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12895000000007

第7章 运筹帷幄,以谋略引导行动(6)

其实,据当时情况而言,曹操的能臣之路根本走不通。曹操入仕时是灵帝熹平三年(174年),这个时候是东汉最为昏暗、最混乱的年代,宦官当道、奸臣横行、外戚专权、军阀称雄、贪官捞钱,吏治极其腐败,卖官卖官现象非常严重,朝廷卖官明码标价、公开招标。做官就是一种买卖,哪怕是朝廷任命的官员,也要交公开价码的一半。这些钱官员们当然不自己掏腰包,全都是从老百姓那里盘剥来的。有个叫司马直的人,为人正直,被朝廷任命为太守,刚刚上任,就要他交钱,司马直为官清廉,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最后减免三百万钱,但是还要交七百万钱。司马直感叹说:“为民父母,还要盘剥他们,与心何忍!”于是,他辞官不做,朝廷以为他不肯出钱,就不准辞官,司马直万般无奈,只好自杀了。司马直临终前留下遗书,痛斥这种做法必然亡国。可见东汉末期朝纲腐败到极点。

曹操入仕之前当然不知道这些,等入仕之后,曹操还抱着满腔热血积极为政,他为官一郡就肃清一方,这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其结果是“政教大行,一郡清平。”那些被收拾的人找岔子告状,所以曹操被频繁地调动。这下曹操彻底看透了官场,他深恨报国无门,于是,辞官不做。

这时,灵帝死了,扔下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刘辩和刘协。时局更加动乱,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想除掉宦官,彻底肃清东汉积弱不振的局面,但是怕力量不够,于是依袁绍之计请西凉太守董卓进京除奸,哪知请神容易送神难,没想到董卓“以奸易奸”。董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贼,无事不干、祸国殃民。朝中正直的大臣苦于无有除奸之策,放声大哭。曹操这时已回到朝廷为官,担任典军校尉一职,他却放声大笑道:“尔等啼哭能哭死董卓吗?何不刺杀之?”于是曹操以献刀为名去刺杀董卓,不料行刺失败,曹操只好连夜逃走。后来他又积极联合河北名流“四世三公”袁绍,积极讨伐董卓,要为汉朝除去这个毒瘤。

结果,众人推举袁绍为盟主,十八路诸侯一同讨伐董卓,但是曹操这次又失望了,十八路军队各怀心腹事,都按兵不动,曹操大呼:“举义兵诛暴乱,诸君何疑?一战而定天下矣,岂可失也?”仍然没有人响应,曹操只好孤军奋战,自然不是董卓的对手,还险些丧命。这时曹操不得不认真审视当今天下的形势,认定汉朝气数已尽,所以回乡募勇,要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

曹操是一个懂得变通的人,当他看到自己想成为一个治世能臣的梦想不能在分崩离析的东汉末年实现后,立即放弃了这条路,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如果站在曹操的角度上来分析,他的选择是明智的。他知道,只有适应了变化的环境,才能够在乱世中成就一番事业。如果拘泥守旧,不懂得变通,最终结果只会是死路一条。

曹操的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人说“时势造英雄”,也有人说“英雄造时势”,这种种说法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受到了当时环境的影响,但没有自己的努力是行不通的;当他成为了真正的英雄时,便能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改变环境。不过,要想成为英雄,就必须学会适应环境。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条小河流从遥远的高山上流下来,面对无数个村庄与山林,它从来没有驻足。不过,当面对沙漠的时候,它却怯步了。因为它知道,要想穿过沙漠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很有可能会破坏原来的自己。

可它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它想:“既然我已经越过了重重障碍,这次也应该能够化险为夷,只要我有足够的勇气。”

下定决心后,小河流慢慢进入沙漠,它发现河水渐渐消失在泥沙当中,它试了一次又一次,结果都是一样。

这种况状使小河流心灰意冷,它在想:“也许我命中注定要葬身在这沙漠中吧!也许我永远也难以到达传说中的浩瀚大海。”

正在小河流灰心丧气的时候,四周响起沙漠低沉的声音:“小河流,这么快就失去信心了吗?这种方法行不通可以选择另一种方法啊!为什么不借助微风的力量让它带你跨越沙漠呢?”

