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易经大全会解
1396200000061

第61章 《周易》卷之二 (16)

[彖传]卦名艮者,止于是而不迁之意也。人之行止,即人之动静而各有其时。盖义理之当然也,时当止也。止有一定不易之理,则止得其止矣。时当行也,行有一定不易之理,则行得其止矣。时行则行,是动而止于义理,动不失其时也。时止则止,是静而止于义理,静不失其时也。动静不失其时而皆合于理,磊磊落落,如青天白日而不暗昧,停停当当,如精金美玉而无瑕类,其道不光明乎?艮之所为止者如此。

《大全》朱子曰:行固非止。然行而不失其理,乃所以为止也。《参义》艮止之止,与行止之止不同。艮止之止,乃止于义理也。行止之止,乃止而不行也。时止非止,时止则止,方是止也。时行非是以行为止,时行则行,方是止也。《蒙引》艮,止也,兼下句行止二意。下二句乃艮止之目,行止非耑以出处言,当动静二字。《存疑》时止则止,内有不获其身,不见其人意。时行则行,外也,有不获其身不见其人意。《蒙引》此段释艮字之义,下段释背字之义。《集解》时止时行,以动静之时言,则止则行,以动静各止其所言。

[二节]词曰艮其止者,言止之各于其当止之所也。时乎当止,是止即其当止之所也。时乎当行,是行即其所当止之所也。于卦何取乎?盖止其所者,各安其所而不和同也。卦体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阴则皆阴,阳则皆阳,上下相敌以应,而不互相与为偶,有止其所之义也。夫是以内焉见理而不见己,外焉见止而不见人,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内外两忘,而无咎也。

《蒙引》一阴一阳,彼此往来,有不得止其所者矣。此就艮卦画上说,道理亦非文王本意。孔子自看得有此象耳。《存疑》艮其止是解艮其背之意。止其所,须兼上文行止二意,上下句是释止其所之义。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象传]上下皆艮,前后两山并立,便有各止其所之象,故为艮。君子以为,大而君臣父子,小而事物细微,莫不各有义理当然之极,为人所当止之位,凡人所为,易至于出位者,以不能思耳。君子则思,随地尽道而无过不及之差,则行之必止其所,而不至于出位,亦如山之止而不迁也。

《大全》邱建安曰:位者,止之所也,思不出其位,则于止知其所止矣。《蒙引》思如思诚之思,思不出其位,总是艮其背,不出即止字,位即止其所之所字也。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以阴柔居艮,初为艮趾之象,占者如之,则无咎而又以其阴柔,故又戒其利永贞也。

[初六]初阴居下,趾之象也。阴柔才弱,而不足以有行。居艮之初,而未可以有行。能自止而不行,有艮其趾之象。盖趾动之先者,艮于其趾,止于动之先矣。占者时止则止,可无妄动之咎。夫时止则止,是其贞也。然阴柔多躁而不能固守,当永守此时止之贞,乃为利也。

《大全》胡云峰曰:初六阴柔,惧其始之不能终也。故戒以利永贞,其即上九之敦艮乎?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初象]时止而行,非正也。初六在下而艮止不行,未失时止之正道,故无咎。

《蒙引》不要当利永贞看,所谓永贞者,永此而已。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六二居中得正,既止其腓矣,三为限,则腓所随也。而过刚不中,以止乎上,二虽中正,而体柔弱不能往而拯之,是以其心不快也。此爻占在象中,下爻放此。

[六二]当腓之处,最易动者。幸其居中得正,为能处易动之中而不妄动,有艮其腓之象。如此,则于己得矣。然君子之心,必己物兼成而后快。三位乎上,二所随也。三失乎上,二当拯也。今九三过刚不中而止乎上,有列夤薰心之患。二柔弱不能拯之,则危不持而颠不扶,将焉用彼相也,心其能快乎?

《蒙引》不拯其随亦是二失职处,凡臣之于君,弟之于兄,僚属之于官长,皆有此义。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三止乎上,亦不肯退而听乎二也。

[二象]二之不拯其随,固以柔弱之故,亦由九三过刚不中,以止乎上,不能俯听乎二,即欲拯之,无所容其匡救之力,岂得耑为二罪哉?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限,身上下之际,即腰胯也。夤,膂也,止于腓则不进而已。九三以过刚不中,当限之处,而艮其限则不得屈伸,而上下判隔,如列其夤矣。危厉薰心,不安之甚也。

