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引领思想 共话成长: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指导手册
14854200000005

第5章 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基本过程(2)

(二)分析关键点的形成逻辑

在通过调研数据获得大学生思想意识关键点和症结点基础上,结合130多位学生对八个核心主题座谈结果,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意识关键点背后的形成逻辑,从更深层次了解现状、剖析原因。调研组梳理出了五条大学生思想意识关键点的逻辑成因分析主线:

大学生为什么会怀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大学生为什么会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合理性;

大学生为什么会怀疑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统一性;

大学生为什么会怀疑中国社会民生的自由度和公平性;

大学生为什么会怀疑自身成长成才环境的适应性。

这些逻辑主线的确定,使实践载体和路径的确立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基于自身认识,浙江大学还就关键点及其形成逻辑问题对团中央下发的《大学生思想引导大纲(试用稿)》提出了若干修改意见,得到团中央的好评。

四 创新路径,实现对大学生有效引导

(一)传承传统有效路径

创新的前提是传承。浙江大学首先梳理并总结了近年来在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积累的经验,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功能整合、资源配置和引导路径的继承创新。

率先在全国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组建培养学院、完善培养体系,将原先学生干部培养的有效方法与新时期大学生骨干的培养要求相结合,探索精英学生的思想引导有效途径。

联合浙江省青年企业家联合会,推出“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将学校为主体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学校为主、社会介入”的培养模式,探索通过培养社会化技能来引导大学生主动正确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的有效途径。

开展以“青年志愿讲师团”和“守望工程”为重点的“求是青春丝带”系列志愿者活动,将志愿者工作与社会公益服务活动相结合,探索以加强社会责任感为目标的大学生思想引导有效途径。

在学生社团中尝试建立“社团活动团支部”,为志同道合的大学生提供思想交流平台,加强学生社团活动中的思想内涵,探索以建设校园文化为重点的大学生思想引导有效路径。

组织近千名大学生回乡参与“大学生村官调研”活动,累计共走访了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0余位大学生村官、780余位村干部和970余位普通村民,亲身感受了大学生“村官”对于农村发展和国家建设的积极作用,探索通过面对面交流和社会实践模式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的有效路径。

(二)探索创新引导路径

在传承传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浙江大学探索了社会体验、时尚吸引、文化熏陶、新媒体覆盖、社会化技能培养等十余条独具浙大特色的大学生思想引导创新路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载体创新。例如,浙江大学团委针对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改版了门户网站“求是青年”,弱化了网站的办公功能而凸显文化传播功能,增强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推出了“团干开讲”Flas h系列节目,深入讲解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以“植入”方式在学生自拍校园DV、自画校园漫画、自办校园刊物等媒体中传播思想引导的理念,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影响。

第二,方法创新。例如,浙江大学团委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举办了诸如光华法学院“时尚马哲”、药学院“大学生形势政策宣讲队”、建工学院“民工志愿学校”、求是学院丹青学园“特色团支部”等创新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参与度及对基层团组织的认同感。

第三,制度创新。例如,为了适应浙江大学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团委组建了浙江大学青年工作研究中心,组织基层专职团干、学生团员、“两课”教师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开展研究,探索新体制下高校青年工作的有效模式和具体路径。

五 反复实践,确保引导路径务实有效

(一)加强工作应用,强调实践引导

对于大学生思想引导的创新路径和载体的探索是具有尝试性的,在效果上必须经过基层实践的充分检验,这也符合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

浙江大学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新生始业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基层团组织建设活动等,将大学生思想引导的创新路径、方法和载体付诸于实践应用,在各基层团组织反复实践,并利用各种渠道进行效果测评。与此同时,还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外语学院、计算机学院、药学院、未来企业家俱乐部、“求是潮”网站等六家单位建立了首批“浙江大学大学生思想引导示范基地”,加强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组织支持和效果反馈。

(二)收集基层反馈,突出有效引导

新载体和新路径在基层不断实践的同时,浙江大学还在全校大学生中开展了体验式和观察式的意见收集,具体考察引导路径和载体在大学生中产生的实效,并组织听取师生对大学生思想引导创新机制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对大学生思想引导进行跟踪和完善的预案。

