书城励志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12895000000025

第25章 怨天尤人皆徒劳,修身自省是正道(6)

清代的曹文正公曹振镛为官三朝,曾官至军机大臣,他说“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栋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

曹振镛认为,一个人的才干正如同水的柔性和木头的坚硬,而德行能够使水动荡,能够使木头变直。动荡的水能够承载物体和灌溉田地,而直直的木头可以用来造船和构建房屋。才是水的波澜,而德是水的源泉,有了源泉,就能够保证水的波澜不断;才是树的枝叶,德是树的根本,有了根本,就能够保证枝叶繁茂。

一个聪明的人,善于在增加学识的过程中同时培养自己的德行,从而使得自己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取得更大的成就。

做人心眼:

才德兼备既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必备条件,也是得到人心的最好途径。成大事者对才德要给予同样的重视,而不能偏重任何一方。如果做到这点,才就能够在德的辅佐下发挥到极致,德就会才的背后为才开辟更大的施展空间。

10、以诚待人,金石为开

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吴兢

曹操为了得到徐庶,将其母接入许都,然后骗得徐母笔迹,伪造家书一封,并将家书送往徐庶处。

徐庶收到母亲的家书后,带着家书见刘备,打算与刘备辞别。孙乾建议道:“元直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我军中虚实。今若使归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操见元直不去,必斩其母。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也。”刘备并不采纳孙乾的建议,认为“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是不仁的做法,“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是不义的行为,并表示:“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刘备与徐庶分别的情景甚为感人。

刘备见徐庶要去救其母,求得徐庶再与他相聚一晚。当晚,刘备本打算与徐庶饮酒。结果,徐庶听说老母被囚,“虽金波玉液不能下咽”;刘备听说徐庶要离他而去,如同失掉了自己的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于是,两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

送别时,刘备举杯对徐庶说:“备分浅缘薄,不能与先生相聚。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徐庶哭着说道:“某才微智浅,深荷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两人惺惺惜惺惺,告别许久,终不忍分离。刘备送了一程又一程,“泪如雨下”;徐庶走了一程停一程,“涕泣而别”。最后,刘备骑马立于树林边观望徐庶离去。刘备哭道:“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再准备望徐庶时,却被树林挡住了视线。刘备用马鞭指着眼前的树林说:“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人问他为何要如此,他却答道:“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

徐母自缢后,徐庶被曹操强留。徐庶果真一言九鼎,尽管身在曹营,却从未给曹操出谋划策。后来,他乘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的时候,得到庞统的指点,终于从曹操处脱身。

徐庶虽然与刘备相处不久,却为刘备立下了战功;虽然与曹操相处许久,但最终没有为曹操立下丝毫功劳。徐庶之所以会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就是因为刘备的真诚和曹操的狡猾。

由此可以看出,要想得到别人的真心,首先要学会用真诚来打动别人。

那么,什么是“真”呢?“真”就是不做假、不欺人。真诚待人是一种优良品质,只有具备这种品质的人,才会敞开心扉给别人看,使人们了解他、接纳他、帮助他、支持他,使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一直是个受欢迎的人,包括他的仆人都非常喜欢他。为此,他的黑人男仆詹姆斯·亚默斯写了一本关于他的书,名为《罗斯福,他仆人的英雄》。在那本书中,亚默斯说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故事:

“有一次,我太太问总统关于一只鹑鸟的事。她从来没有见过鹑鸟,于是总统详细地描述一番。没多久之后,我们小屋的电话铃响了。我太太拿起电话,原来是总统。他说,他打电话给她,是要告诉她,窗口外面正好有一只鹑鸟,如果她往外看的话,可能看得到。

“他时常做出像这类的小事。每次他经过我们的小屋,即使他看不到我们,他也要轻声叫出:‘呜,呜,呜,安妮!’或‘呜,呜,呜,詹姆斯!’这是他经过时一种友善的招呼。”

这样的一个人恐怕很难让别人不喜欢他。

罗斯福卸任以后,一天到白官去拜访,碰巧塔虎脱总统和他太太不在。他向所有白宫旧识仆人打招呼,并且能叫出名字来,甚至厨房的小姑娘也不例外。

“他对待每一个人,都同他以前一样,他们仍然彼此低语讨论这件事。”丽艾克·胡福眼中含着眼泪说,“这是将近两年来我们唯一有过的快乐日子,我们中的任何人,都不愿意把这个日子跟一张百元大钞交换。”

