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话语权:美国是怎样取得主动的
1440500000048

第48章 认错也要认得专业一点(2)

在设立这一职位的报社中,读者意见调查员被赋予很大的权力。一方面,他们要对报社内部的诚信问题负责,对员工的工作起到监督作用。在《华盛顿邮报》,这一职位被赋予以下职责:“努力预防编辑犯下任何有损报社形象和声誉的错误;如果编辑在工作中出现错误,他们可以代表报社进行调查和评判。”

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媒体与读者沟通的重要桥梁。只要读者对“标题的大小、报道的偏见、比赛结果的错误”等问题发牢骚,读者意见调查员就有责任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与他们进行沟通,将重要问题及时向上反映,并拿出处理意见来。他们中有2/3的人定期写专栏,而这些专栏主要是围绕“如果你经营这个报纸的话”等话题展开,其主要内容是如何处理每一件读者投诉,报纸又是如何改变偏见、纠正错误的,就一些读者不清楚的事情,读者意见调查员们还会在专栏中耐心予以解释。

新闻界内部的互相监督也是媒体自律的重要方面。

布莱尔丑闻的曝光就源自于此。2003年4月29日,《华盛顿邮报》记者霍华德?库尔茨发表文章,谨慎地提到“多家报纸投诉《纽约时报》借用引文”,主要案例是《圣安东尼奥快报》记者马卡利娜?霍南德斯意外发现《纽约时报》记者杰森?布莱尔4月26日发表的文章与自己在4月18日发表的文章很像,随即告诉自己的主编,主编大为光火,向《纽约时报》投诉,从而点燃了这一照亮时报精神,也为其他媒体敲响警钟的熊熊大火。

布莱尔丑闻就这样成了“好事”.它使人们意识到,由于媒体之间的关系变得日趋密切,在这个充满互动和相互影响的世界里,欺骗与谎言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曝光。布莱尔的丑闻也确实给整个传媒界带来了剧烈震动,用《阿克伦灯塔报》的话说,丑闻伤害了所有人的信用。

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各大媒体不仅注意新闻自律,还十分注意为其他媒体补漏,这已成为一种新闻界内部超越一己利益和竞争考虑的共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互相监督,也是为了维护美国媒体的形象,维护其在国内外事务中的话语权,因而很容易为各大媒体所接受。

这种互相监督,也促使媒体主动面对自己的问题。对于出问题的媒体来说,与其让其他媒体曝光,不如自己曝光,赢得主动。早在1981年,《华盛顿邮报》就曾出于同样动机率先报出该报记者调查詹尼特?库克的造假事件。此后,《洛杉矶时报》更是主动将其摄影记者布赖恩?瓦尔斯基动过手脚的伊拉克战场照片登上首页,并配以该报处理这一造假事件的长文。

行业规范也很起作用。由于各大媒体都十分爱惜羽毛,制造假新闻的记者极其不受欢迎,谁都不敢录用。

在库克事发后,当事人不仅被报社开除,还勒令退回奖品。而且由于声名狼藉,再没有一家媒体敢雇用她,因为她的任何作品,都可能被人调侃地质疑:“这篇是真的还是假的?”

相信没有哪家报社消受得起这份“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