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譬如有人,将欲远行,敕其奴言:“尔好守门,并看驴索。”
其主行后,时邻里家有作乐者,此奴欲听,不能自安。寻以萦系门,置于驴上,负至戏处,听其作乐。
奴去之后,舍中财物,贼尽持去。
大家行还,问其奴言:“财宝所在?”
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欲念外,非奴所知。”
大家复言:“留尔守门,正为财物。财物既失,用于门为?”
生死愚人为爱奴仆,亦复如是。如来教诫常护根门,莫着六尘。守无明驴,看于爱索。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意流驰,贪着五为色、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正觉、意,道品财宝,悉皆散失。
译文:
有一个人,因有事要到远地去,动身时叮嘱仆人说:“你要好看守门户,同时也要好好照管住系驴的绳子,不要让驴跑了。”
这个主人走了以后,有一天,碰到邻村在演剧弹唱得很好听。那个仆人听到后,心便不能自主,就想去观看一下。于是他就把门板拿了下来,放在驴背上,牵着驴子去看戏。
仆人去后,家中所有财物都被窃贼偷得一空。等到主人回来,他看到家中财物都没有了,很是奇怪。就查问仆人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
仆人回答说:“主人叫我看守的是门、驴子和系驴的绳子;现在这三件东西都好好地存在着,并没有缺少。别的一切,我都不知道。”主人听了更加气恼,大声责骂仆人说:“留下你看管门户,正因为屋里有财物,现在财物既已失去,留着一扇门有其么用呢?”
流转于生死之间被****所束缚奴役的人就是这样。如来经常教诲告诫我们要始终护住六根的门户,不要执着十六尘的境界,守着无明烦恼这头驴不放,看守于****的锁链而不能解脱。而诸比丘不能虔诚地奉持佛教,为了贪图利益供养,假装现出一副清净洁白的面貌。但要让他在静处静坐参禅,则心意识迁流不息不能专一,贪着于五欲,被色、声、香、味等六尘99境界迷乱了心智,无明烦恼遮覆了清净的心识,被****的绳索缠绕绑缚,把正念、觉、意三味和三十七道品等财宝,全都丧失掉了。
智慧锦囊:
故事比喻:人们做事不能只注重表面现象,却不考虑实际内容,同样看待事物也必须考虑全面,不要只知机械地照搬理论,而不懂得理论之后所指事物的本质。
以喻引事:
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叫晋国给她准各好首饰服装,跟着陪嫁去的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有七十人。来到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婢女,而不能说善于嫁女儿。
46.偷牦牛喻原文:
原文:
譬如一村,共偷聱牛,而共食之。
其失牛者,逐迹至村,唤此村人,问其由状,而语之言:“在尔此村不?”
偷者对曰:“我实无村。”
又问:“尔村中有池,在此池边共食牛不?”
答言:“无池。”
又问:“池傍有树不?”
对言:“无树。”
又问:“偷牛之时,在尔村东不?”
对曰:“无东。”
又问:“当尔偷牛,非日中时耶?”
对曰:“无中。”
又问:“纵可无村,及以无树,何有天下无东无时?知尔妄语,都不可信。尔偷牛食不?”
对言:“实食。”
破戒之人,亦复如是。覆藏罪过,不肯发露,死入地狱。诸天善神以天眼观,不得覆藏。如彼食牛,不得欺拒。
译文:
有一个村庄上,村里的人共同偷得了一头牦牛共同把它宰杀吃掉了。
那个失牛的人跟踪寻到这个村庄上来,见到了那些村人,问他们说:“我的牦牛,是不是在你的村庄上?”
偷牛的村人回答说:“我们并没有村庄。”
失牛的人又问:“池边不是有一株树么?”
他们田答说:“并没有树。”
失牛的人于是再问:“你们偷牛,是不是在村庄的东边?”
他们仍旧回答说:“并没有东边。”
失牛的人又问:“你们偷牛的时候,不是刚刚正午么?”
他们还是回答说:“并没有正午。”
这样失牛的人就说:“依照你们所说,没有村庄,没有池,没有树,或者还可说得通。可是天底下那里会没有东边,没有正午呢?因此,我知道你们说的都是谎话,不可相信。牛一定是你们偷吃了,是不是?”
那些村人知道无可抵赖,只得承认把牛偷来吃了的事情。
破戒的人也是这样。掩盖所犯的罪过,不肯坦白,死后就会入地狱。天界的诸神用天眼观察,就什么也掩盖不住了。就像那些偷牛吃的人,是无法用假话来欺骗抗拒的。
智慧锦囊:
这则故事比喻由于做事愚蠢,想隐瞒的事情反而被彻底暴露。
以喻引事:
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积攒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他总是怕别人偷去,就找了一只箱子,把三百两银子钉在箱中,然后埋在屋后地下。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怕别人到这儿来挖,于是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纸张上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贴在墙角边,这才放心地走了。谁知道他的举动,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两银子全偷走了。为了不让张三知道,他在一张纸上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贴在墙上。张三第二天早上起来,到屋后去看银子,银子不见了,一见纸条,才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