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小闲事:恋爱中的鲁迅
14259000000031

第31章 太阳、月亮和夜

莽原社成员李霁野在鲁迅逝世以后写回忆文字,曾写到鲁迅与高长虹,是这样的:“见先生神色不好,我便问他原由。他毫不在意的答道,昨夜校对长虹的稿子很晚,吐了血。”注:

在《两地书》中,鲁迅屡次提到的为了年轻人吃药而工作,其实也是暗指这次因为校对而吐血的事件。

高长虹在鲁迅被神化的年代里一直是一个小人的形象,为了推销自己的杂志,或者为了出名,不惜违背良心,骂起了远在厦门的鲁迅。

随着高长虹的叫骂越来越凶,鲁迅也进行了还击,于是一场发端于爱情的战争打响了。

高长虹是山西盂县人,1898年出生,1924年他跑到北京谋生活,还创办了一份《狂飚》杂志。他第一次出现在《两地书》中是在1925年4月28日致许广平的信中:“《莽原》第一期的作者和性质,诚如来信所言;长虹确不是我,乃是我新认识的,意见也有一部分和我相合,而似是安那其主义者。他很能做文章,但大约因为受了尼采的作品的影响之故罢,常有太晦涩难解处。”

鲁迅创办《莽原》杂志时,是为了解决韦素园和李霁野等人的生计,然而高长虹却是当时跑得最为出力的。当时鲁迅刚刚和许广平通信不久,4月初的一天,鲁迅买了几瓶酒,叫来了李霁野、韦素园、高长虹、向培良、荆有麟、章衣萍等几人,商议创办《莽原》的事。从此,高长虹成为鲁迅日记里常常出现的名字,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此人在鲁迅的日记里出现近乎百次。

然而,常常到鲁迅那里闲坐的高长虹很快就认识了许广平,一问,方知,很有缘分,原来两个人竟然同年同月同日生。高长虹不由得生了一些欢喜,虽然高长虹此时家中已经有了妻儿,但是,高长虹生来多情。在喜欢上许广平之前,高长虹曾经很热烈地给同乡的石评梅写过一阵子情诗,然而,石评梅已经有了恋人。他便转移了对象,喜欢上许广平。

他送给许广平一本诗集,许广平礼貌地写过一封信给他,自然要赞美一下。他收到信以后狂喜,给许广平回了厚厚的信件,然而没有接到回信。此时的广平兄正在虔诚地听鲁迅讲授“往苦辛里加一些糖”的方法,无暇顾及高长虹抛来的深情。然而此时高长虹并不知道,还天天往鲁迅家里跑,希望能多看到许广平一次。

然而,第二年,即1926年的9月,鲁迅竟然和许广平同车离开了北京,又加上孙伏园等人在北京的宣传。高长虹很快就知道了鲁迅与许广平的恋爱关系,他很是气恼,很快,高长虹到了上海。因为他弟弟高歌的一篇稿子被韦素园压下的原因和莽原社决裂。所有这些,鲁迅在《两地书》中均隐约地写到了。比如1926年10月23日夜晚写道:“长虹又在和韦漱园吵闹了,在上海出版的《狂飚》上大骂,又登了一封给我的信,要我说几句话。这真是吃得闲空,然而我却不愿意奉陪了,这几年来,生命耗去不少,也陪得够了,所以决计置之不理。况且闹的原因,据说是为了《莽原》不登向培良的剧本,但培良和漱园在北京发生纠葛,而要在上海的长虹破口大骂,还要在厦门的我出来说话,办法真是离奇得很。我哪里知道其中的底细曲折呢。”10月28日鲁迅致信许广平时又一次提到此事:“便是小小的《莽原》,我一走也就闹架。长虹因为社里压下(压下而已)了投稿,和我理论,而社里则时时来信,说没有稿子,催我作文。我实在有些愤愤了,拟至二十四期止,便将《莽原》停刊,没有了刊物,看大家还争持些什么。”