[九三]事之在天下,时止时行,不可执者也。犹限之在人,或屈或伸,不可艮者也。三以过刚不中,拘执胶固于不可止者,而止之象艮其限如此,则物情判隔,事体乖离,如列其夤一般。既不能通乎外,必无以安乎内。却动求静,心必不静,危而不安,不如火之熏灼于中者乎?须知寂然不动者,心之体固不可以徇物,感而遂通者,心之用尤不可以绝物也。

《存疑》世之执一不通,行止失宜,以致事势乖离,人情睽隔,而忧心内结者,此爻是也。

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

[三象]人能时止时行,则心逸而日休。三艮其限,固止不通,危厉之虑,常薰烁其中心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以阴居阴,时止而止,故为艮其身之象,而占得无咎也。

[四象]四曰艮其身者,言其止诸躬而不动也。

《存疑》止字是解艮字,躬字是解身字,即时止而止之意。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六五当辅之处,故其象如此,而其占悔亡也。悔谓以阴居阳。

[六五]心有所主而其中不乱,则言有所制而其发不苟。五位正当辅之处,而以阴居阳,不正,未免有妄言之悔,以其得中,心思宁静,有不待动之颊舌而艮其辅之象,则秩秩德音,自然中乎义理之次第而有序,占者自不至伤易伤烦而悔亡矣。

《蒙引》艮其辅即所谓言有序也,此与咸其股、执其随同类,非不言也,时然后言也。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正字羡文,叶韵可见。

[五象]艮其辅,何以致之哉?盖言者,心之声。五居上体之中,而由中可以求正,故能艮其辅而不失之易与烦也。

《存疑》此即仁者,其言也讱意。

上九:敦良吉。

以阳刚居止之极,敦厚于止者也。

[上九]阳刚则能止,居止之极,则止有终。是能知此理为吾所当止,动静各止其所,愈久不变,物莫能夺,有敦厚于艮之义。占者无频复之厉,不恒之羞,何吉如之?

《大全》张中溪曰:上九在艮山之极,刚健笃实,可谓敦厚,于艮终者也。故六爻惟此独吉。《蒙引》敦艮,先儒说此只有愈久不变意。愚却添个物莫能夺者,欲暗备不获其身,不见其人之意也。此艮字兼动静,与卦词同,与诸爻不同。

象曰:敦良之吉,以厚终也。

[上象]敦艮之吉者,止之道难于有终,上以阳刚居止极,敦厚于终,无间于始,所以吉也。

《大全》胡云峰曰:《贲》、《大畜》、《蛊》、《颐》、《损》、《蒙》之上九,皆艮之以厚终者也,艮以上一爻为主。

渐 艮下巽上

渐:女归吉,利贞。

渐,渐进也。为卦止于下而巽于上,为不遽进之义,有女归之象焉。又自二至五,位皆得正,故其占为女归吉,而又戒以利贞也。

[渐卦全旨]来注:本卦不遽进,有女归之象,因主于进,故又有利贞之戒,六爻皆以鸿取象。此初所以于于,二所以于磐,以至五上之于逵、于陵,有序亦渐意也。

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

之字,疑衍,或是渐字。

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

以卦变释利贞之意,盖此卦之变,曰涣而来,九进居三,自旅而来,九进居五,皆为得位之正。

其位刚,得中也。

以卦体言,谓九五也。

止而巽,动不穷也。

以卦德言渐进之义。

[渐彖]艮下巽上,卦德方其在下,则自止而不妄动,及其上进,又巽顺而不急迫,是进必有序,徐而不速之意也,故为渐。词谓进必以渐者,莫如女归,占者女归,若能以渐,则宜其家人而言,男女婚姻贵乎以正。此卦自二至五,位皆得正,又有正之义,故始进之初,大节攸系,其占若女归,或凡事必利于正也。

《大全》胡云峰曰:咸取女吉者,取者之占也。渐女归吉,嫁者之占也。朱汉上曰:女谓嫁曰:归渐专以女归为义。盖礼义廉耻之重,天下国家之本,无若女之归也。《蒙引》咸之取女,特咸之一事耳。渐之女归,特进之一事耳。咸之利贞,凡有感者皆然。渐之利贞,凡有进者皆然,不耑谓女归宜正也。渐自有女归之象,似不必泥止巽之义。

[彖传]卦名渐而词曰女归吉者,盖渐乃渐进之义也。女归以渐,则得男女之正而吉也。

[二节]所谓利贞者,卦变九进居三,九进居五,皆阳进而得乎阳位,往而有为则有成功矣。何也?盖三五之进,皆得其位,是进以正也,三进以正,则上可以正君,下可以正俗,五进以正,则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可以正邦也。其有功为何如哉?此渐之所以利贞也。

