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手风琴教学法
14950300000047

第47章 我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面临的困境

现代手风琴音乐艺术的发展趋势

本章以手风琴音乐艺术的当前现状为依托,阐述我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面临的困境,揭示我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要走突出民族特色坚持多元化的道路,通过中国手风琴的作品创作与表演,手风琴的教学与演奏以及手风琴文化孕育与本土化等方面并进一步论述手风琴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其民族性。展望我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的美好前景。

作为一种西洋乐器,手风琴源于19世纪初期的维也纳,20世纪初传入中国,凭借其便于携带、和声丰富、音色多样、音量宏大、节奏鲜明、不受场地限制,独奏有韵味、合奏有气势、伴奏又灵活等诸多优点,加之我国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客观推动作用下“蹿红”于50年代、60年代,流行于7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代前期,最终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的西洋乐器,时至今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演奏手风琴的人最多的国家。

手风琴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度得到普及,并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得主导地位。我国手风琴的老一辈一路探索一路开拓,奋勇前进,尝试搜寻适合手风琴的教材和手风琴表现的曲目,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与成果,并编写了最早的手风琴教材和乐曲,为以后的手风琴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时间,大量音乐爱好者对这门乐器潜心钻研。有学者评论那时期国内学习手风琴的热潮,堪称手风琴的“火红的岁月”。随后的几十年里,手风琴取得大跨步发展,而上海音协手风琴专业委员会会长李聪在“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周上说“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曾有过非常辉煌的时期,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便可以说明:张自强老师的著作《手风琴演奏法》在中国的发行量至今已超过100万册就是一个明证”。甚至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手风琴在中国仍保持着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开始进入音乐院校并设立了手风琴专业,手风琴事业在逐渐和国际专业化的手风琴艺术水平接轨,因此可以看到在文艺团体中有手风琴演奏员,文化馆、青少年宫开办了手风琴培训班,手风琴教师、学生、演奏员构成了一个人数和规模相当可观的庞大阵容。国际性的手风琴演奏家也频现我国各大院校或者音乐舞台,传习手风琴演奏技巧,领悟手风琴音乐艺术真谛。此外,我国手风琴的演奏水平在不断提高,已有部分在国际比赛中荣获大奖。大量的手风琴书籍及音乐CD资料流传于神州大地以及我国的手风琴专家也开始走出国门,担任世界性的手风琴大赛评委,这些都充分阐释了当时国人对这种年轻的乐器——手风琴的钟爱。

但手风琴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繁荣现状的背后隐藏着弊端,事物的两面性告诉我们,有不合理发展就会有落后的风险,有繁荣就会有衰败,手风琴事业也不例外。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电影、电台都广泛地运用着手风琴演奏曲目,而在现今社会中的音乐无论是交响乐、歌剧、音乐剧几乎都没有手风琴演奏或者伴奏。手风琴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角。这种曾经牵动万人心弦让人如痴如醉的乐器,带给人们太多欢乐和震撼,其优美的音色也给人留下太多的欣喜和回味,有多少人曾几何为之惊呼为之痴狂。手风琴的社会影响力日渐降低。

当今中国,钢琴、小提琴的浪潮席卷整个中国,一度占领着我国流行乐器的半壁江山,手风琴艺术却遭遇了没人拉、没人学、没人听的尴尬。知名琴厂相继破产,学琴人数逐年下降,很多地方的“乐器一条街”上甚至找不到一家手风琴专卖店。甚至有年轻人曾这样问四川音乐学院的手风琴教授陈军——“手风琴,是不是一种吹的乐器?”曾经是那么富有生命力的手风琴跌入低谷以至于在舞台上、媒体电视上、乃至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手风琴的身影却越来越少,慢慢脱离了人们的视野,甚至在有些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中,也难觅手风琴昔日辉煌的踪影。从近年来的手风琴考级情况来看,我们大致可以窥见一斑。90年代,参加四川省手风琴业余考级的考生人数3000人左右,2009年骤减到1000多人,可以说到了最低谷。从这一组数字不难说明我国手风琴音乐艺术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再从近年来业余学琴的人数在大幅度的减少这一不争的事实的情况来看,现在中国手风琴的发展,除在专业领域的发展之外受限外,其他也不容乐观。这时我们看到国内手风琴演奏水平、制造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市场却越来越小,曾经那么富有生命力的手风琴却走向沉寂,作为一名手风琴爱好者和学习者,面对中国手风琴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