然而,事情很快变了质,一开始高长虹只是单纯地让鲁迅出来说几句公道话,但是后来,高长虹为了让自己的《狂飚》周刊发行量大一些,一面举着鲁迅的招牌做广告,一面又开始大骂起鲁迅来。1926年11月11日夜,鲁迅致信许广平,写道:“但先前利用过我的人,现在见我偃旗息鼓,遁迹海滨,无从再来利用,就开始攻击了。长虹在《狂飚》第五期上尽力攻击,自称见过我不下百回,知道得很清楚,并捏造许多会话(如说我骂郭沫若之类)。其意即在推倒《莽原》,一方面则推广《狂飚》的销路,其实还是在利用,不过方法不同。他们那时的种种利用我,我是明白的,但还料不到,他看出活着他不能吸血了,就要打杀了煮吃,有如此恶毒。我现在姑且置之不理,看看技俩发挥到如何。”

然而,五天以后,鲁迅终于坐不住了,高长虹的辱骂并没有停止的样子,新出版的《狂飚》周刊,一面其他杂志上做广告曰“与思想界先驱鲁迅合办《莽原》的高长虹主编”,一边又在《狂飚》上发表了一篇《一九二五,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在这篇文字里,高长虹嘲笑鲁迅是一个戴着纸糊的“思想界的权威”假冠。鲁迅自然很生气,遂与看到杂志的当天,写了一篇《所谓“思想界先驱者”鲁迅启事》,在致许广平的书信里,鲁迅写道:“但他八月间在《新女性》上登广告,却云‘与思想界先驱者鲁迅合办《莽原》’,一面自己加我‘假冠’以欺人,一面又因别人所加之‘假冠’而骂我,真是轻薄卑劣,不成人样。有青年攻击或讥笑我,我是向来不去还手的,他们还脆弱,还是我比较的禁得起践踏。然而他竟得步进步,骂个没完,好像我即使避到棺材里去,也还要戮尸的样子。所以我昨天就决定,无论什么青年,我也不再留情面,先作一个启事……我已决定不再彷徨,拳来拳对,刀来刀当,所以心里也很舒服了。”

然而事情到了这一步,鲁迅并不知道高长虹骂他的原因,只知道此人轻薄,为了出名不择手段。但并不知,高长虹的骂,还隐藏着其他故事。

然而,直到1926年底,从韦素园的信里,鲁迅才知道具体的内情。鲁迅在《两地书·一一二》

中写道:“那流言,是直到去年十二月,从韦漱园的信里才知道的。他说,由沉钟社里听来的,长虹的拼命攻击我是为了一个女性,《狂飚》上有一首诗,太阳是自比,我是夜,月是她。他还问我这事可是真的,要知道一点详细。我这才明白长虹原来在害‘单相思病’,以及川流不息的到我这里来的原因,他并不是为《莽原》,却在等月亮。但对我竟毫不表示一些敌对的态度,直待我到了厦门,才从背后骂得我一个莫名其妙,真是卑怯得可以。我是夜,则当然要有月亮的,还要做什么诗,也低能得很。那时就做了一篇小说,和他开了一些小玩笑,寄到未名社去了。”

鲁迅在信里所说的那首诗,便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月亮诗》,高长虹以写情诗著名,而且每见到女人就疯狂地写,在许广平之前,给石评梅就写过许多,在许广平之后,又给冰心写过许多。

这首诗的原标题叫做《给——》,因为鲁迅和高长虹的矛盾,而屡屡被称为《月亮诗》。诗的内容如下:

