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探索与实践:浙江工业大学干部理论学习文选
14856900000005

第5章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省部共建”为平台努力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

2.必须在与区域产业互动中形成特色

与区域产业互动中形成办学特色。区域和地方产业是地方高校的根基和“衣食父母”,因此,高校学科专业和科研平台必须根据区域和地方产业和行业结构进行调整,使之相适应相协调。这种相适应相协调内含高校与产业联动互动的机制:一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学及时设置区域和地方需要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实用知识和适销对路的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反哺大学的发展。二是倡导“为区域和地方经济服务”办学理念,学校教师和学生深入农村、工厂,或被聘为技术员,或充当技术顾问,促进地方经济特别是区域和地方支柱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全国龙头企业。地方经济发展,又为大学提供充足的办学资金。促进大学的快速发展。三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向区域和地方转让科技成果,使区域和地方经济异军崛起,走向成功、走向辉煌,区域和地方经济的成功辉煌又促进大学的转型升级。大学与地方形成的互动机制,标志就是大学学科专业、科研深深扎根于区域经济产业之中,而区域经济产业的优势和特色又折射出大学的学科专业、科研的优势和特色。这就是“区域特色鲜明”的本质内涵体现。

(三)综合性

我国已进入“综合性大学时代”,单科性大学已失去原来的“统治地位”。但什么是大学的“综合性”,或者说大学的“综合性”应当如何正确理解?结合学校实际,我们认为应当从三个视角进行思考:

1.综合是学科的概念

学科是科学技术的分支,主要体现在科研上;专业是教学的科目,主要体现在教学上。从专业与学科定义来看,专业基本上从教学进行设计,学科则从科研与教学两方面设计。学科内涵和外延比专业大,只有专业综合性,不能冠之为综合性,只有学科综合性,才是研究型大学的综合性。

2.综合是整体的概念

一提到综合,似乎就会想到学科门类齐全,这是对综合的误解。实际上,综合是对学校整体而言,即只要文、理、工等三大主干学科设置相应的学科,就是综合,而不必学科齐全。就综合而言,主干学科水平比较均衡才能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1/3的学科列全美前10位,其他学科前20位;北大和清华的主干学科,都在全国前3位。

3.综合是历史的概念

由于大学建校历史不同,建设综合性大学绝对不可能割断历史而应延续历史。就研究型大学的形成来看,并不是所有大学都像霍普金斯大学一样,建校就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绝大多数是从其他层次类型转型而来的,如哈佛、耶鲁等大学按霍普金斯大学办学模式——设立研究生院而成为研究型大学,但仍保留文理学院的传统,是文理学院特色的综合;麻省、加州理工等大学从技术学院发展而来,仍保留理工特色,是理工特色的综合;斯坦福、威斯康星、康乃尔等大学起始于《莫里尔法案》的州立赠地学院,始终保持与区域、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区域或地方特色的综合。我校是地方大学,工科学科比较强而文理科相对弱,长短腿差异较明显,所以,在加强文理学科建设的同时,应明确定位为区域特色的综合和工程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

三、顶层设计、文化引领,努力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大学发展应遵循内外部发展规律。在校外,大学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取得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政府的支持。在校内,具体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转变办学理念为先导,着力于办学理念的“四大转变”

1.从强调增强学院自主办学活力到强调学校加强顶层设计与增强学院自主办学活力相结合转变

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增强学院自主办学活力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我们下一阶段的工作,一方面要继续研究增强学院自主办学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的顶层设计,加强学校总规划的精心设计,同时对学院子规划进行强有力的导向,即把学校的意志体现在各学院的子规划中。

2.从科学规范办学到区域特色鲜明办学转变

科学规范办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同质化办学。在同质化办学中寻求差异化、特色化,这是大学生存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我校作为一所区域和地方重点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色,但还存在共性多、个性少,与经济互动的深度、紧密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更要强调大学与区域经济产业的深度对接,强调对区域经济产业的支撑力、影响力和导向力。

