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13373100000075

第75章 幼学琼林(18)

狴犴是传说中一种像虎的猛兽,身躯庞大性情凶猛善于守护,所以牢狱门上画着狴犴的图像;酸枣树皮上有刺而树心直,所以古代官员坐在酸枣树下处理案件,取其严厉而正直的象征意义。

乡和亭这些基层行政单位有关押犯人的处所“岸”,朝廷里则有监狱,从上到下到处有牢房,谁人敢违法犯罪!死去的人不能复活,砍断的头颅再也接不上,在上执法的官员要查清事实谨慎地给犯人定罪。

周朝的监狱称为“囹圄”;商朝的监狱设在羑里。

设置脚镣和手铐,是作为约束和制服犯人的器具;牢狱之中,难道没有无罪受冤的好人?

两争不放,谓之鹬蚌相持;无辜牵连,谓之池鱼受害。

请公入瓮,周兴自作其孽;下车泣罪,夏禹深重其民。

好讼曰健讼;累及曰株连。

为人息讼谓之解纷;被人栽冤谓之嫁祸。

徒配曰城旦;遣戍曰问军。

三尺乃朝廷之法;三木是罪人之刑。

【译文】

打官司的双方互相争持不肯退让,这叫“鹬蚌相持”(意思是就像寓言中说的鹬鸟和蚌争斗互相咬住不放结果被渔人双双逮住一样);清白无辜的人受到别人官司的牵连,这叫“池鱼受害”(意思是就像城门失火、去护城河中取水灭火致使河中的鱼因水干涸而死亡一样)。

唐人周兴审判犯人常用残酷的刑法逼供,后来他自己被人告发谋反,皇帝派来俊臣去审问他,来俊臣先设宴请教他如何使犯人开口,他说把犯人装在大缸里周围放火烤这办法最妙,来俊臣立即叫人依照他的办法准备好,然后对他说:“我奉命审问你,请你进缸去吧!”这是他害人太多这回轮到他自己了;夏朝的禹王一次看见成群罪犯,回宫后流泪,说这是自己的道德教化不够而致使这些人犯罪。

喜欢打官司叫“健讼”;一人犯罪却牵连许多无辜的人跟着受苦叫“株连”。

为他人调解官司平息争端,这叫“解纷”;被他人诬陷而受冤屈,这叫被“嫁祸”。

“城旦”是秦汉时刑罚,即把犯人流放到北方边塞,白天守边晚上筑长城,后来也把发配边远地区服徒刑称为城旦;因犯罪而被罚往边地当兵守边叫“问军”,就是“问罪充军”的意思。

“三尺”是朝廷法律的代称(因为上古时把法律刻在长三尺的竹简上);“三木”是械系罪犯的刑具(即木头制成的卡犯人脖子的枷、卡手的手铐和卡脚的脚镣)。

古人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今之律例:笞、杖、徒、流、死罪。

上古时削木为吏,今日之淳风安在;唐太宗纵囚归狱,古人之诚信可嘉。

花落讼庭闲,草生囹圄静,歌何易治民之简;吏从冰上立,人在镜中行,颂卢奂折狱之清。

可见治乱之药石,刑罚为重;兴平之粱肉,德教为先。

【译文】

古代对犯人施用五种刑罚,从轻到重分别为:“墨”,就是在脸上刺字并涂上油墨。“劓”,即割掉鼻子。“剕”,即砍掉脚。“宫”,即破坏生殖器使其丧失性功能。“大辟”,就是砍头;今天的法律规定的五种刑罚依次为“笞”,即用竹片或荆条打背或臀部。“杖”,用较粗大的板子或棍棒打背部或臀、腿部。“徒”,服劳役。“流”,流放到边远地区。“死罪”,即处死刑。

上古时代天子叫人用木头刻成执法官吏的模样放在各地,人们就很少犯罪,这种淳朴忠厚的风气今天在哪里能找见?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把一群死罪犯人放回家过节,让他们第二年春天回来受刑,囚犯们到期果然一个不少全部回到监狱。古人的诚实讲信用真是值得赞扬。

“花落讼庭闲,草生囹圄静”,这是唐朝时益昌县人民作的歌颂县令何易的民歌,意思是何易施行道德教化政治清明因而县里无人犯罪,往时处理官司的公堂上只见花开花落没人在那里争讼,牢狱里长满草静悄悄;“吏从冰上走,人在镜中行”,这是唐代南海人民歌颂太守卢奂的民歌,意思是卢奂为官清正廉洁而明察秋毫,官吏们不敢为非作歹清清白白像站在冰上一般纯洁,民众就像站在镜子里一般,什么冤屈他都看得清楚。

