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军
依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政治要求,如何进一步科学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并将它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培育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自觉意识的当代大学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对此,笔者有以下两点看法。
一、科学理解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价值体系是指人们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和评价的意义系统。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的意义系统,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过程,较之于封建主义价值体系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有着它自身的历史高度和优越性。
(一)社会主义的社会平等观是彻底的平等观
社会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的基础,它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的根本看法。人是怎样看待他人的,是人的社会成熟程度、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封建主义的社会价值观将人的等级关系和等级奴役、等级驯服看作是天然的自然关系;资本主义的社会价值观主张(并实现着)人在社会、政治和法律层面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但在经济关系上却依然将人理解为经济动物和产生利润的工具。唯有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观将人真正当人看,要求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1]。不仅要求实现在社会身份、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益,而且要求在经济关系方面实现平等的地位和权益。
(二)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是真正民主的价值观
现代政治是众人的共同事务。人与人的平等关系是现代政治的前提,当人们处于身份等级制的社会结构之中时,政治是少数人的特权。资本主义虽然在表面上讲政治的民主性,但在实质上,政治的民主过程始终受资本的操纵,政府亦不过是资产阶级事务的共同委员会。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主张和动员人民广泛地参与政治事务,不仅每个人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且每个人同时是社会的主人;要求将全部公共权力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行使公共权力;坚决阻止政治官吏异化为特权阶层;并最终实现国家机器的“非政治化”或说“自然消亡”[2]。
(三)社会主义的经济价值观是为着劳动者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本质要求的最终指向是建立一个“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劳动成为第一需要”的理想社会;而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则是建立一个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经济体系。不论是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的最终指向还是当下的现实要求,它都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的逻辑前提之上:劳动是价值(交换价值)之源。如果说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劳动的异化亦即资本对劳动的支配,那么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的革命性要求就在于将这种被颠倒了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实现活劳动对“死劳动”、劳动对资本的支配。当然,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实现劳动对资本的全面支配为时尚早(因为资本是市场的主体,是市场体系下社会生产有效的组织者),但保护劳动者权益免受资本及其他社会主体的欺凌和侵害,共享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应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亦是应该能够实现的。有据于此,实践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第一,须建立劳动者人身安全保障体系,坚决彻底地清除血汗工厂、血汗矿窑。
第二,建立健全的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尤其是劳动者劳动所得偿付机制,坚决杜绝拖欠工资现象。第三,建立健全的劳动者权益博弈机制,支持和扶持劳动者组织各类自主组织,培育劳动者维护自我利益的表达能力、谈判能力和保护能力。第四,建立健全的全社会劳动者平等、统一的民生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和完善统一的竞争更为充分的市场体系,打破或缩小各种生产要素的壁垒,尤其是劳动者身份壁垒,以求建立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经济秩序。
(四)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观主张人的全面发展
由社会主义的社会平等观、政治民主观和经济方面的劳动者权益观所决定,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观的要义在于:首先,它在价值指向上崇尚人民性,主张打碎一切强加于人的外在的社会束缚和精神锁链,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其次,在知识论方面,崇尚理性和科学进步,认为理性的自由自觉的意识是人的本质所在,现代社会的进步是理性和科学在实际的社会生活过程运用的结果,理性和科学的进步是劳动者进而整个人类获得解放和自由的条件。第三,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上崇尚艺术性和美感,认同多样性、丰富性和大众化。第四,对于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意识,主张宽容,主张以说理的方式展开思想理论交锋。马克思曾明确区分解决物质矛盾与精神矛盾的不同方式,在精神领域要用理论说服人的方式来解决矛盾,不限于此,马克思还指出,“惩罚思想方式的法律不是国家为它的公民颁布的法律,……而是特权。……是报复的法律”,认为主观思想具有不可用外部强力加以摧毁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3]。
二、辩证解析三大矛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大功能
为走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难做、思想政治教育课难讲的困境,在高校有力地传播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并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意识,笔者以为应当辩证解析理论完整性与理论片面性、价值指向超越性与现实状况制约性、价值理论跳跃性与制度变迁渐进性的矛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的解说功能、补充功能、协调功能、引导激励功能,进而全面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解说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首先,应坚持理论的完整性,克服片面性。高校思想政治课难讲,成效不大的第一个原因在于,讲授内容和观点存在片面性。比如,在比较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与资本主义平等价值观时,片面强调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片面理解阶级范畴的身份属性(阶级本质上是一个关系范畴,其次,才是身份范畴),似乎讲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讲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异质性和对立性,似乎资产阶级讲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无产阶级就是要讲政治上、法律上的不平等。其实,在恩格斯那里,追求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同样是他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并不否定和否认资本主义已经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只不过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相比较,追求并实现经济上的平等构成其价值观的核心部分。而完整地叙述社会主义价值观,应做到两点:一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诚如本文第一节所表述的那样,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作全方位的叙述,并理清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若干观点和理论命题上,更不能停留在若干道德律令和道德说教上。二是要准确地表述理论观点,切不可对理论观点作片面的肢解。