3.课题研究从“小打小闹”到“跨学科”“大项目”研究转变

从学校角度讲,要组建跨学科、跨学院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整合全校学科的实力,承接国家层面项目以及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研究,通过国家层面的大项目和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研究,提升我校的学科实力和水平。

4.引导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向现代学者转变

教师是大学的办学的主体,而师资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的层次和类型。因此,办研究型大学,整体师资必须从传统意义的“教书匠”向现代学者提升。对我校来说,有一个过程,但却是方向和目标。

(二)以打造特色优势创新平台为标志,促进与区域和地方产业深度对接

重点突破是地方大学学科建设的战略选择。我校作为一所地方大学,只能把有限资源集中投入到少数优势特色学科上,使之实现若干学科水平的突破。为此,我们设想在未来10年,集全校之力打造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的过程工业绿色化技术、特种装备与精密加工、中小企业创新与国际化等三个服务和引领浙江乃至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优势创新平台。

我们之所以选择打造这三个特色优势创新平台,是因为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是精细化工产品(医药、农药、染料及精细化工中间体等)生产最发达的地区,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市精细化工产品的总值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建成制造业强省,从浙江制造到浙江创造,是这次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浙江省是中小企业集聚的省份,然而这些企业大多是资源、劳动、资金密集型企业,技术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这次金融危机倒逼着我省中小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

以这三个优势特色学科创新平台与长三角、浙江省重点产业或行业深度对接,不仅可以很好地体现区域特色,而且将成为学校学科建设上层次、上水平的标志。

(三)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质量

1.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

一是继续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特别是要扩大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二是深入开展研究生分类型培养模式的改革,积极探索适应学科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三是超前研究研究生教育直通和分流体系。特别是要研究面对直通和分流体系,我校应提出的对策、方案和措施。四是深入开展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完善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和奖学金制度等管理机制的运行。五是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区域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研究生工作站和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研究生创新中心,构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开展交流与合作的高水平创新平台。六是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2.深化本科教育改革

一是在大学多样化任务中重构教学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互支持促进的良好效应,以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来整合大学的职能、资源、政策体系。二是将学生受益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导向。学校在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管理制度尤其是评价体系的设计等方面,必须以学生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受益为最终落脚点。三是在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质量,深化培养模式变革。四是将整合、优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途径。在学校内涵建设中,坚持整合集成、共建共享、集聚创新教育资源,促进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结合。五是以体制创新作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动力。以大学教学学术理念作为体制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体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优化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课堂和课外两个空间、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条线上本科教育的组织管理架构、教学环节设计。

(四)以大学精神为根本,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1.进一步凝练学校精神,增强师生对理想追求的认同度

工大文化是学校办学精神的体现,是学校发展之“魂”,是学校软实力提升之“根”。

建立和完善一套以工大校训、学风、校风、工大精神、学校使命、办学理念等要素集聚的精神文化系统,不断凝练其文化内涵,引领师生的办学行为。

2.重视学术生态文化建设,促成形成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的氛围

建立促进教师全身心投入学术活动又能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使教师能在既有自主创新、宽松自由,又有竞争合作的学术环境中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发挥每一位教师的创造力,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积极探索教授治学模式,优化学术管理环境

确立教书育人是教授治学核心内涵的观念,引导教授积极参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全员育人;探索建立教授深度介入学术事务管理的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发挥教授其在学科规划制定、研究方向凝练、队伍建设、学科成员的考核管理、经济分配政策的制定以及职称评审等方面的作用;加大教授在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委员会以及其他学术组织的参与力度,并探索参与学校学术事务管理的新渠道。

4.以提升理想抱负水平为重点,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努力建构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意识、主人翁意识,激发创新和创业精神。深入实施学生素质提升工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学生素质培养与拓展体系,搭建各类素质培养平台,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

浙江工业大学地处东部沿海省份,思想活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渴望给学校带来压力,也带来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乘势而上,赢得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展望未来,我们既满怀信心、充满干劲,又感重任在肩、战战兢兢。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以“省部共建”为平台,以“立足浙江、服务浙江”为宗旨,光大“以浙江精神办学、与浙江发展互动”的办学特色,为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本文获2010年度浙江省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优秀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