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导游基础
12918700000029

第29章 对联(3)

旧闻峡石鸭头绿①,可磨挂溪龙文刀②。莫嫌文史不如武,要试饱霜秋兔毫③。

①“由民石…即挑石挑河流经由民州,故挑石称山民石。”鸭头绿…挑砚的石色绿如鸭头。

②“龙文”,韩愈诗“龙文百解新,笔力可独扛”。形容笔力雄健。“刀”,《P笔。

③“秋兔毫”,用秋天的兔毛做成的笔。

明代诗人许苏茎有一首题为《武威绝句》的诗:

武威莫道是边域,文物前贤起后生气不见古来盛名下,先于李益有阴铿②。

①前二句是说武威是荒僻的边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一代代贤人名士承前启后,所以自古享有盛名。

②“李益”甘肃武威人,唐代名诗人,写了不边塞诗,“阴铿”,武威人,南朝陈代文学家。

这首诗是写古城武威的,但也可以说是对整个甘肃的一个形象、生动的概括。甘肃历代杰才辈出,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

(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历代发生在甘肃地区的重要战争

甘肃一直是我国西北战略要地,历史上一向为兵家所重视。甘肃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我们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民族间的战争在这里表现得十分突出。如唐代的许多边塞诗,结合描写边塞的自然风光,歌颂了抵御游牧民族贵族侵略者的正义战争,歌颂了边塞将士慷慨从戎,驰骋沙场,抗敌御侮,为国建功立业的英雄壮志和爱国精神。王昌龄的<以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①,红旗半卷出较门②。前军夜战比河北③,已报生擒吐谷浑④。

①“大漠”,即沙漠,“风尘”,旧狂风卷起的尘雾。

②“半卷”,狂风迅猛,使军旗不能全展开来,“辍门”,军营的门。

③“挑河”,甘肃西南部,源出甘肃,青海交界的西倾山,流径顺县,临挑等,注入黄河。

④“生擒”,活捉。“吐谷浑”,原属鲜卑族,后西迁,曾在挑河西南一带建立过政权,这里泛指少数民族首领。

唐代诗人杜牧有两首诗,描写唐代西北地区人民与吐蕃贵族的斗争,一首《河?皇上描写了河涅地区人民不甘受吐蕃贵族奴役,深切思念故国的感情。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另一首《河1皇诸郡次第归降》则生动描绘了河涅地区人民回归故国后的喜悦心情。

听取满城歌舞曲,凉州声韵喜参差。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一方面给各族人民带来很大的痛苦和灾难,

另一方面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接近和交流。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唐代王建的《凉州行》则反映了这一点。

番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恭。

驱羊亦著锦为衣①,为,陪毡袭防斗时②。养蚕绿丝成匹串③,那堪绕账作基旗。④城头山鸡鸣角角⑤,洛阳家家学胡乐⑥。

①“驱羊”,指牧羊人。“著”;穿,“锦为衣”,用有纹彩的丝绸做成的衣服。②“毡袭”,用毛织制的衣服。

③“成匹扇”,织成匹的绢吊。

④“那堪”,不忍,舍不得。

⑤“角角”,山鸡的叫声。

⑥“洛阳”,今河南洛阳,“学胡乐”,学习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三)描写了甘肃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甘肃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一方面统治阶级挑起战争,而另一方面各民族的广大劳动人民友好和睦地生活在一起。唐代诗人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既描写了凉州月夜的清静优美,也反映了胡汉相处,融洽元间的情景。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四)描写了甘肃具有特色的自然风光和雌关要塞,此中名篇,不胜枚举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①飞,一片孤城万伺山②飞。

羌笛何须怨杨才衫柳f勿Fρ③,春风不度玉门关③飞。

①“黄河远上”二,一作“黄河直上”

②“孤城”,指玉门关,“仍”古代长度单位。“万例”,形容山之高。

③“羌笛”,一种管乐器,传自西羌。“怨”,吹奏其情哀怨的乐曲。“杨柳”,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歌。古词多借此写别离之情。

④“不度”,不到,不过,比喻唐朝廷对边塞人民的冷漠。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域朝雨j邑轻尘①,客舍青青柳色新②。

劝君更尽一杯酒③,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渭城”,指秦咸阳县。“泡”,湿润。

②“客舍”,指送别的地方。“柳色新”,雨后柳枝显得青翠新鲜。

③“尽”,饮完,一作“进”。

关山月①李白

明月出天山③,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③,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戌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在⑤,叹息未应闲。

①“关山月”,乐府十五曲之一,歌辞多写离别的哀伤。②“天山”,即祁连山。

③“自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东,汉高祖曾在此被匈奴困住。④“窥”,窥视,“青海湾”,即青海湖。

⑤“高楼”,闺楼,这时借指戍客的妻子。

A吏山同山

(宋)游师雄

J空响一何高,崛起乾坤辟①,峻极倚香冥②,峰喋豆今昔③。

①“崛起”,突起。“辟”,开辟,辟开。

②“峻极”,险俊丰常。“香冥”,高高的天空。③“亘”

四、古代山水名胜诗词及名句选

黄鹤楼

唐崔新

昔人己乘黄鹤去①,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②。晴川历历汉阳树③,芳草萎萎鹦鹉洲③。日暮乡关伤处是白烟波江上使人愁!