由此可见:治理乱世的药方,最好是严厉而公正的刑罚;而达到太平的最好治理办法,没有比德育教化更在首位的了。

乌台定律;象魏悬书。

惟忠信慈惠之师,有折狱致刑之实。

失入宁失出,须当念及无辜;过义宁过仁,务必心存不忍。

察五声而审克,应尔精详;讯三刺以简孚,宜乎谨慎。

蒿满圜扉之宅,人怀天保初年;鹊巢大理之庭,世誉玄宗即位。

赭衣满道,何其酷烈难堪;玄钺罗门,未免摧戕太甚。

【译文】

“乌台”是御史台的别名,其职责是制定法律并监督施行;“象魏”指皇宫正门前两旁的高楼,那上面悬挂着写有法律条令的大牌子让行人观看。

只有那些忠于法律讲究信用对百姓慈善而有恩惠的官员,才能做到依照实情判决案件施用必要而公正的刑罚。

判决案件,与其判得过重,不如判得过轻,因为应当想到那些因为这犯人而受牵累的无辜的人;过分讲究大义不如过分讲究仁慈,一定要使自己心中保存一点对犯人不大忍心施刑的念头。

审判案件要用“五声”的方式,就是从五个角度去弄清案情:一是“辞听”,即听当事人的话。二是“色听”,即观察当事人的脸色表情。三是“气听”,好辨析当事人的呼吸气息。四是“耳听”,即广泛倾听不同的意见看法。五是“目听”,即认真阅读有关的文字材料。应当做到这样精确详细才行;最后宣判之前要经过“三讯”来核查事实以做到无可怀疑,就是先征求众大臣的意见,再征求下面属官的意见,还要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应该这样谨慎小心地对待才好。

人们怀念北齐天保年间,是因为那时皇帝实行大赦,各郡所有的监狱都没有一个犯人而长满了蒿草;世人赞誉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的最初二十年,因为那一时期国强民富生活安定无人犯罪,连向来因杀气太重而从无鸟雀栖集的大理院中也有鹊鸟在树上做窝了。

秦朝末年路上到处都是穿红色囚服的犯人,这种刑罚是多么残酷暴烈叫人难以忍受呀;隋朝末年到处的街市上都陈列着斩杀犯人用的大斧,这种对民众的摧残迫害也太过分了。

门有沸汤之势,抚念不安;巢无宗卵之存,扪心何忍。

虽辟以止辟,还刑期无刑。

周礼有三宥之词,千秋可法;虞廷有肆赦之典,万古常称。

蝇集笔端,识赦书之已就;乌啼宵夜,知恩诏之将颁。

无赦而刑必平,文中之论夫岂全诬?多赦则民不敬,管子之言亦非尽谬。

孔明治蜀,所以不行;吴汉临终,于焉致嘱。

【译文】

唐人李义甫被满门抄斩,牢门前像是一锅开水,想到这种事真是叫人心中不安;汉人孔融被曹操杀害时请求留下他的两个年幼的孩子,可他的孩子对他说:“爸爸,你见过翻倒的鸟巢里还有完好的蛋吗?”这话真让人摸着心口不忍心听。

虽然对犯人处死刑是为了教育百姓,最终目的是为了制止杀人,各种刑罚也都是为了感化民众维持治安,但还是希望能做到根本不用刑罚才好。

《周礼》上有“三宥”的说法,意思是在三种情况下罪犯应当宽大处理:一是不懂法律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违法,二是过失而不是故意,三是一时忘记而触犯法律。这种规定千年之后都还是可以效仿的;上古虞舜的朝廷有“肆赦”的条令,就是对三种犯法的人实行赦免,即儿童、年纪很大的人和痴呆人。这种法令万年之后仍会受到称赞。

前秦国王苻坚准备实行大赦而亲自书写赦书,有一只大苍蝇老是飞来他的笔上,赦书还未公布人们就已知道将要大赦,原来是那苍蝇变成小孩在市上大叫“国王要大赦了”;南朝宋代临川王刘义庆一次得罪了皇帝生怕大祸临头晚上睡不着觉,他的一个小妾听见乌鸦的叫声就对他说明天皇帝将赦免他,后来果然如此。

隋朝被谥为“文中子”的王通说一个国家如果从来不实行大赦,那就说明刑罚公平,这话难道全是胡说?春秋齐国国相管仲说大赦太多老百姓就不怕法律不敬国君,这话也不能说全然不对。