完善的人格魅力,其基本点就是真诚,而真诚待人,恪守信义亦是赢得朋友的必要前提。待人心诚一点,守信一点,能更多地获得他人的信赖、理解,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合作,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功机遇。

我们主张知人而交,对不很了解的人,应有所戒备,对已经基本了解、可以信赖的朋友,应该多一点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点真诚,少一些戒备。如果对那些完全值得信赖的朋友遮遮掩掩、闪烁其词,这种行为实在是不明智的。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他还说:“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这样许多人就争着和你交往。”

以诚待人是值得信赖的人们之间的心灵之桥,通过这座桥,人们打开了彼此心灵的大门,并肩携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诚实在,肯露真心,对方会感到你信任他,从而卸除猜疑、戒备,把你作为知心朋友,乐意向你诉说一切。其实,每个人的思想深处都有封锁的一面和开放的一面,人们往往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开放是有选择性的,即向自己信得过的人开放。

以诚待人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从而争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帮助自己的朋友。如果在发展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学会了用诚信取代猜疑和防备,往往能获得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英国一个名叫哈尔顿的作家为了编写《英国科学家的性格和修养》,采访了达尔文。达尔文的坦率是尽人皆知的,为此,哈尔顿毫不客气地直接问达尔文:“您主要的缺点是什么?”达尔文答:“不懂数学和新的语言,缺乏理解力,不善于合乎逻辑地思维。”哈尔顿又问:“您的治学态度是什么?”达尔文又答:“很用功,但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听过这些话的人无不为达尔文的真诚与坦率而鼓掌。按说,达尔文这样蜚声全球的大科学家,在回答作家提出的问题时,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甚至为自己的声望再添几圈光环,有谁会产生异议呢?但达尔文鄂没有这样,而是把自己的缺点毫不掩饰地袒露在人们面前。正是因为他的高尚品德,他得到了真挚的信赖和尊敬。朋友的交往亦是如此。

《晏子春秋·内篇》中就有“信于朋友”的话,把“信”看成是朋友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封建社会被视为五常之一的“信”是人的一种美德。过去小孩子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就有专门讲交友的章节,并有种种概括:“尔我同心曰金兰,朋友相资曰丽泽。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刎颈之交相如与廉颇,总角之好孙策与周瑜”,这里所指的都是来源于真诚待人的深厚友情。

青年人要懂得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具有互异性。融洽的感情是心的交流。真诚待人,敞开自己的心扉,肝胆相照,赤诚相见,才会心心相印。真诚在友谊宫殿中的光泽不仅不会因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而减弱,反而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增添光彩。

如果为人处世离开了真诚,则无所谓友谊可言。一个真诚之人的心声,才能唤起一大群真诚之人的共鸣。“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有一位出版商刚出道时,一直希望能出版一位名作家的著作,但他没什么资本,一直不敢去和那些名作家接触,可是他实在想接触那些作家。有一天,便抱着他从报上剪下来的一位作家的文章,硬着头皮去拜访那位作家。他坦然地说明自己的状况,也表明了出书的意愿,这位作家不置可否,但也没有给他坏脸色看。他无功而返,过了一个月,他又去看那位作家,诚恳地说明他的想法,就这样去了10次,前后经过了半年,他获得了这位作家一本新作的出版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心诚意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是无法用科学方法去加以分析的,只能说“真心诚意”是一个人内心真实的自然涌现,所以能直接感动对方,和对方内心的真实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而且超越了现实利益的层次。

真心诚意不仅可以解除对方的武装还可以激起对方同情不忍之心,因而松懈了他自己的立场——“看他那么真心诚意,就接受他的要求吧!”责备人的人总是会这样想。因为如果拒绝,自已多少也会自责,认为自己太无情了,会难过半天。这种人性中“善”的作用,是很奇妙也很微妙的现象。

做人心眼:

不造作、不虚假,没有欺骗也没有心术的情感便是“精诚”,即“真心诚意”的本质。只有这种情感才能真正的感动对方,让对方接受你,认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