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敦煌轶事
14158200000063

第63章 话说敦煌两关

近代以来,敦煌在国内外极负盛名。本人认为其原因有三:一是以莫高窟为代表的灿烂辉煌的敦煌佛教艺术,以它高超的艺术水平、宏大的规模、营造延续年代久远而使敦煌享誉世界。二是以月牙泉、鸣沙山罕见的地理景观而使敦煌得天独厚。三是唐代以来敦煌两关——阳关与玉门关屡屡出现在边塞诗人笔下,使敦煌深受其惠,倍加增光,这就如唐代诗人张继因写出《枫桥夜泊》,而使寒山寺日后成名,香火至今不衰的道理样。

本人也提出一个问题,即敦煌两关在唐代以后为什么屡屡成为边塞诗人或歌、或诉、或怨,讴歌不断的亮点、焦点?

自两汉起,敦煌及两关成为汉民族国家与北方兴起的匈奴争夺北方及西域的兵战基地。唐代初至中唐,敦煌及两关又成为唐代促进民族融合,巩固边疆,保卫丝绸之路畅通,保证中西文化交流,与不断崛起的吐蕃民族争战的重要一翼。每逢征战,举国震动,“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深入绝域,回乡无期。他们“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自然,敦煌及两关便成为全国百姓翘首以望的地方。尤其中小知识分子更因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时刻关注和述写着前线。李白作《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以寄情于前线。王之焕作《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对前线的守边将士以慰勉之情。王维作《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对开拓疆土的敦煌两关将士关注慰勉之情。“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更倾注了后方人民慰勉前方将士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

“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在唐代及以后历代,敦煌及其两关已成为古代各民族融合而成的中华民族寄托关注国家安危、兴盛的感情归宿之地,敦煌及两关已成为历代知识分子表达忧国忧民感情的象征。

自汉代起,敦煌及两关即成为中华民族的中小知识分子忠君报国、投笔从戎、觅取封侯加爵的向往之地。许多活生生的事实摆在他们面前:西汉张骞出敦煌,出两关,凿通西域,封博望侯;班超出敦煌,出两关,经营西域30年,封定远侯。这些前人成功的事例,激励着他们沿着先辈的脚印前进。他们直抒胸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戴叔伦高唱:“汉家旗帜满天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甘肃武威唐代诗人李益高歌:“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他们“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两次出敦煌、出两关的岑参,更是直言不讳地宣称:“丈夫三十不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功名只向马上取,直是英雄一丈夫”,“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觅封侯。”“孰知不问边途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他们慷慨激昂,高歌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耿耿忠心,高歌他们不畏艰险,征战成功,以身许国的崇高理想和追求。他们在高歌自己的忠心、追求和理想时,都把敦煌的两关作为一种境界,一种荣誉和成就的境界。以敦煌两关抒发他们“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报国豪情。

敦煌两关和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固有的进取精神和献身精神。固然,谈论这些精神时,也应看到这些精神中不可避免地夹杂了人们众说不一的忠君思想。但是本人认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统一总比分裂好,稳定总比动乱好。忠于一个国家,忠于自己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总比卖身投靠、见异思迁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总不能认可或歌颂“谁给钱就给谁干活”——无论是美国中央情报局还是俄国克格勃。

自两汉起,敦煌及两关成为历代边塞诗人所歌颂的在河西走廊展开的,以保卫两关为象征的开拓疆土、卫国戍边、正义战争的亮点和寄托爱国热情的激扬之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人汉关。”请看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些千古名篇,高举爱我中华,威武不屈的正义之剑,张扬着卫国戍边的浩然正气。再看胡曾在《玉门关》:“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表现了历代在西北进行的战争,卫国戍边是我们唯一的目的。这与边塞诗人极少写唐代对朝鲜、南诏的不义战争形成鲜明对比。这就证明边塞诗人并非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或大汉族主义者。他们有自己的是非标准。历朝历代有良知的边塞诗人,他们以敦煌及两关为亮点和激扬他们爱国热情的精神高地,讴歌保家卫国的战争。本人看到,自两汉开始以至唐代以后,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央政权与匈奴、吐蕃、突厥的战争,往往都是异族掠夺人口、财富与汉民族中央政权反掠夺为目的的。剑与血的战争手段,似乎是维护国家统一,保护自己的臣民与财富的唯一手段。历代边塞诗人歌颂这种维护国家统一,保护自己的人民与财富的战争,歌颂这种战争的慷慨悲壮的正气以及民族英雄主义,正是他们积极的人生和有血性的表现。此时的敦煌两关,已成为中华民族正气的象征。如否,中华民族将是一个浑浑噩噩的民族,将是一个被人奴役的民族。那样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它只有做奴隶的份儿了。

由此,我们看到自两汉及唐代以来,敦煌两关为什么成为历代边塞诗人笔下焦点的理由。当然谈这个题目必然涉及到对边塞诗的评价。然而,我认为边塞诗只有如此评价才是积极的,才抓住了边塞诗的积极方面、主流方面。

中华民族这种为了民族自立、国家安康而不怕流血牺牲,艰难困苦,前仆后继,奉献捐躯的伟大精神,相传至今并发扬光大。近代,当沙俄、英国妄图分裂我国新疆时,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抬着棺材,手握钢枪,高歌:“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奔赴天山南北、伊犁河畔,浴血奋战,斩断了侵略者伸向祖国新疆的魔爪。

光阴荏苒。1949年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时,王震将军率十万将士,踏着祖先的足迹,又出敦煌两关,把人民解放军的红旗插遍天山南北、伊犁河畔,直至帕米尔高原,屯垦戍边。终老在边疆的张仲瀚将军,曾抚今思昔,高歌:“雄师十万到天山,且守边疆且屯田。塞上江南一样好,何须争入玉门关。”由此可见,两关已成为考验对祖国是否忠诚的试金石。

再说点题外话。很多年以来,我们为保护敦煌古文化,建设敦煌新文化,弘扬敦煌古代文化艺术做了一些工作。我们虽然出版了一些专著及宣传敦煌文化的中级读物,并做了一些保护性的工作,但总是没找到敦煌文化走向人民大众的道路。而唯有阳关博物馆的建立,证明我们已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阳关博物馆抓住了敦煌文化的第三个亮点,即被历代边塞诗人讴歌不断的敦煌两关。它为广大老百姓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观赏敦煌文化、理解敦煌文化的殿堂,为我们以后使敦煌文化走向大众做出了典范。尤其令人感动的是阳关博物馆的建筑、内容陈列,均集中了全国专家的智慧,体现了他们和纪永元同志的大家手笔。我希望阳关博物馆在发扬敦煌文化的同时,承担起褒扬历代出关征战、为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完整做出贡献的将士的任务。在此,非常感谢纪永元、王万宏同志历经多年辛苦为我们编印了这本难得的两关论文集。这真是·。人行阳关内,未远故人旁”,“故人莫劝酒,愿赠琼瑶章”的盛事。

(此篇为2003年初月在敦煌阳关博物馆开馆及两关长城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