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被折腾的世界
1456300000008

第8章 油价被炒糊 (2)

第六章 油价被炒糊 (2)

作为天生的“犹豫派”,奥巴马在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一事非常纠结,这既表现在战前与盟国的广泛沟通上,也表现在对美国民众发表电视讲话的谨慎低调上。如媒体所总结的那样,奥巴马花在强调美国不会采取的行动(派遣地面部队)上的时间,与阐述行动目标的时间一样多。

尴尬之三,是奥巴马无奈打破不发动战争尤其是不对阿拉伯兄弟动武的承诺。

利比亚战争发动时,奥巴马正在南美访问,玻利维亚总统埃沃?莫拉莱斯就讽刺地说:“两年前,我们听说贝拉克?奥巴马总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如今是在维护世界和平吗?他不是在挑起暴力吗?怎能把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一个发动侵略与轰炸的人呢?这是冒犯、攻击与挑衅。”

奥巴马和他的西方盟友也确实好奇了,萨科齐为什么那么急切地打击利比亚?

其实,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最让萨科齐急的,还得说是日本地震。

日本地震和海啸带给世人悲伤,但此后爆发的核危机,却令世人惊恐,在核电工业大国法国更是引起了关于核工业发展的激烈争论。

要知道,法国74%的电力来自核能发电呀!

忧心忡忡的法国媒体就说了,尽管法国不是地震多发国,但是该国的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尼斯市周边也处于风险地带;法国一些倡导环保的反对党和民间组织也呼吁,法国应该逐渐告别核电站。

最给法国政府上眼药的,还得说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她不仅临时关闭17座核反应堆中的7座,对所有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而且决定每年至少增加200亿欧元(约280亿美元)投入可再生能源建设,以最终替代核能源需求。

对比2010年德国对可再生能源的260亿欧元投资,这相当于增加了77%投入。

这无疑给法国带来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萨科齐政府一边嘴硬地进行辩护,一边也在寻找出路,即核电发展一旦被迫放缓,能否通过其他渠道补充能源供给?

动荡中的利比亚第一时间进入萨科齐的视野。

从地缘政治和历史上看,利比亚符合萨科齐的胃口。在西方大国中,法国是距离利比亚最近的,而且在20世纪还曾控制利比亚南部地区多年,直到1951年利比亚宣告独立,可以说有丰富的殖民经验。

众所周知的是,萨科齐是一个占有欲极强的人,而且他自己也从不避讳这点,声称“有个空位子,我就想坐上去”。在他看来,这是具有男人味的一面。这也部分地使得他有幸成为法国总统中私生活最具八卦题材的人:既是第一位当选的再婚总统,也是第一位在位离婚的总统。最重要的是,利比亚有石油。

作为全球第12大产油国,利比亚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消费的1.8%,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产量的6%,超过85%出口欧洲。利比亚产量虽不在前十,但其石油储量却位居非洲第一,而且油质较好,成本也比较低廉。

同样重要的是,利比亚离法国非常近。

石油巨头也在背后捅鼓萨科齐。在战争爆发前,法国石油企业在利比亚有着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如果法国能如愿扶植反政府力量上台,则很可能会得到“战后”更大的“能源分红”,这对法国能源业发展及国家的能源安全都很有意义。

这也难怪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各国是想要利比亚的石油,这其中,最想要的,也许就是法国了。

无怪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苦口婆心地对萨科齐讲,发动战争风险高,可能是要流很多血的,但萨科奇还是执意而为。

利益所在,刀山也要上。

在被折腾的世界,每个人都少不了纠结。

萨科齐纠结的是如何挽回颜面和赢得石油利益,普通老百姓则广泛地被上蹿下跳的油价纠结着。

纠结到什么程度呢?咱先讲个故事吧。

话说,在油价高歌猛进的日子里,美国一些州的快餐店连续发生了偷油案件。以往,这些炸薯条用过的废油,要出钱请人拉走,现在却要雇人来看守。

为什么呢?