①“苦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曾骑鹤过此。②“悠悠”,浮荡的样子。

③“晴”,晴天的汉水。“历历”,分明的样子。④“妻妻”,形容草生长得茂盛。

⑤“乡关”,乡城,故乡。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①。姑苏城外寒山寺,在半钟声到客船。

①“江枫”,江边的枫树。“愁眠”,船上含愁而卧的旅客。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①,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②。

①“侧”,侧看。②“缘”,因为。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①,潭面无风镜未磨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③。

①“和”,和谐,此句指水胶融。

②“镜未磨”,湖平如镜,在月光下又有一种朦胧之美。③青螺,青色的田螺,此处以青螺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天门山①(唐)李白

天山中断楚江开②,碧水东流至此回③。两岸青山相对出③,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天门山”,安徽和县,当涂县的东西梁山。②“中断”,从中间断开。“开”,通。

③“回”,回旋。

④“出”耸出。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唐代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之一》,两句写黄河从天而降,夹带泥沙万里奔腾之势。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代王维《使至塞上》,近代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代陆游《游山西村》,形容山水重叠的景点,也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夭。

唐代李白《望庐山瀑布》,形成瀑布气势。

曲径通幽处,样房花木深。

唐代常建《题破山寺禅院》,描绘幽深的风景,神韵十足。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替。

唐代韩愈《送桂州严大夫》,描绘桂林山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田。

唐代李白《将进酒?,表现黄河气势,感叹时间流逝。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代杜甫《望岳?,描绘泰山雄姿。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代杜甫《登高?,描写长江秋景,表现诗人满怀愁绪和一腔悲愤,被称为千名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西湖景致。

一、小说

小说是一种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本质的文学样式。我国古代小说历史悠久,魏晋有“志人“,“志怪”,唐代有传奇,宋代有话本小说,明清两代进入极盛阶段,且多章回小说。小说中描写的大批源自生活而经过加工,具有特殊风格的古战场、古遗址、古园林、古建

筑,成为游人向往的游览胜地。中国四部古典小说名著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上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长篇巨著,元末明初罗贯中作。襄樊隆中草庐,白帝城刘备托孤、成都武侯祠、湖北蒲拆的赤壁古战场、岳阳的鲁肃遗迹等都是著名的三国胜迹。南京的石头城遗址,孙权墓,镇江北国山相传刘备招亲的甘露寺,为三国遗迹。江苏与此相关的现代主题公园则有两处:无锡三国城,镇江西郊的吴王花园。

《水浒传》是我国英雄传奇小说的高峰。作者施耐庵,元未明初兴化人。

《大宋宣和遗事》和瓦肆上演的反映梁山泊好汉的话本和杂剧激活他的兴趣。施耐庵在梁山泊生活过。他把握特定环境,紧扣各自身份、经历和道遇,既注意共性又突出个性,为读者塑造了以李遥、鲁智深、武松和林冲等为代表的英雄群像。现兴化市施耐庵墓尚存。全国许多地方以水浒故事为景点。

《西游记》是明代出现的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扛鼎之作。明代作者吴承恩以云台山、海州一带山水景物为背景,塑造了人民喜爱的反封建势力的叛逆英雄孙悟空的形象。经小说渲染,花果山,水帘洞,及吐鲁番的火焰山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全国许多城市都建造了规模不等的西游宫。

《红楼梦》为清代曹雪芹所作,小说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沉浮和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封建社会未期的人情世态及处处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深刻批判了封建社会。1979年在上海淀山湖畔兴建了仿《红楼梦》大观园古典建筑群,北京亦有类似仿古大观园主题公园。

二、散文游记

散文游记常用来记叙游览经历的旅途风物,内容涉及名胜古迹、山川景色、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描述生动,笔调清新,情景交融,常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古人旅游的目的,除满足其认识世界、欣赏世界的愿望外,他们还希望通过自己在旅游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He包括文学形式等信息载体),给山水增辉,与天地同寿。

北魏鄙道元写的《水经注},以1000多条小道为纲,详细考订和描述了河道流域的风土人情,历史古迹,地形矿藏,农田水利,城镇兴废沿革,河道变迁等,既是一部地理著作,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对三峡的描写,虽仅有155个字,却能穷三峡数百里风光,尽春夏秋冬四时景物,且通篇布局

合理,节奏张弛有致,层次过渡自然,言辞前后呼应,是极为出色的早期游记散文。

旅游活动产生了旅游文学,也造就了许多文学家。另一方面,文学记叙、描写、传播了游览胜地,尤其是名人的有关佳作问世传播后,出现了许多一文扬名的胜迹。黄鹤楼因崔颖的《黄鹤楼},寒山寺因张继的《枫桥夜泊},秦淮河因杜牧的《泊秦淮》而显名于世。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湖南岳阳楼、王勃《滕王阁序》的江西滕王阁、王拳之《兰亭集序》的浙江会稽,也都成了著名的文学游览胜地,使四方慕名者接踵而至,遂称誉海外。

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游记,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沈括的《雁荡山},苏轼的《前赤壁赋H后赤壁赋H石钟山记},范成大的《游峨眉山记},周密的《观朝》,薛渲的《游龙门记},袁宏道的《虎丘记},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姚鼎的《登泰山记》等,绚丽的山水胜迹与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相得益彰,深受游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