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意忠
摘要:高等教育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推进政治民主、促进经济发展、传承人类文明之功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论基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在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之上,人才强国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依赖于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实践依据;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证明,高等教育强国是科技兴国、经济强国的前提——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国外依据。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理论基础;实践依据
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是由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所决定。高等教育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推进政治民主、促进经济发展、传承人类文明之功能;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情表明,人才强国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建立在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之上,没有高等教育强国的支撑,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证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繁荣的前提。
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是人才的培养库、知识的创造源、文化的传播者,也是经济的增长源。高等教育不仅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起主导和关键作用,还是社会发展之基石,在科技与文化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1.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人才的培养。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其从生物实体转化为社会实体,从低水平的社会实体转化为高水平的社会实体。康德说过,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人,促进人的素质的改善、提高、发展始终是高等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和任务。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高层次人才而作用于社会,促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发展其参与社会生产、生活所必要的素质和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高等教育将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促进个体发展,建构人的主体素质,丰富人的主体性,完善人的本质。如果说物质生产的目的在于创造和改善人类自身生存的外部环境与条件,那么高等教育的目的则在于提高人的内在素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由于个体完善是社会完善的基础,因此,通过高等教育促进个体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彰显了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2.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促进政治民主。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主要取决于国家的政治体制,但与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政治民主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程度,人民群众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政、议政取决于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教育普及的程度越高,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多,文化水平就越高,自然,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就越高,对人民的权利意识越强,对民主价值与民主政策的理解也就越深刻,进而有利于推动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反,在一个文盲充斥、迷信蔓延的社会里,普通老百姓是很难享受到民主的政治果实。列宁说:“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1]
通过高等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接受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步形成适应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感、政治生活模式和政治生活习惯,使受教育者树立与国家要求相适应的政治信仰、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政治心理等,即具有一定政治文化水平和素质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进而推动政治文明建设,这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热爱祖国,具有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上处理各种事务的知识和能力的专门人才,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促进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具有生产力属性,它是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高等教育能够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比,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技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知识的创造、生产、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和动力,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知识创新。这种转变的实现,需要通过教育加大劳动力的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以传播和创造科学知识为使命的高等教育,其经济功能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日益凸显。高等教育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出现调整,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大量减少,复杂、创新劳动大量增加。劳动力在生产中的作用从主要运用体力直接从事生产转变为主要运用知识和智慧来控制和管理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力的作用明显下降,智力的作用迅速增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劳动者具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高层次人才。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受过小学教育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比文盲高43%;受过中学教育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比文盲高108%;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则高300%。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大量运用于生产实践,设备不断更新,工艺迅速变革,劳动者要适应生产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具备更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而这只能通过高等教育才能实现。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4.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传承文明、创造文化。教育过程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让年轻的一代接受、继承已有的文化。传递文化是将人类所积累的生产和生活经验、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等文化遗产,经过整理、加工、选择之后组成课程,通过课程予以实施,传递给下一代。
与其他机构和组织传递的文化相比,学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较强的系统性。它所传播的不是片面的、无序的文化,而是完整的、有序的文化,这种文化传播方式能够得到较好的文化吸收、融合效果。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具有范围广、速度快、效果好等特点,它对社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对整个社会文化起着导向作用。通过高等教育能够把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延续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
创造文化是高等教育的一项主要职能,通过创造新文化指引社会发展潮流,把握前进方向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高等教育从来就是孕育新思想、产生新观念的摇篮,是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重要基地,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既服务文化建设,又引领文化发展的独特作用。高等教育的创造文化功能,主要得益于高校学科齐全、学者云集、资源丰富、设备先进、信息灵通、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学术自由,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是产生新文化的肥沃土壤。在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文化创新活动一直在高等学校中进行,并一以贯之地持续着。不论是在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如我国古代的稷下学宫、书院,古希腊的“雅典大学”;还是欧洲的中世纪大学,都是学者云集、百家争鸣、创新文化之地。到了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科学、创造文化的职能日益彰显,如我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从北京大学点燃起来。当前,高等教育正承载着文化创新之使命,引领文化创新,促进文化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