在推进过程中发现,基层的反馈意见起到了很好的完善、整合、提高作用。例如,通过基层反馈发现同伴影响式的面对面交流效果远好于团干部影响式的面对面交流,创新式的文化熏陶效果也大大好于传承式的文化熏陶,这在浙江大学药学院开展的“大学生形势政策宣讲队”活动以及求是学院丹青学园开展的“特色团支部”创建活动中可见端倪。如此,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提升,以基层经验保障大学生思想引导的路径和载体本身的长效和创新机制建设,从而突出思想引导的有效性。

(三)借鉴彼此优势,重视普适引导

思想引导工作面向的是全体大学生,要解决的是全体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问题,而不是大学生骨干精英的再培养问题。因此,思想引导工作的普适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在试点工作过程中也发现,有效路径与要完全达到“全员、全过程”的普遍性要求还存在一定难度,例如全国各高校普遍采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引导模式就存在门槛过高而无法全员参与的欠缺,而诸如浙江大学“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之类的创业教育就存在资源紧缺而无法全过程引导的尴尬。因此,在归纳引领路径和创新载体时,就需要通过基层的反复实践,借鉴彼此工作中的优势,凸显思想引导的普适性。

六 总结提升,推动青年工作科学发展

在前几个阶段的成果基础上,浙江大学针对此次试点工作,还在全校大学生和专兼职团干部中开展了满意度测评,获得了较高的认同。2010年7月,浙江大学结合暑期团干部培训,召开大学生思想引导试点工作总结大会,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准确评估试点工作的突出效果,深刻归纳试点工作的经验得失,明确提出试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通过总结提升环节,试点工作的制度不断完善,长效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工作成果日益巩固和扩大。

(一)举全校之力完成总结报告

试点工作自开展以来,从启动部署到调查研究,从创新实践到总结提升,各项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展开,浙江大学全校33个院系的各级团组织以及近3000名团干部和团员直接参与其中,在综合学校和各基层团委开展试点工作的经验基础上,完成了《找准思想关键点 探索引导新路径——浙江大学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总结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该《报告》对浙江大学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主要成效及基本经验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提出了试点工作的存在问题以及对试点工作的思考和展望。

(二)推广大学生思想引导优秀案例

为了进一步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路径载体方面的生动探索和实践,对大学生思想引导活动案例进行系统挖掘和整理,浙江大学在各院系中开展优秀引导案例的征集,精选三十余个模式较为成熟又体现浙大特色的大学生思想引导优秀案例上报团中央,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实践。其中,“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和“大学新生服务网”两个创新案例入选团中央《大学生思想引导案例精选》,还就相关活动的开展情况制作了DVD视频光盘,由团中央统一下发给各地、各高校团组织学习参考。

(三)加强工作宣传和氛围营造

加强宣传和氛围营造是巩固已有试点工作成果的有效手段,不仅有利于扩大试点工作在校内外的影响力,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还能全面、持续地吸引大学生参与到思想引导的创新活动中来,从而推进长效机制建设。为此,浙江大学团委积极争取各种支持和资源,邀请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同志、浙江团省委书记周柳军同志等领导为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开展青年思想引导工作题词,寄语青年学生“引领思想 共话成长”。有意识地利用《浙江大学报》、“求是潮”网站等校内媒体对分类引导试点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并利用校团委机关报《求是青年》改版的契机,出版《青年思想引导工作专刊》,通过对学校分管党委副书记和校团委书记的专访,对参加试点工作团干部的访谈,以及对经典案例的剖析,达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赢得了较好的反响。此外,2009年10月,《知行合一·实践报国——大学生从社会实践走向成功》一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卢雍政同志和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同志亲自为本书作序,充分肯定了浙江大学以社会实践为重要载体开展青年思想引导工作的做法。2010年1月26日,《浙江日报》也对浙江大学青年思想引导试点工作的创新路径之一“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进行了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