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向阳 支希哲
摘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我国一项国家战略抉择,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具有很高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和办学质量。为了在高等教育规模和办学质量上协同发展,政府必须加大高等教育投入,积极转变政府职能,高校要优化办学导向,提高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办学质量;政府职能;国际化
在第18次全国高校咨询工作会上,******国务委员在代表******所作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高等教育强国具有丰富的结构性内涵,需要从量和质两个维度加以把握,政府和高校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创新,加大作为,为早日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打下坚实基础。
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特征,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并融入全球竞争格局后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目标与新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高等教育大国后下一步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传统农业时代,土地是第一资源;工业革命时代,即从18世纪中叶开始,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我国工业是在积贫积弱的传统农业基础上萌生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缺乏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残酷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另一方面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这意味着我国无法走传统工业化道路。与此同时,我国一方面还处于工业化历史进程之中,另一方面被卷入到了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更为先进的社会形态之中,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意味着我国必须以跨越发展的思路主动利用知识经济时代所赋予的发展机遇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主要依靠科技和人才的经济发展模式替代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强调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而要实现这种转变,高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承担其历史赋予的使命。
高等教育历经时代变迁,其功能不断丰富。高校不仅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摇篮,也是国家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的主要阵地,还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自身所蕴藏的巨大的知识、人才优势和创新能力,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初始条件差是一个原因,但与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知识和技术创新以及文化引领等方面还比较薄弱有密切关系。我国人口多,如果高等教育强了,巨大的人口压力就会转变为巨大的人才优势,一旦这种优势发挥出来,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望其项背。另外,从高等教育发展史和国家发展史来看,高等教育往往与大国崛起相伴相随。比如,19世纪初德国创办了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众多现代大学,19世纪30年代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强国,成为世界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重镇,引领了世界第二次技术革命,直接推动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和世界经济强国。美国自1913年经济实力第一次超过英国后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牢牢占据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这与它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拥有众多世界顶尖级大学密切相关。
因此,无论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国际形势来看,还是结合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来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二选择。
(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1999年,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到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达到了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历史性的23%,也就是说,不到10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这也同时说明,在同龄人口中,我国有接近80%的青年人只接受了中等及以下层次的教育,全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不到8000万。[1]
另外,我国高校数量不少,2007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但跻身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列的很少,即使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仍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中长期奋斗目标;我国高校拥有和培养的人才不少,比如,拥有全国2/5的两院院士,2/3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占全国的80%以上,[2]但世界一流的学术大师和各领域的领军人才却不多;我国高校产生的科研成果不少,但有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果还不多;我国高校主动融入社会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但在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方面还不尽如人意。
经过大改革,大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高等教育内部也确实存在上述诸多问题和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自身面临着大提高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而高等教育自身大提高的过程也就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特征
关于高等教育强国的界定,学术界从未在表述形式上达成一致。有学者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说,高等教育强国的衡量指标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大学入学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等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率;高等教育对社会文化观念的引领作用;大学对外国学生的吸引程度;先进的具有引导作用的大学教育理念以及民主、开放、鼓励创新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3]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强国至少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很高;具有很高的办学质量;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高的贡献率;有很强的国际吸引力;有强有力的教育保障体系。[4]高等教育强国被认为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评价指标是系统而多元的,可以从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普及程度、整体质量、开放程度、体制和制度、办学思想和观念,高等教育的数量、质量、结构、效应的协调性以及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等综合指标去理解和判定。[5]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来界定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特征是基本共识,但在质量维度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事实上,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在于办学质量,其基本表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而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先进的办学思想与管理体制等只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支撑性条件,国际吸引力则只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种表现而已,这些都不能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具有很高的高等教育入学率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首先提出了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大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介于15%和50%之间)和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三个阶段的基本观点。一个国家要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紧紧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是不可能实现的,处于较低的大众化水平也是很难实现的,尤其对于第一人口大国的我国更是如此。
为什么高等教育强国一定要有很高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其内在蕴意是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功能以达到民富国强之目的,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履行其他功能的基础,很高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意味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最为根本和关键的生产性要素——人才资源的保障。2004年,世界有36个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而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平均水平仅为18%—20%。[4]日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腾飞与高等教育入学率高紧密相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日本高等教育就学人数急速扩大,20世纪70年代大学入学率由10%上升为40%,到1990年总就学率上升为50%,到2005年前后总就学率上升为70%,达到了普及化阶段。[3]而从20世纪60年开始,正是日本经济急速增长的黄金时期,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使日本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因此,一般来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即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才满足高等教育强国的数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