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昌君
摘要:本文使用统计和计量回归的方法,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财政状况进行了国际比较。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平均为24.8%,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平均为0.70%,财政性经费占高等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平均为61.6%。中国在这三个指标上的实际值均低于国际平均值,表明中国应该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资力度。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共经费;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比较
一、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0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水平,为促进教育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开始大幅度地扩展,高等教育入学率显著提高。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首次达到15%,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迈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截至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3%,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超过2000万,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
大量的证据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没有摆脱资本驱动型的模式,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重要关口,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必须成为未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经济增长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这都需要强大的高等教育作基础。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是距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应该达到一定的水平。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培养质量不高、高校负债多、学生经济负担重、生师比大等诸多问题都与财政性经费投入不足、比例不高有关。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究竟如何?财政性经费所占的比例有多高?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能力是否可以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本文将通过统计描述和国际比较的方法对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供给能力和潜在需求进行实证研究。
二、中国经济发展与财政能力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2008年为止,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86万亿美元,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1]
尽管中国在世界GDP总额中所占的份额还有限,但是在世界GDP增量中所占的比例却很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自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中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8%,其中1991—2008年期间平均每年增长10.4%。[2]
经济的高速发展显著地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水平,国家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132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8年的61317亿元,自1992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特别是2006年、2007年、2008年的增幅尤其显著,分别高达22.5%、32.4%和19.5%。自1995年以来,国家财政收入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增加,由1995年的10.3%增加到2008年的20.4%。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也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2001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年份,这一年不仅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年份,而且是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了1000美元(具体数字为1042美元)的年份。在此后的7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2006年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具体数字为2028美元),而2008年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具体数字为3268美元)。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2008年的1578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8年的4761元。居民收入的增长带动了居民对各级教育需求的增长。
三、中国高等教育经费状况
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使得政府有能力对教育提供更多的经费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像经济发展一样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教育经费投入显著增加。特别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由1992年72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280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大幅度增长大大地增加了各级教育的入学机会,提高了生均教育经费水平,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基础。但是,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以下简称为“公共教育投资比例”)这一指标来看,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离4%的发展目标差距较大,表明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总体水平还不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计算,从1992年到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很低,只有2006年和2007年超过3%。从最低值的2.32%(1995年)上升到最高值的3.22%(2007年),用了12年的时间,而仅增加了0.9个百分点。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也增长显著。但是,由于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出现的大幅度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生均经费投入出现了连续多年的下降。从普通高校生均支出来看,在1993—2006年期间,2000年的生均支出水平最高,此后开始逐年下降,2005年降到谷底,2005年的生均支出水平相比2000年下降了14.3%。[3]从教育生产函数来讲,教育质量与教育经费投入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生均高等教育经费的下降显然不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从中国高校经费收入的结构来看,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从1993年的92%下降到2005年的45%,减少了4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学费收入所占的比例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从1993年6%上升到2005年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