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我想提醒的是,社会学想象作为一种开放的与动态的思维方式,必然要对每个现象作语义的发挥、影射的联想。例如战争让人想到生与死,想到无辜及政治;而生活却让人联想到漫长、平凡、矛盾、困苦、欢乐……它们应当成为新闻写作者的思维特点,因而,当我们写作每一词汇时,可否作语义的社会发挥,以之测定受众未来的感悟方向及其可能,就十分必要。
第三节 在大的生命空间里纵横
新闻是对人生进行采访,新闻是关于人事的大书。因而,新闻所要求的心理意识也更加浪漫放达。
一、独立不羁
写作者必须懂得写作到底是怎么回事。因而,他必须保持个性。一句话,摭拾不能成为名家,也不能诱使消费者进入社会的思考与批判。
报业是一种社会改造武器,用中国近代报人王韬之言亦即“国之利器,不可假人”,因之必留意社会、纵情民生。这里有一个极为敏感而又难以做尽的问题:民生意识。每当我们读新闻史时,我们都会为黄远生、邹韬奋、彭子冈、范长江的劳作所感动。例如子冈,每每发省人世,写人力车夫:“在没有电车同时汽油贵似人油的重庆,这一万二三百条人腿却是市内交通工具的主流!……感谢抗战,它使得我们笨拙的落后的一切技术可以乘时繁荣一下,代替洋货,挨过这艰苦的时期,这一万二三百条人腿构成的巨轮在战时首都所尽的任务是应该记在光辉的抗战史上的!”写茶馆:“茶馆是真正的民间喉舌”,“只有在茶馆里,无声的百姓们才有了声”。②写清道夫:“用他们一点一滴的气力汗水保持重庆的光洁;他们在灰尘中劳作,在满地痰污中卖力,增加几十万人口的卫生保障。”这个世界更多的是“小人物”的生计与状况,少高谈阔论,多细节与面目。
在目今的写作中,亦关注着日常生活的不易及艰辛,例如《北京青年报》关于下水井盖丢失的系统报告,为我们提供了70余岁高龄政协委员走路时不慎跌入3米深的下水井里摔成重伤;20岁的林学院女毕业生美丽活泼却落了个终身严重残疾……百姓告急;其有关“花花公子”商业风波的报道,亦思百姓所思,问百姓所问,在为中国的社会底层人民做奋力的呼吁。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必须有独立见解。普利策1883年5月9日买下《世界报》后,即于第一期上高声呼吁:“这样一份不仅生动又是大型的,不仅是大型的而且又是真正民主的,献身于人民事业的报纸。”“讲话的对象是全国人民,而不是少数人。”“每期报纸都提供了一个机会和责任:讲些勇敢真实的话,摒弃平庸陈腐之言;讲些使社会上有见识、有教养、有独立见解的人们敬重的话,无虑党见派性和流行偏见。”这自然也是对写作人的意识考验。中国名报人梁启超更是明确地指示要“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独立己见,不随人语,在纷纭嘈杂声浪中挺拔卓绝见识与意见。
二、积累势能与创新
文章练达必赖于蓄势。所谓积累势能,无非为求开放的气势而作种种蕴藉推换。例如练习着由小小的事件做深深的社会学分析,练习着为每一次的操作做精明的聚焦。
1.“文章切需放浪”,因此之故,必处处体味,事事感觉,使小物释出巨能,小天地里翻出大文章。例如,当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王芸生深感文章难作的时候,病榻之上的张季鸾拥被而坐,于发烧喘汗之际策划:“今天就写篇文章,题目叫我们在割稻子。在最近的十天晴明而敌机连连来袭之际,我们的农民,在万里田畴间,割下了黄金之稻。敌机尽管卖大力气,也只能威胁我们的少数城市,并不能奈何我广大的农村。”“有了粮食,就能战斗。”这临终前的大气之作永为历史纪念,它自然来自于季鸾先生过人的学识文章。他曾告诫年轻一辈,看问题要站在云端去看,小问题里做大文章。唐德刚曾慨叹一代学人胡适不如张季鸾等人感念之深、运思之高,不能做出“看重庆,念中原潸然泪下”的高风字章。这讨论“小政治”的文章需要一种自由的心力凌空导引,就事论事,或者准确地说就事思事,往往看不透天下万事间的联系,枉担了一次碰撞的虚名而欺世盗名。