我在天涯行走,月儿向我点首,我是白日的儿子,月儿啊,请你住口。

我在天涯行走,夜做了我的门徒,月儿我交给他了,我交给夜去消受。

夜是阴冷黑暗,月儿逃出在白天,只剩着今日的形骸,失去了当年的风光。

我在天涯行走,太阳是我的朋友,月儿我交给他了,带她向夜归去。

夜是阴冷黑暗,他嫉妒那太阳,太阳丢开他走了,从此再未相见。

我在天涯行走,月儿又向我点首,我是白日的儿子,月儿呵,请你住口。

关于这首诗到底是不是写给许广平的,当下的学者们颇有争议,其实,谣言不会无端而生的,鲁迅能在《两地书》中故意不删去这些绯闻似的章节,可见其坦然又坦荡的态度。

然而,1999年出版的《鲁迅与高长虹》的作者董大中则认为,鲁迅误解了高长虹,他认为这首著名的月亮诗是写给石评梅的,而不是许广平的。鲁迅在一九三五年一个序言里还专门赞美了高长虹,仿佛是对高长虹的一种谅解。

这种推测很是勉强,尽管1940年高长虹应茅盾之约,在重庆《国民公报》上发表《一点回忆——关于鲁迅和我》,在文章里替自己作了辩解,但仍然有大量的漏洞,其一是长虹说只见过一次面,其二则是这段回忆里的姿态:这种朴素的通信也许就是造成鲁迅同我伤感情的第二次原因了。

查《两地书》便知,高长虹在上海创办《狂飚》周刊,为了发行量,借助于鲁迅的名字,后来又和韦素园吵架,鲁迅一开始并没有说话的。他根本不了解争执的具体情况,甚至还想过把《莽原》停掉。然而是高长虹接连不断地发起事端,狠不能鞭了鲁迅的尸,这才引起了鲁迅的痛击,这如何能懒账到别人身上呢。

况且,高长虹的这首诗发表之后,借着流言的力量,高长虹和鲁迅的矛盾,成为沪上媒体热衷于炒作的话题,高长虹更是借助于这个流氓的话题,一跃而成为一个名人。如此借人肩膀上位的一个文人,无论在事后说什么,都是让人怀疑的。

《月亮诗》发表后不久,高长虹为了自己刊物的发行量,便欲发无耻,在《狂飚》周刊第九期发表文字:“在恋爱上我虽然嫉妒过人,然而其实我倒让步过人。”在第十期上的文字则更是露骨:“我对于鲁迅先生曾贡献过最大的让步,不只是在思想上而且是生活上。”他的意思很明显,是要告诉大家,许广平是喜欢我的,但不过是我把她让给了鲁迅。

这大约也是鲁迅为什么决定要出版《两地书》的原因,高长虹不是说许广平这枚月亮会被鲁迅这个夜晚染黑了吗,那么,鲁迅便将这一大捆情书编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夜晚没有染黑月亮,而是给月亮更多的安慰和依靠。

出版了《鲁迅与高长虹》的董大中先生认为高长虹的这首《月亮诗》只是一组诗中的一个,不能脱离了整体,来单个的解释。可恰恰是高长虹自己割裂了,单独将这首《月亮诗》和另一首一起发表的。

在这本诗集《给——》的序言里,高长虹是这样对自己的情诗分类的:一种是整首诗有明确的描写对象,一种是没有固定的模特儿,“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拼凑起来的。高长虹在序言中说,自己诗中有几个女主人,不愿意把她们说出来,怕她们看到,徒增伤感。而被宣布出来的一个,约莫五十岁年纪,头发像蒲公英的花朵,这个人在北京的东城,东安市场一带,经常可以看到。高长虹写了《月亮诗》的意图是很明显的,起初怕别人不知道,后来,又怕别人知道。吞吞吐吐,十分好笑。

韦丛芜在给鲁迅的信中曾经说过高长虹后来的笑话,高长虹又喜欢上了一个新的女才子,叫做冰心,几乎是一天一封情书。可惜的是,这些情书的下场不大好,听说冰心和吴文藻结婚后,曾经和把这一捆情书给吴文藻看,吴便在外出旅行时带上这些情书看,看完便扔,旅行完毕,情书便扔完了。

