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口腔疾病合理用药226问
14575400000212

第212章 中医治疗流行性嗯晾炎有什么妙法吗?

流行性腮腺炎在中医被称为“痄腮”、“虾蟆瘟”、“颅鹚瘟”、“搭腮肿”、“温毒”、“佛面肿”、“含腮疮”等,俗称“寸耳核”。是由风温邪毒(腮腺炎病毒),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药对本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总体来说,内治法采取辨证的原则,将流行性腮腺炎分为“常证”和“变证”两种情况来对待,“常证”整体治疗的原则是内服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为法,外治以“消肿止痛”为度。如出现“变证”,当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手段积极治疗,阻断危重症的发展。

常证瘟毒在表(表重热轻型)的初起表现与感冒相似,症见轻微发热恶寒,发热不高,多在37.5~38.5℃之间,1~2天后一侧或两侧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咽红,舌红苔白或薄黄,治以疏风清热,消肿散结,采用柴胡葛根汤或银翘散加减治疗,常用中药如银花、连翘、柴胡、葛根、牛蒡子、马勃、桔梗、夏枯草、升麻等。常证热毒蕴结(表轻热重型)的表现为壮热,烦渴或伴头痛、呕吐,腮部漫肿,胀痛,坚硬拒按,咀嚼困难,舌红苔黄。治疗当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法,采用普济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温胆汤加减治疗,常用中药如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升麻、马勃、玄参、柴胡、僵蚕、甘草等。当患儿发热较高时,可配合牛黄清热散同时应用。中成药可选用连翘败毒丸、小败毒膏、五福化毒丸等。当发热已退,腮肿逐渐开始消退时,中成药可选用腮腺炎片、散结灵。常证只要患儿素体良好,医护得当,则预后良好。若患儿素体较差,医护不当,或感染邪毒较重,则患儿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中医称为变证,此时病情多较危重,此时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中医分为邪陷心肝和毒窜睾腹两型论治。邪陷心肝主要表现为,在腮部尚未肿大或腮肿后5~7天,突然壮热、头痛项强,嗜睡,严重者抽搐、昏迷,舌红绛,脉洪数。治疗当以清热解毒,息风开窍为法,采用凉营清气汤、羚角钩藤汤、安官牛黄丸等加减,常用中药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羚羊角、钩藤、川贝母、生地、白芍、甘草、菖蒲、郁金等,另加服紫雪丹、至宝丹以清热镇惊,息风开窍。毒窜睾腹主要表现为,痄腮1周左右发生,男性,睾丸一侧或两侧(以一侧多见)肿胀疼痛;女性多有一侧或两侧少腹疼痛,或有脘腹疼痛,伴有发热、呕吐等症,舌红、脉数。治以清肝泻火,行气活血止痛,采用龙胆泻肝汤、大柴胡汤、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玉枢丹等加玄胡、小茴香、金铃子等治疗。常用中药如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黄连、当归、川楝子、郁金、延胡索、荔枝核、大黄、枳实、赤芍、半夏等。

此外,中医外治法在痄腮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临床主要采用的是中药外敷的方法。最常用的药物是青黛散和如意金黄散。外用时,取青黛15克,或中成药如意金黄散15克,用醋调药面或以水调药面成糊状,外敷在腮部,每日换1次。此外也可用紫金锭,采用同样方法,调敷腮部。在农村可用新鲜仙人掌一块,削去外皮及刺,将仙人掌一劈两片,将内侧贴在腮部,或去皮刺后,洗净捣碎为泥,外敷腮部,一日更换2~3次,疗效也相当好。若无仙人掌,也可用蓝靛外敷。还有人用鲜地龙捣烂,拌上红糖外敷。用鲜公英、鲜马齿苋、鲜芙蓉花叶共捣烂如泥,外敷腮部,每天1次,连敷3~5天。也可用黄柏粉6克,青黛粉4克调匀,加入食醋调成糊状外敷腮部肿痛处,只要皮肤不敏感,可连敷8~10小时。休息3~4小时换药再敷。或用天花粉、绿豆各等份,研为细末,用冷开水加蜂蜜少许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3~4次。也可用白绛丹膏、季得胜蛇药外敷。家长还需注意的是,在采用中药外敷时,一定要将药物很好地固定在患腮处。因为小儿调皮易动,可能会不自觉地用手去抓扯患腮处包扎物,致使药物脱落,不能起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