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探索与实践:浙江工业大学干部理论学习文选
14856900000027

第27章 浙江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思考与对策建议(1)

郦解放

2006年以来,我国把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功以才成,业以才广”,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省份的战略举措,是获得核心竞争力和战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环节。结合浙江经济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构建具有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有利于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

一、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一)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

1.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定义

在《****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人才的定义是:“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就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指富有创新意识,具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造能力,直接从事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活动,并产出创新技术成果,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技术主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深厚的专业积累与稳定的研究方向、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方法和系统思维能力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四个典型特质。为了可以对创新型科技人才进行量化分析,我们把创新型科技人才界定为在科技活动人员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职务)的人员和不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职务)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

2.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定义及其结构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就是在一定的教育培养理念指导下,特定的培养主体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设立明确的目标,有计划、系统地开展教育和培训的制度安排、投入保障、评价激励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的总称。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里面又包括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有特定的指向目标,有特定的组合形式,以实现具有自身特点的培养功能和结构。

(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一般特征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外部性

外部性也称溢出效应,通常指的是一事物的决策和行动对另事物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创新型科技人才是特殊的生产要素,因而拥有很高的职业选择权,这使人才培养体系呈显著的外部经济性,即区域内的培养主体的培养活动会给区域外的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培养主体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这也是人才使用中“搭便车”现象较为普遍之根源。

2.系统性

科技创新系统是一个由科技活动机构、组织、政策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

人才培养体系是科技创新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及其行为过程的系统整合和优化程度,直接决定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否实现。因此最佳选择是动员一定范围的社会力量共同创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外部环境。

3.层次性

层次性包括人才培养组织体系的层次性和培养对象的层次性。人才培养组织体系的层次性主要由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和企事业组织层面组成。培养对象的层次主要由基础性创新人才、优秀骨干创新人才、高素质创新人才团队、高层次领军人才等构成。人才培养的层次性要求我们必须分类管理分层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

4.风险性

人才培养的风险性,是指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培养行为主体的期望目标与实际状况之间发生了差异,从而给培养主体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人才具有流动性,而人才的流出往往会造成资产的流失,甚至会使企业整体战略构想、核心商业机密外泄。高额人才培养的投入有可能落得“人财两空”,使人才培养具有很高的风险。

(三)构建和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

构建和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强化我国和浙江中长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关系到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对于浙江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实施“两创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条件和根本保障

我国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条件和根本保障。科技竞争的实质是科技人才的竞争,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及其带来的巨大影响,使我们深感创新人才在企业竞争和市场竞争中的巨大效用。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形势,制定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资源战略,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务之急,是决定中华民族未来存亡兴衰的战略大计。

2.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

创新人才是资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更是一种组织性和战略性的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大趋势和若干重大方面的总体部署。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创新型人才培养任务变得更加繁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创新型人才资源生产、储备、发展的主要战略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浙江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保障

当前我省正处在人均GDP 6000~10000美元发展阶段的崭新起点,处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处在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面对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凸现,要跨过金融危机这道坎,冲过转型升级这道关,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破除体制障碍。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是保障,这就必须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

二、浙江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浙江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我省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为理论指导,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深入贯彻《浙江省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的若干规定》、《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等政策,增加教育投入,加快人才培养,为吸纳和集聚优秀人才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推进“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大力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和“海外人才回归计划”,加快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步伐,人才培养、引进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人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渐趋合理,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浙江省GDP和人均GDP都居于全国第4位,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从浙江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浙江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相关指标及排位与浙江经济、科技创新能力的排位比较一致。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科学家工程师、R&;D人员、R&;D科学家工程师、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均处于全国第4~6位之间,专利申请授权量居全国第2位,可见,浙江省科技型创新人才的整体素质、人才的结构不断改善,处于较高水平。但是,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业份额等高技术产业发展指标分别为全国第19、11位,反映出浙江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浙江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浙江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高等教育“大而不强”

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浙江未能进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地区。1999年“扩招”政策实施后,我省的普通高等教育才有了快速发展。2007年全省各类高等学校77所,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77.8万人,高职(高专)在校生34.69万人,在学研究生3.140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8%,普通高考录取率为72%,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5倍、1.2倍;专任教师4.56万人,师生比高于全国水平。但是,浙江普通本科院校只有28所,占全国的3.78%,且有近半数是近几年由升格而来,培养研究生高校只有13个,占全国的2.71%,且多数学位点集中在浙江大学。特别是,反映一流大学水平的“211”学校只有部属的一所。

2.继续教育“华而不实”

继续教育作为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日益受到各级人事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各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视。我省的继续教育表现为“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效果不佳、流于形式”,继续教育投入被看作是一种消费投资。继续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手段单一,管理不到位,产学研联系不够密切,还没有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认识继续教育的基础地位,没有从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高度,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作用。

3.引进吸纳“潮起潮落”

以往在我省人才的引进、接收工作中,常常出现涨潮落潮、起伏不定的现象,缺乏平稳发展的长期性制度性安排和发展机制。在改革开放初期,我省不少地方和单位就引进了“星期天工程师”,之后有了更多省外“飞行院士”、“候鸟教授”和“海归”人才来我省技术攻关、项目合作,但缺少引进吸纳人才的统筹协调和规划。没有一个人才培养的有效体系作支撑,一哄而上,恶性竞争,自挖墙脚的现象屡有发生,使得培养主体既想引进高级人才,又怕“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浙江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对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

目前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应当是不容置疑的,但由于客观上人才培养的外部性、风险性,许多人才使用和培养主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功利性,满足于解决一时一地的现实问题,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理解大多局限于“技术创新”上,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个性品质的全面关注不够。特别在实现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个性品质等较全面的培养要求上,不是简单地引进、吸纳就能做到,而是要通过加强培养体系来解决的。个别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合理培训、使用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口头上很重视,具体政策的落实上却不够得力。

2.培养体系中的有关主体急功近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是三两年就能搭起这个平台,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一些企业由于急功近利而忽视培养人才,不可避免地出现人才断层。高校的首要职能是人才培养,但教育界的急功近利和浮躁风气一定程度地存在。这些急功近利的行为,甚至影响到政府部门的决策。

3.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亟须整合优化

我省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是有许多政策措施和创新做法的,也很有成效,如“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等。但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迫切性要求看,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面窄,集中于最高端几个点上;二是多个部门管理,出自部门利益,监管不协调,服务不到位,未形成合力;三是官、产、学、研互动单一,信息无法交流共享,尚未发挥各自优势,不能体现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应有作用。因此如何对现有培养机制进行整合优化,直接影响到培养体系建设的成效。

三、浙江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路径分析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发展路径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发展路径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的效果具有直接影响。从一般意义上看,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的路径包括目标设置、制度安排、投入保障、激励机制、考核评价及软环境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