(一)业界手风琴的教育水平不够高

有学者说“我们应当从手风琴教育以及手风琴演奏者自身来寻找解决办法”。这也是众多学者普遍认为的观点。

自20世纪末以来手风琴逐渐在人们视线中淡漠,随之而来的手风琴热潮也开始降温,几年后甚至接近零点。全国各地文艺团体的手风琴演奏员纷纷下岗或改换工作,连当年炙手可热的师范类院校也关闭了不少手风琴专业课。由此看来,发展普及手风琴音乐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残酷的现实已摆在了广大手风琴教育工作者及院校手风琴教育的面前。而手风琴发展离不开手风琴教学,在这个环节,业界教师有着其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素质与教学理念决定了中国手风琴发展的进程。因此四川音乐学院的夏罡等提出一些问题:

1.业界教师的演奏水平有待提高。由于手风琴演奏对于演奏者或是教师都有相当高的理论知识要求,但在我国往往不太重视个人文化修养和音乐理论水平的提升。这一点,美国专家Joan Cocbran Sommers曾经说:“中国演奏者技巧好、手指好,但是突出的弱点是不懂音乐风格,这需要多年才能解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国手风琴业界教师们。

手风琴普及教育发展理念水平的不足是另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业界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素质较为欠缺的教师往往存在一些错误的教学理念。比如业界许多老师存在对自由低音手风琴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认识不够深入的问题,导致教学水平的局限,甚至给学生错误的教学导向。

2.考级制度功利化。难以体现手风琴教育本质。考级制度是一种规范业余乐器教育教学的一种普通评价体制,然而很多地方政府却将考级与升学挂钩,很多老师又比较急功近利,过于注重考级而偏离了技术本身,把考级教材当成唯一的教科书,导致学生学习不系统,缺乏持续性。现在的有些考级教材在选编时考虑不周,另外在曲目选择和演奏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多欠缺之处,而部分教师们因欠缺基本的甄别能力,呆板地以教材为准绳,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使得手风琴之路越走越死,情况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境地。因此,教学理念和内容的完善实在是刻不容缓了。

3.手风琴学习者面临就业困境。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杨媛媛的《手风琴发展之现状》的一段话得到佐证:“以前会拉手风琴就有单位要,可现在文艺团体不要手风琴,电台、电视台听不到看不到手风琴,甚至连在国外获得硕士学位的手风琴研究者在国内都没有出路。”手风琴专业毕业生面临难寻工作的尴尬境地,整个手风琴界给人一种死气沉沉、裹足不前的感觉。

(二)我国手风琴创新性不够,新作品遇到瓶颈问题

众所周知俄罗斯是世界手风琴超级大国,不仅因为拥有数量众多的手风琴演奏家,而且创作出大批优秀的手风琴作品,他们的成功在于演奏者能和创作者有较好的衔接。众所周知,俄罗斯是手风琴音乐艺术的标榜国。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手风琴音乐界独领风骚,凭借的不仅是拥有数量众多的手风琴演奏家,更是拥有大批优秀的手风琴作品。曾几何时,一首《我为祖国守大桥》拉响全国,走向世界,为无数手风琴音乐听众所热爱与追捧。近些年虽然我们在国际大奖赛中也屡创佳绩,但我国创作世界级的手风琴作品非常稀少。随着185贝司手风琴的淡出世界手风琴舞台和双系统自由低音以及键钮式手风琴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充分展现新时代高水平演奏家思想和技巧的中国原创新作品显然鲜而又少。陈仕俊在其《中国手风琴发展现状分析》论述到:“在中国手风琴有一个从部队、厂矿、学校逐步进入音乐院校的发展历程。当前懂作曲的几乎不去研究手风琴,懂手风琴的又不去研究作曲创作,造成今天真正属于手风琴演奏的作品偏少而且整体质量不高的现状。当然能用高水平的专业作曲理论和技巧,创作出专业演奏水平的乐曲,值得赞赏。能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亲切朴素的音调,创作出受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乐曲更值得人们钦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涌入了大量国外的优秀手风琴作品,趋于时尚的后现代作品也越来越多。但是能让老百姓听得懂的手风琴作品越来越少,能让大众热捧的经典的作品就更少,中国手风琴音乐的创作一度日渐沉寂。手风琴新作品中很多曲目都是由钢琴曲改编的,缺乏自身的创新或者创新性不够。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手风琴艺术还太年轻,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手风琴基础理论研究上我们还是空白,专业手风琴音乐创作也才刚刚起步,高等手风琴专业教学体系还未形成,完整系统的教材建设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手风琴音乐新作品遇到瓶颈问题。