当然,这“小政治”上做出大文章,要广泛、深远与有形无形的才华共同赤膊上阵,要体验与理智共同排列其中。如此,方可一苇渡江,做成风流潇洒的大家来。
才、力、气、胆因此必共有之。中国大儒李贽有云:
有二十分见识,便能成就十分才,盖有些见识,则虽有五六分材料,使成十分矣。有二十分见识,便能发得十分胆,盖识见既大,虽只有四五分胆,亦成十分矣。是才与胆皆因识见而后充者也。空有其才而无其胆,则有所忧而不敢。空有其胆而无其才,则不过冥行妄作之入耳。盖才胆实由识而济,故天下唯识唯难,有其识,则虽曰五分才与胆,皆可建立而成事业。天下又有因才而生胆者,有因胆而发才者,又未可以一概也。然则识也,才也,胆也,非但学道为然,举凡出世处世、治国治家,以至平治天下,总不能舍此矣。
纵横需要这创生之界的共同合成。
2.虚静其气。放达之文必自辽阔心界。因而,不可怀逼狭心胸,应排涤杂念、私念、俗念,而静候材料之蒸腾磨炼成为必要。心神廓然,才能包揽尘世与宇宙,好似“把关人”,褊狭会消减真气只为我们留下些苟合的杂气邪音,在不知不觉中将真理扳倒。一代名记者黄远生人称“公之记事,绘水绘声,须眉毕现,影无遁形。公之批评,议论风生,笔撼山岳,风雨满城。公之文字,不胜而走,如饮醇醪,竞称可口”。正得之于其“力守绅士风度”不溢不漏;得之于其“以最诚实单纯之感想为限,而决不假于造作与劝代的口吻”。涵化万有,消融隔膜,使一切为生命的烛照,使联系眼光广披万物。
3.贴近读者。西谚有云:考虑你的读者,仅此就构成了技巧。斯言亦当适用于此。新闻写作是一种信息传播行为,因此,必须获取受众的参与方可,传而不通当为谬矣。这里的另一重要提示是:充分考虑到语言的语义阶差,亦即语义抽象问题。例如,陕西省西安市某某人可抽象为:西安人——陕西人一一中国人,亦可一步步抽象为某人——男(女)人——人……至于写作中如何选取之,则当于整篇中运思谋作,再行抉择。
不能要求读者怎样耐着性子去读你写的东西,那是不人道的,也是不可能的。西方报界大师的教导是:如果你第一句话不能吸引读者,那第二句及下面的话就不用写了。你由此将失去一个机会。这里必有刺激性的问题。至于如何刺激,则是要充分思考的。例如,不能用煽情的手段去做,不能刺激人类最粗糙的生物欲求,而更多地应考虑艺术地组织题材,透析之,并使结构融合无间,符合以少少胜多多的极值原理。
对此,西方现代新闻学中尚有一重要概念范畴:“读者考虑因素”,它讲的是新闻组织者能否抓住受众的心理,同时避免产生增加受众心理负担或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隐效果的一般原则。
第一,它要求考虑吸引和保护读者;第二,它要求保护读者和社会秩序。细细说来,则涉及上述我们已点化过的诸如是否达到充分被注意的问题,是否有创意,是否能减轻读者的心理负担,是否腐蚀了读者的心智。
这是一种平等交流的艺术,是一种对话。读者是最终的考验。
4.创新意识。“苟日新,日日新”应成为每一创作者的座右铭,无新不成力。
新闻写作者应有强烈的追求与清醒的认识。为人性化、民主化竞争,为文明建设在社会的扩大而努力奋斗。在这种强烈使命感的驱使下,努力拓宽思维,更新观念,寻找并实践新的表现手段,实施有效传达,消除各种人性隔膜。
人类在不断创新着多种途径。比如,在客观写作基础上诞生解释新闻的路子,而后,又有了独家新闻、比较新闻、视觉新闻等方向。更不用提在本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新新闻主义,它走上人类多种劳作合作协调的途径,使道德主题的关注在纪实与文学表现的共拥下立体呈现。
《华尔街日报》的“DEE”法也是这样不断创新的结果。
我们都应如此,时时为之付出一分血汗,“语不惊人誓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