小河流抱怨地说:“要不是你,我早已经见到浩瀚的大海了,让微风带着我过沙漠这不是让我去送死吗?我可不愿意。”

沙漠继续说:“我不是让你去送死。你之所以不能穿过我的身体,是因为你的思维不能灵活变通。要想从这里通过,你必须让微风带着你飞过去,协助你到达目的地。你只要愿意放弃你现在的样子,让自己蒸发到空气中,微风就能助你一臂之力。”

小河流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因为它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的样子。因此,沙漠的提议让它无法接受。

沙漠似乎看出了小河流的心思,于是耐心地解释道:“微风可以带着水蒸气越过沙漠,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它又会把水蒸气以雨水的形式释放出去。这样你不就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吗?不就可以继续前进奔向你梦寐以求的浩瀚大海了吗?”

“那我还是原来的河流吗?”小河流问。

沙漠回答说:“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但是不管你是一条看得见的河流,还是看不见的水蒸气,你内在的本质却从来没有改变,归结到最后你依然会以一条河流的形式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你之所以会坚持自己是一条河流,是因为你从来没有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本质。”

听过沙漠的话后,小河流的思维回到了它变成河流之前。它隐隐约约地想起了自己似乎在变成河流之前,也是由微风把它带到内陆某座高山的半山腰,以雨水的形式落下,才成了今日的河流。

于是小河流鼓起勇气,向微风敞开了怀抱,化作蒸汽消失在微风之中,奔向它生命中的归宿。

在很多人的生命历程中,往往也会有与小河流一样的经历,面对突然改变的环境时不能够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从而驻足不前,为人生留下遗憾。

做人心眼:

环境很难改变,与其徒劳无功地改变环境,不如与环境融合在一起。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一定要及时改变自己的状态来适应它,而不能够与其抵触。只有适应了环境,才能够从环境中脱颖而出。只有成为环境中的最强者,才能够有能力改变环境。

11、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众人知目前之利,而不为岁月之计。

——苏轼

三国中不乏深谋远虑的人,在这里略举两例:

其一:

曹操与马超对阵,初战便败。过了几天后,有细作来报说:“马超又添二万生力兵来助战,乃是羌人部落。”曹操听后,不仅没有感到担忧,反而面露喜色。三天过后,又有人来报说马超添兵,曹操同样喜形于色,还设宴庆祝一番。

战胜马超后,众将问曹操:“丞相每闻贼加兵添众,则有喜色,何也?”曹操解释道:“关中边远,若群贼各依险阻,征之非一二年不可平复;今皆来聚一处,其众虽多,人心不一,易于离间,一举可灭:吾故喜也。”

其二:

赤壁鏖战后,张辽奉曹操之命在合淝驻守,与孙权打起了持久战。为了能够攻破合淝,周瑜派程普前来助战。孙权轻视张辽,不用程普带来的援军,结果被张辽打败。

张辽此战胜利后,犒劳三军,然后传令:当夜不能解甲休息。身边的人问道:“今日全胜,吴兵远遁,将军何不卸甲安息?”张辽解释道:“非也。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倘吴兵度我无备,乘虚攻击,何以应之?今夜防备,当比每夜更加谨慎。”正如张辽所料,当夜吴军来袭。由于准备及时,张辽再次大败吴军。

曹操的想法超出了众将的思维,张辽的想法同样超出了部将的观点。曹操和张辽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思维方式,这与他们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是分不开的。当困难越来越大时,他们没有像常人那样担心无法解决困难,而是笑对困难,因为他们知道多解决一些困难,以后的路就好走了许多;当取得了成功后,他们也不像常人那样只图安逸,而是看到了成功后面潜藏的危险,于是立即采取了防御措施,防止刚取得的胜利果实因疏忽而转眼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