(三)我国手风琴面临“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

手风琴这门艺术一定要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因为它来自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它的生存土壤,要促进手风琴事业的繁荣发展,就要让其贴近群众生活,人民群众是它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牧民歌唱毛主席》、《我为祖国守大桥》、《北京喜讯到边寨》等优秀之作广为流传,深得广大手风琴爱好者的喜爱,使之成为中国手风琴音乐的不朽之作。

现在的手风琴与广大倾听者的距离越来越远,可以说与群众的现实生活相脱离。在手风琴音乐引导时一味地追求高、难、深的畸形艺术效果,会使普通人望而生畏,难以达到手风琴音乐艺术和谐发展的目的,阳春白雪固然美丽,但毕竟曲高和寡。梁梓认为:“对手风琴的宣传还远远不够,以至于今天它还没有真正的在大众中普及起来。手风琴有其独特的魅力,它伴奏灵活、独奏高雅、合奏有气势,可以说它是适合大众文化需求良好的艺术载体,然而人们却没有认识到手风琴的魅力所在。手风琴要发展,要谋求出路,除了加大手风琴的宣传扩大它的影响外,重要的还在于开发手风琴的应用功能,它伴奏灵活,适合与群众性的歌咏活动结合起来,达到以琴声促歌声、以歌声带琴声的效果,来融入人们的大众生活,扩大手风琴的应用范围和影响力。要更好地推动手风琴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要实现手风琴专业化和大众化的平衡发展,将手风琴演奏融入大众音乐生活,赢得大众的欣赏和喜爱。没有人民大众的喜爱,手风琴就失去发展的根基,大众的支持才是手风琴发展的基础”。

(四)手风琴自身不足,风格形式单一

形式,主要是指演奏形式。这么多年来,手风琴这门乐器在各种演出中主要是以独奏、伴奏形式出现的,进入21世纪,出现了许多电子乐器(电子琴、电子钢琴)。和手风琴相比,这些乐器音色、音质上更胜一筹,而且选用的材料十分轻便,使用起来十分便利,加之人们欣赏品位的提高,各种娱乐形式的多样化,手风琴在各种演出中所处的伴奏位置遭冷落。手风琴日益被扣个“难登大雅之堂”帽子。

杨国立在其《关于手风琴普及教育框架之构思》谈论到:“对于初学的少年儿童来说,手风琴的重量大大超出他们的负荷。如果在开始的接触学习中不注意正确的演奏姿势.那就会造成一定的副作用,比如驼背等。将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五)学习手风琴文化氛围差

陈仕俊在其《中国手风琴发展现状分析》当中提到:“当前由于手风琴演奏者演奏水平的局限和一些手风琴音乐作品不够贴近生活、过分西方化的现状导致手风琴音乐会‘奏者无情,听者无味’的重要原因。这与时下中国手风琴文化密切相关。一方面是以传统低音为中心的西方键盘乐器引入,曾在‘****’时期风靡一时;另一方面是2O世纪末以来我国在专业院校开设的以自由低音为中心的手风琴音乐文化。前者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积淀并得以以非主流的方式延续,后者在以城市、学院派为中心获得新的传统的发展。在我国手风琴文化中,代表大传统学院文化对民众影响甚微,大部分并未被民众所接受,没有进入民众的心理文化深层。在中国的这种文化背景下,大传统与小传统缺少互动,众所周知,一切文艺、文化题材来源于民间,如果大传统文化没有建立在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提升手风琴文化的整体质量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寄寓民族文化的手风琴音乐是提高其艺术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