三国蜀国丞相诸葛孔明知道实行大赦危害国家,所以从不采用;东汉大臣吴汉在临死时对皇帝刘秀惟一的建议,就是希望他不要实行大赦。

释道鬼神

如来释迦,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老聃李耳,即是道君,乃为道教之宗。

鹫岭祗园,皆属佛国;交梨火枣,尽是仙丹。

沙门称释,始于晋道安;中国有佛,始于汉明帝。

篯铿即是彭祖,八百高年;许逊原宰旌阳,一家超举。

波罗犹云彼岸;紫府即是仙宫。

曰上方,曰梵刹,总是佛场;曰真宇,曰蕊珠,皆称仙境。

伊蒲馔可以斋僧;青精饭亦堪供仙。

香积厨,僧家所备;仙麟脯,仙子所食。佛图澄显神通,咒莲生钵;葛仙翁作戏术,吐饭成蜂。

【译文】

“如来”是释迦牟尼的尊号,他本是古印度一个小国的王子,后来创立佛教,成为佛教教祖;李耳就是老子,又称为老聃,他是春秋时代人,是道教的始祖,被尊为“道君”。

西方有灵鹫山和祗园,都是佛祖居住的地方;仙家有交梨和火枣,全是能使人成仙飞腾的仙药。

佛教徒称为“释子”并全都姓释,这是从晋代和尚释道安开始的,释道安认为所有的佛家人都是释迦牟尼的子弟,就以“释”为姓;中国有佛教,是从汉明帝刘庄时开始的,刘庄梦见一个长大的神人,大臣傅毅说是西方的佛祖,刘庄就派人去西方天竺国求得佛经佛像回来,从此佛教传入中国。

上古的铿生于彭城,所以又称彭祖,他活到八百岁的高龄;晋代的许逊原是旌阳县令,后来跟随仙人谌母学道修仙,全家人一起成仙飞天而去。

“波罗”是古代印度语的音译词,意思是“彼岸”,指佛地;“紫府”就是仙宫,这是道教的说法。

“上方”和“梵刹”,都是佛寺的别名;“真宇”和“蕊珠”,都指神仙的住所。

伊薄馔这种食物可以作为斋饭招待僧人;青精饭这种食物可以供神仙享用。

寺院的厨房叫“香积厨”;麒麟肉做成的干肉巴是仙人的食物。

晋代和尚佛图澄显示他的佛法神通,用一只钵装水烧香念咒语,钵中一下子长出莲花来;晋代仙翁葛玄施法术作游戏,含一口饭吐出去变成一群蜂。

达摩一苇渡江;栾巴噀酒灭火。

吴猛画江成路;麻姑掷米成珠。

飞锡挂锡,谓僧人之行止;导引胎息,谓道士之修持。

和尚拜礼曰和南;道士拜礼曰稽首。

曰圆寂,曰荼毗,皆言和尚之死;曰羽化,曰尸解,悉言道士之亡。

女道曰巫,男道曰觋,自古攸分;男僧曰僧,女僧曰尼,从来有别。

羽客黄冠,皆称道士;上人比丘,并美僧人。

【译文】

南朝梁代时有一个从天竺国来的僧人叫达摩,他可以踩着一根芦苇渡过长江;汉人栾巴有道术,他在长安皇宫的宴会上含酒喷向四川方向,说他家乡成都有火灾,他喷酒灭火,后来查实那天成都果然发生火灾而被一阵大雨浇灭。