《蒙引》上言进得位,已是说得正了,下句又特挑出正字而言其可以正邦,以见其所以为有功也。

[三节]夫以卦变言,三五皆得其位之正,以卦体言,九五又得其位之中,君道以刚为主,而刚德以中为善,中则无不正矣,是亦有利贞之义也。

[四节]夫利贞之义,同得之于卦变、卦体,而渐进之义,可得之于卦德焉。下止上巽,止者未进,而安静恬退,心不必于进也。巽者方进,而从容详富,身不躁于进也,以是而动,则进以渐,而动不穷矣。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二者皆当以渐而进,疑贤字衍,或善下有脱字。

[象传]巽木在山之上,是山上有木以渐而高,故其卦为渐,君子体之渐,以居德,则优游厌饫,以驯致乎圣贤之域,而不计功于旦夕。渐以善俗,则涵育薰陶以驯致乎动变之化,而不责效于旬时,既能以渐,则皆日进而不自知矣。

《蒙引》居德,盖德也。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岂一朝一夕之力哉?善俗者,变其旧日不美之习,使之归于皇极,须是涵濡之久方可,致是必以渐也,亦该进之义。

初六:鸿渐于于,小子厉,有言,无咎。

鸿之行有序而进有渐于水涯也。始进于下,未得所安,而上复无应,故其象如此,而其占则为小子厉,虽有言而于义则无咎也。

[初六]始进于下,未得可安之位,上复无应又失所藉之资。新进之士,名实未升于当路,而无相知援引之人,身之所处,不得其安,犹鸿本水鸟,乃渐于于而未得所安之象。其占未得所安,即为小子之厉,而不免言语之中伤,然乃时命之不犹,非名义之有歉,何咎?

《存疑》小子初之象,有言,危之实也。贾谊始进,绛灌之徒谮之于帝,谓洛阳年少专事纷,更是有言也。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磐,大石也。渐远于水进于磐而益安矣。衎衎,和乐意。六一柔顺中正,进以其渐,而上有九五之应,故其象如此,而占则吉也。

[六二]柔顺中正,是德称其位,六五相应,又为上所信任,德称其位,所居自安,凡厚养重禄可以享之而无愧,其象为鸿渐于磐,言居位之安也。又为饮食衎衎,言食禄之安也。如此则得君行道,可以成正邦之功,善俗之化,故吉。

《蒙引》饮食衎衎,言其饮食之自适也。此句承上句,鸿雁言,非谓六二饮食也。

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素饱如《诗》言素餐。得之以道,则不为徒饱而处之安矣。

[二象]饮食衎衎,食禄之安也。所以然者,由其德称其位,而非窃禄,食人之食,有以事入之事,而非素餐,不徒饱也。此所以得志而和乐也。

《蒙引》不素饱非但解饮食之义,乃是解出衎衎之意。《存疑》爻词兼居位食禄意。《象传》只解食禄边。盖以戒人臣之素餐者也。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鸿,水鸟。陆非所安也。九三过刚不中而无应,故其象如此。而其占,夫征则不复,妇孕则不育,凶,莫甚焉。然以其过刚也,故利御寇。

[九三]过刚则性躁不中,则行乖无应,又莫有救正之者,故径趋冥行,而陷身非地,有鸿渐于陆之象。占者男女皆不利:在丈夫,征行刚狠愎戾,则足以杀其躯而不得复归乡土;在妇人,怀孕则阳道偏胜,阴道不足,阴阳失和,虽孕而不成育,皆凶道也。过刚之人,惟用之御寇,则足以防患,故利御寇之外,未见其利也。

象曰: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三象]夫征不复者,言其违众妄行而自取丧亡也。妇孕不育者,言其鸷悍寡恩,而失生育之道也。曰利用御寇者,由其过刚为能威摄于众,使之协力相保,乃为顺也。

《蒙引》自御寇言,三之刚乃所以为顺也,非极刚则不能同心戮力以致死,有望风自溃者矣。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鸿不木栖。桷,平柯也。或得平柯则可以安矣。六四乘刚而顺巽,故其象如此,占者如之则无咎也。

[六四]四以阴柔而乘九三之刚,幸其柔居巽体,虽所遇艰险,不能相制而能巽顺以处之,终无所害,而或安矣。是遇难处之人,而有善处之术,于不安之中,而有得安之道。有鸿渐于木而或得其木中之桷因以稍安之象。占者如是,始不安而终安,何咎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