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13373100000101

第101章 四字鉴略(2)

成汤是个仁厚的君主,有一次他到野外去,看见猎人们四面张网围捕野兽,他就让拆去三面的网,使被围的野兽大部分逃走了。诸侯们听到后说:“汤真是个仁德的君主,连野兽都受到他的恩惠了,何况是人呢?”成汤就是用这种仁厚的办法,来代替夏桀的残暴统治,从而获得诸侯的拥护。不过成汤并不是一味宽大。他又制定了官刑,来警戒那些有官位的人,让他们谨慎职守,减少过失。

铭盘惕己铸金救黔

大旱躬祷六事格天

【解析】

成汤为了提高自身修养,经常提醒自己,写了很多座右铭,并刻在身旁常用的器具上,如今这些器具大都流失,铭文也没流传下来,只有一只平时洗浴用的铜盘传于后世,《礼记》上记载,盘上的铭文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此来要求自己一天要比一天有新的进步。后来国内遭遇连年大旱,百姓流离失所,卖儿卖女。成汤知道后,心中不忍,便把在庄山开采出来的金矿铸为金钱,发给百姓,让他们用这些钱去赎回卖出的子女。相传成汤又剪去自己的头发和指甲,在桑林地方祷告上天降雨,并认为自己有六件事没做好,而加以自责,请求上天降罪给自己,而不要用旱灾让百姓受苦受累。结果下起了大雨,旱情也就解除了。

元孙太甲颠覆典刑

放桐自艾归毫称明

【解析】

成汤任用伊尹为相辅助治理国家,立太丁为太子,但是太丁很早就夭亡了。之后成汤去世,伊尹立成汤的次子外丙为王;仅仅两年,外丙又去世,伊尹又立外丙之弟仲壬为王。四年之后仲壬也死了。伊尹便拥立太丁的儿子太甲为王。太甲是成汤的嫡孙,然而德行远比不上成汤,即位以后,暴虐不仁,又不遵从成汤定下的法制,难以担当一国之主的重任。于是伊尹又把他放逐到桐宫,太甲在那思过三年,最终改过从善,所以伊尹又把他接了回来,恢复了帝位,从此太甲变得贤明有为。

太戊修德祥桑枯殒

祖乙盘庚继世贤君

【解析】

太甲去世后,他的儿子沃丁即位。沃丁去世,沃丁的兄弟太庚继承了王位,之后太庚的三个儿子小甲、雍己、太戊依次为王。在雍己为王的时候,商朝声威已有所下降,诸侯部落经常不来朝见。到太戊为王时,朝堂上忽然长出一棵祥桑来,这棵树实际上是两棵树,一棵桑树,一棵褚树,两棵树却合在一起生长,被看做是一种异常的妖异,因此叫做祥桑,“祥”字并不只是表示吉祥,在古书里它还含有妖怪、凶兆的意思。太戊见了非常担忧,便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这时伊尹的儿子伊陟为相,他劝太戊要加强修德,多做善事,把凶兆压制下去。太戊听从了他的话,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于是那棵妖桑便枯死了。这当然是一种迷信传说,事实上是太戊采用了伊陟的建议,改革政治弊端,才让商朝得到恢复兴盛,太戊也被称为中兴之君。

太戊的曾孙祖乙和祖乙的孙子盘庚,也被世人称作是有作为的贤能君王。盘庚把商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以“殷”为国号。因此史书上又把商朝称为殷商。

传至武丁恭默思道

卜相得说鼎耳雉鸲

反己修德商道中兴

【解析】

盘庚以后,他的兄弟小辛和小乙先后为王,然而没什么作为,国势又衰败下来。到了小乙的儿子武丁为王,又才有了起色。武丁外表上沉默寡言,然而却是头脑清晰,考虑问题深刻。相传他自小生活在民间,深知奴隶们的疾苦生活。他发现了一个名叫傅说的奴隶,是个人才,便不拘一格地把傅说提拔起来,后来又任他为相。有一次他去太庙祭祀成汤,忽然飞来一只野雉,落在祭祀用的铜鼎耳朵之上啼鸣。武丁觉得是灾异的预兆。于是便仔细反省自己,努力为国为民,做了不少好事。鬼方部落的领袖残暴无道,武丁出兵把他伐灭,受到诸侯的称颂。很多偏僻荒远的国家敬仰武丁的恩德,不远千里前来朝拜。于是殷朝又兴旺起来。