而鲁迅致许广平信中所提到的这句:“那时就做了一篇小说,和他开了一些小玩笑,寄到未名社去了。”这篇小说便是《故事新编》的《奔月》,写了善射的后羿打猎回来后,遭到了徒弟逢蒙暗算的故事,不言而喻,故事中的逢蒙就是影射高长虹。

鲁迅在《奔月》中,以后羿自喻,而把不爱吃“乌鸦炸酱面”的嫦娥比喻为许广平,而后羿的徒弟逢蒙则是高长虹的暗指。有一段情节很是精彩,特录如下:

那时快,对面是弓如满月,箭似流星。飕的一声,径向羿的咽喉飞过来。也许是瞄准差了一点了,却正中了他的嘴;一个筋斗,他带箭掉下马去了,马也就站住。

逢蒙见羿已死,便慢慢地躃过来,微笑着去看他的死脸,当作喝一杯胜利的白干。

刚在定睛看时,只见羿张开眼,忽然直坐起来。

“你真是白来了一百多回。”他吐出箭,笑着说,“难道连我的‘啮镞法’都没有知道么?这怎么行。你闹这些小玩艺儿是不行的,偷去的拳头打不死本人,要自己练练才好。”

“即以其人之道,反诸其人之身……。”胜者低声说。

这一段文字里,鲁迅写调皮乃至油滑,啮镟法更是荒唐又孩子气。这的确是一个小玩笑,把对方嘲笑了一通不说,还狠狠地出了一口气。

这篇文章发表以后,鲁迅和高长虹的矛盾仿佛基本结束了,鲁迅收拾了东西,到了中山大学做教务主任,许广平也调到中山大学做了鲁迅的助教。但是当年鲁迅便因个中原因辞去了中山大学的教职,并于当年10月到了上海,接下来,在《北新》半月刊上发表一篇《唐宋传奇集·序例》,然而这篇文字的结尾处写了一段闲话,引起了郁达夫的注意。有一次郁达夫和鲁迅一起吃饭,便发问:“这文章的末尾,你在后面加上四句,是什么意思?——时大夜弥天,唔……”

“时大夜弥天,璧月澄照,饕蚊遥叹,余在广州。”鲁迅先生看见郁达夫说得有些生硬,便很顺溜地接着念了下去。

“是的,就是这四句文章,你是什么意思?”郁达夫又补问了一句。

鲁迅深吸了一口烟,吐出一团雾,慢悠悠地说:“那是我有意刺高长虹的!高长虹自称是太阳,说景宋是月亮,而我呢,他却谥之为黑暗,是黑夜。他追求景宋,他说太阳在追求月亮,但月亮却投入黑夜的怀抱中,所以他在那里诅咒黑夜。”

可是,比较好笑的是,解放后,十一个写作组写出的《鲁迅传》,在叙述鲁迅在广东以及将要离开广东的一段时,有这样的一段记载:“9月10日,是1927年的中秋节,明月下的珠江显得特别凄清、冷寂。这天晚上,鲁迅校完了《唐宋传奇集》。在《序例》后,他豪迈而含蓄地写道:‘时大夜弥天,璧月澄照,饕蚊遥叹,余在广州。’短短数语,洋溢着独立于险恶环境中的凛然之气,表达了对凶残的敌人极度的蔑视,形象地概括了‘四·一五’以后他在广州的生活背景和战斗风貌。”

在建国初年,这种把鲁迅无限政治化和神化的事情,其实还有很多。

但有一点是值得欣慰的,鲁迅的生活和细节被无限地发掘出来,被神化了鲁迅先生随着这些细节的逐渐饱满,而越来越走近人群,成为一个孩子气十足的普通人,成为一个爱憎分明心存善意的文人,成为一个恋爱中犹豫不决,需要许广平给他一束光才能找到路径的普通人。

呵呵,大夜弥天,月亮如璧,咬人的蚊子不知道“啮镟法”,只能一声叹息。这讽刺实在是隐约,又好玩。终究,鲁迅是一个好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