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赵登禹
14023700000007

第7章 留名青史

赵登禹将军及同时在南苑战斗中死难的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最早两位战死疆场、以身报国的高级将领,他们的壮烈牺牲,在全国引起了震动,全国各地都举行了悼念两位抗日英烈的活动。第29军的官兵们,更是悲痛满怀。赵登禹勇猛善战,豪爽慷慨,有燕赵豪侠的美称,士兵们爱戴他,军官们喜爱他,人们无不痛惜失去了一位好官长、好兄弟。宋哲元得知赵登禹牺牲的消息,不由得捶胸顿足,失声大哭,说:“断我左臂矣,此仇不共戴天!”赵登禹的老上级、他所敬重的冯玉祥得知他的死讯,更是悲痛不堪,挥笔写下了《吊佟赵》诗,以寄哀思:

佟是二十六年的同志,赵是二十三年的兄弟。

我们艰苦共尝,我们患难相从。

论学问:佟入高教团,用过一年功。

赵入教导团,八个月后即回营。

论体格:同样强壮,但赵比佟更伟雄。

佟善练兵心极细,赵长杀敌夜袭营。

佟极俭朴,而信教甚诚。

赵极孝义,而尤能笃行。

二人是一样的忠,二人是一样的勇。

如今同为抗敌阵亡,使我何等悲伤!

但我替他们想想,又觉得庆幸非常。

食人民脂膏,受国家培养,必须这样死,方是最好下场。

后死者奋力抗战,都奉你们为榜样。

我们全民族已在怒吼,不怕敌焰如何猖狂。

最后胜利必在我!

最后胜利必在我!

你们二位在前面等我,我要不久把你们赶上。

当时的报纸也发表文章,高度评价赵登禹将军英勇牺牲的精神,指出:“从军人本分上说,将军抗敌守土,奋战至最后一滴血,光荣地完成了保国卫民的天职,足为全国军人的模范”。从史实上说,国难6年中曾经有不少次的抗战,曾经有不少健儿志士杀身成仁,然而,赵登禹将军是坚决抗战,以身殉国最早的高级将领。从振奋军心上说,将军为国捐躯的忠勇气节,足以打破怯懦退缩、贪生怕死的心理,更加激发我无数健儿杀敌的决心。赵将军这种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实在是我国军队的最优秀代表。

为表彰赵登禹抗日杀敌,为国捐躯的功勋,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陆军第132师师长赵登禹,精娴武略,久领师干,此次在平应战,威以捍卫国家保卫疆土为职志,迭次冲锋,奋厉无前,论其忠勇,询足发扬士气,表率戎行,不幸身陷重围,死于战阵。为以彰忠烈,追赠赵登禹为陆军上将。”

赵登禹将军死难后,当时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在南苑血战后,派参议田春芳同北平红十字会人员到战场,将赵登禹及其他死难将士就地掩埋。抗战胜利后,原第29军旅长何基沣奉冯治安之命,到北平将赵登禹将军及第29军其他抗日阵亡将士之忠骨,移葬于卢沟桥畔。1946年7月28日,在赵登禹将军殉国9周年之际,当时的国民党北平当局,在中山公园举行北平各界公祭大会,追悼为国捐躯的赵登禹及佟麟阁将军。公祭大会由李宗仁主祭。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孙连仲、北平市市长熊斌等陪祭,北平各机关、团体、学校的代表致祭。在由李宗仁、冯玉祥等联名发出的公祭征文启中,对赵登禹将军作了高度评价,指出:“第29军长城之捷,壮采空前,举世震耸,以赵登禹将军之功为最多。”“南苑之战,奋勇先登,叱咤驰骤”,“此次抗战,将军首倡捐躯,为河山壮声色”。在此之前,北平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特将城内崇元观往南至太平桥的一段马路,命名为“赵登禹路”。同时北平通县也将古运河西岸的东大街更名为“赵登禹大街”,以志纪念。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政府对赵登禹将军为国捐躯的英勇壮举作了表彰,并举行纪念活动,同时确认赵登禹将军及同期殉难的佟麟阁将军为抗日烈士,由中央人民政府于1952年6月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亲自签署的烈士证书。10年浩劫中,赵登禹将军的墓地因疏于维护而日见荒废,同时为纪念赵登禹将军而命名的“赵登禹路”也被改名。10年浩劫后,1980年元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将位于卢沟桥东北西道口的赵登禹将军墓修葺一新,并重立一碑,同时重新恢复以赵将军名字命名的街道。1980年7月28日,由政协北京市委员会主持,在赵登禹将军墓地举行纪念活动,以悼念将军为国捐躯43周年。

赵登禹将军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为保卫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惜以身殉国,其为国家和民族而献身的精神与功勋,将永远为中国人民所尊敬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