晋人吴猛学得仙术,能把江水画开成为一条大路,走过去后又恢复原状;仙女麻姑来到蔡经家,取几升米洒在地上,全都变成了珍珠。

僧人的手杖包有锡头,称为锡杖,所以僧人出游四方叫“飞锡”,停在某地不走叫“挂锡”;“导引”和“胎息”都是养生用的气功,是道士修炼道术的方式。

和尚用两个手掌合在一起行礼称为“和南”,这个词是梵语音译;道士行礼称为“稽首”,意思是磕头。

“圆寂”和“荼毗”,都是指和尚死;“羽化”和“尸解”,全是说道士死亡。

女道士叫“巫”男道士叫“觋”,自古以来就这么区别称呼;男僧人称为“僧”,女僧人称为“尼”,从来就分别得很清楚。

“羽客”指得道升天的人,“黄冠”指戴黄色帽子的人,都是对道士的称呼;“上人”意思是道德智慧在众人之上的人,“比丘”是指受过全戒的僧人,都是对和尚的美称。

檀越檀那,僧家称施主;烧丹炼汞,道士学神仙。

和尚自谦,谓之空桑子;道士诵经,谓之步虚声。

菩者普也,萨者济也,尊称神祇,故有菩萨之誉;水行龙力大,陆行象力大,负荷佛法,故有龙象之称。

儒家谓之世,释家谓之劫,道家谓之尘,俱谓俗缘之未脱;儒家曰精一,释家曰三昧,道家曰贞一,总言奥义之无穷。

【译文】

“檀越”和“檀那”都是古印度语的音译词,意思是施舍财物给佛家的人,都是僧人对施主的称呼;烧炼金丹和烧炼水银,都是道士们学道修炼想变神仙的手段。

和尚自己谦称为“空桑子”,意思是他们已经不认俗世的父母,就像上古有莘氏在桑树空洞中捡到的那个孩子一样是不知父母的人;道士们念经的声音被称为“步虚声”,意思是像那些腾云驾雾的仙人们的声音。

“菩”的意思是普遍地施恩于所有的生灵,“萨”的意思是救济所有的生灵,所以对大慈大悲的神佛就尊称为“菩萨”;在水中行走的东西以龙的力气最大,在陆地上行走的东西以象力气最大,所以佛教对修行最深法力最大的罗汉称为“龙象”,由他来背负佛法。

儒家把人世生活称为“世”,佛教则称为“劫”,道家称为“尘”,都是指还没有摆脱福禄财气生老病死这些世俗东西的侵蚀;儒家把他们学说的核心精粹叫做“精一”,意思是必须精心一意才能领略的东西。佛家把他们教义的精华称为“三昧”,意思是排除一切杂念平心静气才能体味的东西。道家则把他们教义的精粹称为“贞一”,意思是只有坚定不移一心一意去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这几种说法无非全是形容他们各自的学说奥妙无穷含义精深。

达摩死后,手携只履西归;王乔朝君,舄化双凫下降。

辟谷绝粒,神仙能服气炼形;不灭不生,释氏惟明心见性。

梁高僧谈经入妙,可使顽石点头,天花坠地;张虚靖炼丹既成,能令龙虎并伏,鸡犬俱升。

藏世界于一粟,佛法何其大;贮乾坤于一壶,道法何其玄。

妄谈之言,载鬼一车;高明之家,鬼阚其室。

无鬼论作于晋之阮瞻;搜神记撰于晋之干宝。

颜之渊,卜子商,死为地下修文郎;韩擒虎、寇莱公,死作阴司阎罗王。

至若土谷之神曰社稷;干旱之神曰旱魃。魑魅魍魉,山川之祟;神荼郁垒,啖鬼之神。

仕途偃蹇,鬼神亦为之揶揄;心地光明,吉神自为之呵护。

【译文】

南朝梁代前来中国的天竺国僧人达摩死在嵩山少林寺,他死后好久北魏使者宋云在从西域回国途中碰到他提着一只鞋子走路,说要去西天;汉代县令王乔去京都朝见皇帝不用车马,把两只鞋子变成两只野鸭驮着飞去。

道家认为不食五谷、用“导引”等方法保养元气修炼形体,就能长生不老成神仙;佛家认为只有修炼到除了本性以外心中没有任何牵挂这样的高境界,才能成正果。

南朝梁代高僧竺道生在虎丘寺对着一堆石头宣讲佛经,讲得那些石头不断点头。另一个梁代高僧云光法师在天龙寺讲经,讲得天上宝花纷纷飘落;晋代道士张虚靖烧炼金丹成功之后,连龙和虎都被他降伏,大白天飞上天成了神仙,家中的鸡狗舐了他装丹药的器具后也飞天而去。

把整个世界看成一粒粟米那么渺小,这佛法多么广大呀;汉代有个叫壶公的道士晚上总钻进他的药壶中休息,里面自有一重天地,这道法何等玄妙啊。

《易经》上有“装来一车鬼”的说法,这真是无中生有的大谎话;汉人扬雄写的《解嘲》,说高尚明智的人家往往有鬼来偷看。

晋人阮瞻写了一篇《无鬼论》,说世上根本没有鬼神;晋人干宝写了一部小说集《搜神记》,专门叙谈鬼神怪事。

孔子的学生颜渊和卜商死后,都在地府中担任主管人间文学之事的官修文郎;隋朝大将韩擒虎和宋朝莱国公寇准,死后都当主管世人生死的阎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