数传至纣暴与桀增

宠溺妲己酒池肉林

诛忠囚善炮烙严刑

【解析】

继武丁后,殷又传承了八位君王,纣王就是最后一位。他的暴虐程度远远超过了夏桀。纣王宠幸一个叫妲己的女人,为她建了一座奢华的宫殿,名叫鹿台,方圆三里,耗了七年时间才建好,又在全国搜集奇珍异宝,以充实鹿台,还造了酒池肉林,与亲信侍臣作长夜之饮。纣的叔父比干劝谏纣王,被剖腹剜心。太师箕子也因为劝谏而被纣王终身囚禁。九侯、鄂侯被纣王处死后,还被剁成肉酱,做熟来吃。妲己还让纣王设置了一种非常毒辣的“炮烙之刑”。这种刑法,就是在地下挖个大坑,坑中生起炭火,又把一个铜柱涂上油膏,架到火坑上,让犯人从桐柱上走过。这铜柱又热又滑,犯人很快就掉下火坑,被活活烧死。而纣王和妲己则坐在一旁,以观看犯人垂死挣扎的情形为乐。这样暴虐无道,使得诸侯逐渐叛离,最终使纣王走向衰败。

历年六百二十八君

天命既改商祚告终

【解析】

商朝自成汤建国到纣王亡国,共经历六百余年。时代约为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共传承十七代三十一王,其中成汤太子太丁在成汤尚在世时已早死,并没有即位,因此实应为三十王。即:成汤、(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掸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

本书原文是依据明清之际流传的一部《袁了凡纲鉴》改编,该书怀疑外丙、仲壬并没有即位。所以才称为“二十八君”。

维周文王生有圣德

问安视膳孝道允克

【解析】

周文王是虞舜时后稷的后代,史书上认为文王道德修养非常崇高,能敬老慈幼、礼贤下士,因此许多人才都投奔他。相传他是一个大孝子,对父母非常孝敬。他年轻时,每天早中晚三次都要到父母那里请安、服侍父母吃饭,从来没有停止过。父母有什么要求,他总会尽快地予以解决,因此他孝顺的声名远近传扬,受到社会的称颂。

出猎得师演易垂则

【解析】

文王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有位很有学问的老人,姓姜名尚又叫“吕尚”,这个姜尚隐居在渭水旁钓鱼(今陕西宝鸡附近)。文王听说了他的贤能之后,就以打猎为名,到渭水边上去寻找。果真找到姜尚,和他交谈以后,非常高兴,便把姜尚迎接回来,以师礼对待,号称为“尚父”。后来姜尚辅助文王的儿子武王灭殷建周。文王去朝拜纣王,因为见到九侯、鄂侯被纣王处死,非常惋惜,背地里叹息了一番,却被人向纣王告密,于是纣王便把文王囚禁到羑(you)里(今河南汤阴北)。文王在被囚禁期间,便研究演习易卦。他把八卦两两相加,演为六十四卦,并为每个卦写了卦辞。卦辞流传下来,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命名为《易经》,又由于其卦辞相传是周文王所写,所以又被称为《周易》。

虞芮质成归四十国

三分有二终守臣节

【解析】

虞和芮是殷商时期的两个小国(在今山西南部),由于互相争抢田地,引起纠纷,长期难以解决,后来两国国君商定请西伯即周文王来解决。于是一起到岐山去拜见周文王。进到周境,只见百姓们非常讲究礼仪,对年长的人相当尊敬,农民在划定田界时,总是彼此谦让,从来不争。两国国君非常惭愧,觉得他们去堂上争论相互争田地的事,定会自取其辱。于是中途返国,并互相谦让,解决了长年争田不止的纠纷。诸侯们听说了这件事以后,都相当感动,那些因为纣王无道而叛离了殷商的,都转向拥戴西伯为首领,一时之间便多达四十余国。尽管后来全国有三分之二的诸侯都拥戴文王为首领,但文王仍旧恪守臣节,非常恭敬地遵从纣王的命令。