因为油价高涨,意外地使得以食用废油(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地沟油”)提炼燃料油的行业红火了起来,食用废油的收购价8年翻了4倍!也就难怪有人偷了。

当然了,这事要是放在有些国家可能还是好事,毕竟,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沟油流回到餐桌上。用在车肚子里,总比留在人肚子里强。

不过,这事还是让美国人感到很没面子。咋就流落到偷地沟油的地步了呢?于是乎,美国媒体开始找罪魁祸首了,找来找去,地缘政治危机成了始作俑者。

许多事情都是,有了一次,就会有上N次。其实,油价在2011年飞过百元大关之前,已经高飞过很多次了。最近的一次在2008年。

令人难忘的是,自2008年1月2日突破100美元后,国际油价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击穿了140美元,最高处掠过147美元。

涨价——涨价——还是涨价!每一次,当油价飞越人们猜测的极限之后,人们都会无奈地体会到什么叫“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只是,像股市一样,当人们开始胡乱预测顶部或底部时,它突然调头向下了,并很快成为“跳水冠军”。

不确定性是助油价飞翔的风。

就短期效应而言,2011年油价的再度过百,是由于产油国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利比亚日产石油160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产量的2%。由于局势的动荡,使得利比亚的石油产量减少了3/4以上,而在战争爆发后更是近乎停产。

尽管沙特很快表示要补上空缺,但并不能安慰市场的恐慌心理,更何况,中东其他一些产油国的形势也不很乐观。

与此同时,不少外资能源巨头都纷纷撤出利比亚,在影响原油生产之际,也将恐慌心理带出国门。

而恐慌心理,如我们所知,在互联网时代,比风刮得还快。

不确定性不仅折磨人的神经,也折腾着油价。在原油市场上,投资者对战争、暴动、恐怖主义等风险因素的紧张会带来“恐惧溢价”,而国际炒家则会顺水推舟地利用这种情绪获得超额利润。

这也正是人性的弱点:对许多事情,知道了愁,不知道更愁。

通俗一点说,所谓的“恐惧溢价”,就是恐慌心理在油价中所占的比例。

换言之,100美元往往并不是真实的油价,其中可能会有多到40%的恐惧因素。

这就有点像一只股票,在市场恐慌心理作用下,20元的股票跌到了10元,而其中,可能有不少于4元是“恐惧溢价”。而一般的,当市场情绪平静后,不出意外,股票会将这4元涨回来。

当然了,股票要想继续涨回来,就需要大盘或者个股本身出现“希望溢价”——希望发生更多有利的事情。

如何才能让“恐惧溢价”缩水呢?

增加供给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地缘政治形势出现明显的缓和迹象。

短期的动荡并不特别令人担心,可怕的是,产油国的形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稳定下来,那将会引发真正的石油短缺。

高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烧不退。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08年,油价也曾疯狂过,那时,也有尼日利亚等国政局动荡的原因。

在那个疯狂的夏天,非洲第一大产油国尼日利亚的紧张局势成为了贡献“恐惧溢价”最多的因素。受到武装袭击影响,尼日利亚到了2008年5月,每天仍有50万桶的石油产能不得不被迫关闭。

2008年5月15日,尼日利亚一条输油管还发生了爆炸,炸死约100人,这一消息更是加剧了市场对于该国石油供应中断的担忧。与此同时,纽约油价盘中突破127美元!这也激发了油价最后的疯狂炒作。

再往前数,我们会发现,几乎每次供应大幅缩减都造成了美国或者欧洲的经济危机:

1956年,苏伊士危机堪称石油史上最大的麻烦,全球供应因此缩减了10%之多。

1990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导致供应缩减了9%。

20世纪70年代的欧佩克禁运、伊朗革命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各使供应缩减了6%和7%。

多少值得庆幸的是,2008年乃至2011年年初的供应缩减要小很多,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温和许多。相比之下,伊拉克战争才真的是油价从底部走到高位的隐性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