(二)科学地解析价值指向的超越性与现实状况制约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体系是在批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具有巨大的历史超越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论和价值指向上的超越性、优越性,并不等于现实性。现实与理想不仅有距离,而且还会制约理想的实现程度。所以,在这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那种普遍地模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界线,将理想等同现实,或片面地为现实辩护,一方面给人以不够实事求是的感觉和印象,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消解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批判功能和建构功能。在这里,为使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真正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就必须在肯定现实社会进步的同时,讲透社会主义价值观对现实的批判和建构功能,比如对等级制的批判,对官本位的批判,等等。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思想政治教育陷于空洞化。
(三)辩证地理解价值理论的跳跃性与制度变迁渐进性的矛盾
理论是浓缩的。价值理论体系的类型性(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决定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时代跳跃性和历史导向性。这种时代和历史的跳跃性、导向性,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批判功能和建构功能的内在依据。然而,当将价值体系的批判和建构功能转向实践时,它会遇到物质力量的抵抗,会受到客观条件尤其是现实的各项社会制度安排的制约;由制度变迁的渐进性特性所决定,价值指向、价值原则的实现会呈现为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里,既要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无感,防止贬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用的倾向,更要避免急躁情绪,陷于单纯的对现实状况的批判;而应在保持理论批判和超越、引导功能的同时,遵循制度变迁渐进性的客观规律,客观分析现实状况的改进线路和改进的阶段性。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保证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持有时代超越性的同时又包含脚踏实地的现实性。
(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大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妨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方式的简单化:说教的多、说理的少;灌输的多、交流讨论的少。为此,应充分运用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解说功能、补充功能、协调功能和引导激励功能,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第一,要充分运用好解说功能。解说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功能。运用好解说功能,一是要全面、准确地阐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避免理论的片面性和教条化;二是应客观地分析现实状况的存在合理性和局限性,并找到克服这种局限性的现实路径;三是在解说过程中应克服方式方法的简单化。
第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功能。人的实际行为的发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制度框架内进行的。然而,由于实际生活和人的社会活动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不论多完备的制度性约束都不可能是完全的,总会有其缺陷存在。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碰上红灯绕道走”等民谣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这时,思想政治工作就以发挥其启迪人的思想觉悟的功能,而起到弥补制度不足的作用。
第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功能。理想与现实、价值指向与具体制度安排、社会的整体价值要求与个体的价值偏好,总是处于矛盾的“冲突、平衡到再冲突、再平衡”的循环往复之中。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这种矛盾显得更为突出。比如,一些具体的制度性规则互有出入、摩擦乃至相互矛盾,各种利益主体也往往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各取所好、各行其是。这时,思想政治工作就应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对某些相互间有出入、矛盾的具体制度性规则作出协调性的解释,按照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统一各种利益主体的认识,协调他们的行动。
第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激励功能。市场体制,一系列的社会制度规范,一般说来,都具有对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的激励机制。但是,这些激励机制,并不是思想激励、道德激励,大多是冷冰冰的。而人是有情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的、道德的、情感的激励手段和途径,它能唤起人们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强烈“偏好”,唤起人们的公共正义感,动员人们营造关心社会公共利益的精神氛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些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其根源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改进落后于形势变化和环境变化。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确保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政治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抓好三个主要环节:其一,全面、系统、完整和准确地把握和宣传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其二,辩证把握和解决价值体系的理论完整性与特定观点片面性、价值指向的超越性与现实状况制约性,价值体系和理论跳跃性与制度变迁渐进性的矛盾;其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分运用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解说功能、补充功能、协调功能和引导激励功能。进而,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并借此达到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转化为当代大学生自觉意识的期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本文获2007年度浙江省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优秀论文三等奖,原载《高教与经济》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