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14847900000085

第85章 办好地方重点大学,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1)

孙崇正 苏林琴

摘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整体工程。必须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和开放性的高等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分别在这个“金字塔”中找准位置、找好位置,将学校办好办强;要发挥地方重点大学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的生力军作用,使其成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提升地方重点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地方重点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这对高等教育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重要的发展机遇。只有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才能真正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我们不但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也要加强地方高校的发展与建设,那些进入“211”工程和一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由地方政府管理和地方财政支持,面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服务的地方重点大学尤其值得关注。总而言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整体工程。首先,必须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和开放性的高等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分别在这个“金字塔”中找准位置、找好位置,将学校办好办强;其次,要发挥地方重点大学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的生力军作用,使其成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再者,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提升地方重点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一、发挥地方重点大学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构建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和开放性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2006年,教育部、科技部共同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技〔2006〕3号令)指出,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显然,一流大学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起着领军作用,地方高校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则起着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其中地方重点大学的持续、均衡发展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尤为重要,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1909所,其中地方所属所管院校1797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4.1%。在全国741所本科院校中,地方本科院校有629所,占84.9%。以地方重点大学为主的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有381所,占全国总数479所的79.5%;在校研究生56.7万人,占全国总数114.4万的49.6%。可见,在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中,地方重点大学是其中的佼佼者,承担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促进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可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高等教育大国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的主要标志是规模和数量,后者的主要标志是结构和质量。[1]因此,我们仍需重视地方重点大学在高等教育结构和质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承载的使命。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全体会议强调,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构建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开放性的高等教育体系。这对地方重点大学来说,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使命所在。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地方重点大学,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服务地方为突破点,办出自己的特色,以多样化、个性化的形式丰富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切忌一个模式的、千篇一律的“一刀切”做法。另一方面,地方重点大学要加强办学的开放性,既通过特色办学向国际开放,也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向地区、甚至社区开放。再者,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点,发展层次和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全国地方重点大学有100多所,在区域分布上还不太平衡。

要通过建设地方重点大学来统筹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均衡、动态和可持续发展,真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层次大学的需求,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和开放性的高等教育体系,必须关注地方重点大学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使命和作用。

二、地方重点大学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起生力军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强国,首先都是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德国1806年提出通过振兴教育来振兴国家,1809年,首先创办了柏林洪堡大学,随后又相继创办了多所现代大学,19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并引领了世界第二次技术革命,直接推动了德国在20世纪初成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和世界经济强国。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明确把教育置于国家最优先的发展地位,1877年,日本先后创建了东京大学等一批著名大学,1920年崛起为亚洲第一高等教育强国,大大提高了日本国民的基本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头号经济强国和世界经济强国。美国1776年建国起就将教育作为立国之本,20世纪20年代,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并迅速崛起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2]有关研究表明,目前美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17.62%,而在其经济崛起阶段则高达35.38%;日本高等教育在其经济腾飞时的贡献率为38%,发达的高等教育被公认为日本成为经济强国的第一要素。[3]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将促进经济强国建设的进程,而地方重点大学的定位与发展将直接关系到其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以及对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能做出的贡献大小。如美国地方高校的定位与发展始终是与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自1795年美国第一所州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成立开始,美国的州立大学以面向本州、满足地方需要为主,在系科与课程方面不仅广泛而且世俗、实用,并且职业性与学术性并重,为各州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条件。特别是“农工学院”的创立,成为美国地方高校直接服务社会这一职能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性标志。在“农工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大学要忠实地服务于社会的需要”的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威斯康星思想”。美国20世纪50—60年代建立的高校,多是地方性高校。这些地方性高校的创办与发展,满足了各州、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