武王观兵白鱼入舟

孟津既会胜殷遏刘

【解析】

武王接替了文王的事业,应各诸侯的要求,征讨昏庸无道的殷纣王。在孟津(今属河南)乘船舟渡黄河。船行驶到中流,有一条很大的白鱼,从河里跳到武王的船上,侍臣解释说:鱼是介鳞之物,是刀兵战争之相;白色是殷商所尊崇的色调,为其国家旗帜的主色,因此白鱼跳到舟中,是殷国归于周的征兆。于是武王便把这条鱼作为祭物祭祀天地。诸侯和各部落领袖听闻武王渡河伐殷的消息,都率兵来会,多达八百家。武王与诸侯的军队会合后,任姜尚为军队的总指挥,进军到殷国都城朝歌附近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殷纣王也出兵七十万前来迎战,两军在牧野决战。因为纣王的残暴统治,被编入军队的奴隶都不肯为纣王效忠,纷纷倒戈,加入了征讨纣王的行列中。史书上把它称为“前徒倒戈”。于是武王和各路诸侯的大军很快便包围了朝歌,纣王逃到鹿台之上自焚而死,武王下令把妲己斩首示众,殷朝至此灭亡。

族闾封墓释箕子囚

散财发粟归马放牛

【解析】

武王灭商后,非常注意抚恤殷地的臣民,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族的领袖,让自己的兄弟管叔鲜、蔡叔度为武庚相,辅助武庚治理殷地。殷商的资深大臣商容,因为劝谏纣王,被纣王贬为平民,武王特地派大臣去他居住的地方拜谒,对他进行了表彰;又祭奠了被纣王迫害而死的比干,修整了他的坟墓;放出了被纣王囚禁的箕子;又派大将南宫适(kuo)把鹿台中纣王搜刮百姓的金银财宝加以清点,分发给百姓;打开纣王设在巨桥的粮仓,用存粮来救济穷苦奴隶。全部办妥之后,才班师回周国。回国之后,把战马放归华山,牛群放养于桃林郊野。用皮革包上刀枪兵器,加封锁进仓库,以表示不再用兵打仗。成语“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就出于此处。

成王嗣服礼成乐备

康王克缵四海刑措

【解析】

周成王,即周武王的儿子姬诵,在周武王去世后继位。由于成王年纪尚幼,所以由成王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在此期间,周公东征平定了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继续分封诸侯;七年后成王长大了,周公就把政权归还给了成王。周公又制定了礼乐制度,姜尚也建立“九府圜法”,加强了国家财政管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成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康王姬钊继位,康王也是个有才干的人;他去奢崇俭、简政安民,继续实施成王时期的各种政策制度,维持了国家兴盛。

昭王溺楚穆作祥刑

【解析】

周朝到康王的儿子周昭王继位后,便逐步衰败。当时南方的楚国常和周发生战争。周昭王很想扩张疆土,多次亲自出征楚国,所以楚国人非常憎恨他。后来昭王再次南征,沿汉水下长江,汉阳地方的楚国人便假装归顺,献给昭王一艘豪华的大船。这艘船外表非常华丽,里面却是用皮胶黏合而成。昭王乘坐这船没多久,皮胶被水溶化,船只解体,昭王也落水而死。他的儿子姬满继位,即周穆王。由于边远各族不断反抗,诸侯不遵从王命,周穆王就让大臣吕侯作《吕刑》一书,并把它作为定罪量刑的准绳。其中包含砍头、剁足、割鼻子等轻重不一的五种刑罚,内容多达三千多条。

传至孝王非子封秦

逮于夷王觐始下堂

【解析】

周穆王的孙子懿王过世后,懿王的叔父姬辟方趁机篡取了王位,即周孝王。周朝施行的以嫡长子继位的王位继承制,从此发生了变化。有一个叫非子的人很擅长养马,孝王命他到渭水边牧马,结果马群大量繁殖,孝王非常开心,便把一个小城镇秦邑封给他,作为周的附庸。并赐姓嬴,被人称为秦嬴氏。以后成为秦国国君的始祖。孝王过世后,诸侯又拥立懿王的儿子姬燮为王,即周夷王。以前诸侯朝见国王,国王都端坐于堂上,让诸侯上堂拜见。而夷王是凭借诸侯的力量才登上王位的,因此对诸侯很客气,有诸侯来朝见,他连忙走下堂去迎接,周王的权势也从此趋向衰败。

厉王暴虐民口思防

宣王中兴海内向风

【解析】

周夷王的儿子姬胡即周厉王是个秉性残暴的国君,那时住在首都镐京的人称作“国人”,住在镐京以外的人称作“郊人”。周厉王奢侈狂妄,不可避免地遭到国人的议论。厉王听到后非常恼怒,认为是诽谤朝政,并下令禁止国人议论朝政,又派人暗中监视,凡被告发者,一概处死。因此国人什么话都不敢说了。过了三年,国人终于无法忍受,举行暴动要杀厉王。厉王逃到外地,终身不敢回国。“国人暴动”发生在公元前841年,自这一年起,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纪年。厉王的儿子姬静(又作姬靖)年纪幼小,躲在召公家中,所以在“国人暴动”中得以幸免于难。这时国内政治靠周公、召公共同处理。直到公元前828年,传来厉王已故的消息,周、召二公才扶持姬静即位,即周宣王,从而结束了周、召二公共同执政。周宣王做君王后,效法文、武、成、康的做法,和诸侯的关系有所改善,所以被称为“宣王中兴”。

幽王昏乱弑于西戎

【解析】

周幽王昏庸无道,他非常宠幸一个叫褒姒的妃子,所以废去没有罪过的申后和太子宜臼。这个褒姒长得非常漂亮,就是不笑。幽王想尽一切办法逗她开心,都没有成功。当时为了在受犬戎部落进犯时传递敌情,全国建了不少烽火台,只要看到烽火,各诸侯都会立即出兵前来救援。这天幽王突发奇想,欲利用烽火引诱诸侯上当,以博得褒姒一笑。于是下令点燃烽火,结果诸侯兵马连忙赶来,却没有敌寇,只看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饮酒作乐,都非常失望。只好偃旗息鼓,满怀愤慨地回国去了。褒姒见此情形,便开怀大笑起来。不久,犬戎等出兵进攻镐京,幽王急忙点燃烽火召诸侯来救。诸侯担心再次被耍弄,都不出兵救援。犬戎攻破了镐京,在骊山下杀了幽王。西周至此灭亡。

平王东迁赏罚不行

齐晋秦楚强伯专征

【解析】

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在先前都城镐京的东边,所以历史学家把平王东迁之前的周朝称作西周,东迁后的称作东周。东周又划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平王东迁,即春秋时期的开始。这时,周朝王室尽管名义上仍旧称为天子,实际上诸侯们都已不听从周王的命令,周王也无法对诸侯进行赏罚了。诸侯之间相互讨伐,大国吞灭小国,大国和强国之间,又为争抢盟主而战。这个时期最强盛的国家有齐、晋、楚、秦等国,其中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公都曾做过盟主,被人们称之为春秋五霸。然而春秋五霸到底都是哪些诸侯,史书上的记载也不完全相同。

孔圣作经托始于平

【解析】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说他曾整理过《诗经》、《尚书》等古代文献,并且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整删,著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自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开始记叙,到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孔子卒时止。他的这些著作成为后人必读的经典。

桓庄僖惠襄顷匡定

简灵景悼敬元贞定

哀思考王弑逆多衅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