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15000000000020

第20章 新闻写作的笔法(2)

二十三岁——短发(身体特征)

腼腆——严厉——孤独(精神特征)

第四,从反义对比中产生意外的意义综合:

二十三岁≠腼腆

严厉≠遭学生起哄

第五,“短发”揭示了丰富的伦理内涵:

短发一过时的东西——一反青年一代的——一反动的。总之,“短发”是现代青年否定的形象。

尼耶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叙述者在标题中的感化意图比报道意图更为明显,悲怆情感占主导地位。

事实是,我们在此揭示了一种大空间自由展呈心态的聚集对抗的笔法,它引导人们走上一种真挚的感觉与体认。例如,它有意使充满伸展性的词汇如二十三岁的青春年华等与充满退缩性词汇如被学生起哄孤独等相联系,既使客观之气灌注,又充斥激动人心的魅力点。同时,如果我们稍稍变化其标题中每一位置,那么,原有的昂然诗意亦荡然无存了:

在布莱斯特,一位教员自杀身亡

他二十三岁,腼腆,短发、严厉遭学生起哄、孤独,一切显然是空洞又滞重。它从反面证实了综合对抗笔法可为文字带来火焰般的纯洁之力。

2.文章叙述单元的分析

这慧心亦得自具体叙述。其第一单元以设想对西斯班上的三个学生谈话开文,并以某种“拟人法的修辞格”激烈地斥责他们。叙事在作者与戏剧般死去的教员、他的三个学生的对话中进行,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叙述者特别对三个学生加以反诘,使文字仿如一场继让·西斯的死亡悲剧后的想象的实地社会心理剧。

其第二单元充分展呈让·西斯的内心完全被学生的敌意所困扰,并以此表明矛盾与对抗将由此主导展开。

(教师)批改……伸展他看出了你们的无礼……退缩

由此,我们清晰地理解了教学双方的冲突怎样演变成为一种对抗性的情绪。

同时,作者在第一单元中让教师独自一人呆在他即将死去的厨房里。这样,读者便同那三位学生一样,被等同到后来的牺牲者一边。而在第二单元里,又以“指控”使读者与让·西斯站在同一地位。

“前一天,在遭受了你们习以为常的非议后……”这一单元将读者带人情节之中。在这一单元里,对抗更加频繁:

因而,我们一方面等同于让·西斯一方;一方面又等同于学生一方,处于施虐一受虐的交替过程中。

第四单元,“第二天,他又得忍受你们的嘲讽……”又通过让·西斯被困扰的内心世界的叙述,使情绪处于沉溺与矛盾之中。

第五单元,“他温和善良”则以对老师的残忍与老师本身的温和善良形成对抗,催人泪下。

第六单元,“那天是个星期日……”使指控潜伏于字里行间。

既指控学生,又指控教师。因为学生之所以抄袭,是怕低分带来犯罪感。让·西斯发现了抄袭行为,想使其产生犯罪感,但惩戒委员会却拒绝给予应有的惩罚。

第七单元,“你们可记得,他名叫……”强调了生与死的对立。

第八单元,“他的悲剧是众多的学生起哄和虐待的教师的悲剧之一”则将悲剧推上更广泛的层面。

第九单元,“他同时更反映了尊师重教的起码的……”则使对已丧失的伦理道德的深情眷恋昭然纸上,又是一种对立,是历史与今天的对抗,存在与理想的对抗……

第十单元,“让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使对抗上升为道德悲剧。

第十一单元,“格里……”又将此一事件向社会的众多层次推进,对抗更扩大为全社会之间的姿态。

我们没有必要继续做下去,这种一新视听的笔法的创造痕迹应当是十分清晰的了。它立意将每一冲突与对抗融进小小的句子里,使一颦一笑具足复杂的风姿,诱人类解读着自身的价值及生存冲突。

阿·基昂兹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分析》一书中明确地肯定了这一笔法的价值,并提示人们注意这一客观现象:

新闻报道就是给那些源自外界的不具备一定结构的元素以某种形式……这种结构围绕着一个中心一一冲突而形成。

他甚至提出,天气预报也逃不了这种笔法。这实在太有趣了。

当然,此一笔法亦有其灵巧之变体,所谓“不变则刻板”。

第二节 多维表现(二)

法所谓无地,因此,新闻写作笔法绝非一尊定就,而是千姿百态。

二、精简之笔

在解释精简之笔时,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一书指出:

“在新闻作品中,叙述和描写事物的时候,不必要用很细腻的笔法,而是用最简要的线条,最简练的语言来勾勒事物。这样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我们称之为简笔。”它针对的是“有闻必录”的粗糙做法。在后者那里,率凡发生者举一笼而报告,因而西瓜芝麻一起抓,却得着一个混乱不堪的结果,致使信息透明度不够,传递语境欠佳,信息间互相干扰,皆互为噪音之表现。例如:

云南边防部队某部各级领导干部以一身正气、一套本领、一片真情,赢得战士的敬重、信赖和爱戴,进一步密切了官兵关系,使部队出现了干部战士心心相印,互帮互爱,团结奋斗的好风气。最后,总政治部向全军介绍了他们的经验。

这条发于1986年5月6日的消息到底要讲什么,并非任何人一眼就能看清。它的修饰成分太重,因而看哕嗦之嫌。它最起码有两层意见,一是某部出现干群一心好风气,一是总政治部推广其经验;它的重点不明了——经验是主要的信息,单凭“一身正气、一套本领、一片真情”不足概括。因而,致使文意四处露气,不成严密整体。

同时,精警笔法亦反对空洞无物。它主张包含实质内容。例如,《中国日报》所发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消息则以少少蕴多多,有透彻的信息:

****总理今天指出,为了克服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问题,必须树立中央的权威和严格的纪律。他对人代会3000名代表说,除非采取坚决措施控制通货膨胀等问题,否则,稳定经济,发展与深化改革的目标都将化为泡影。

如果我们将之写成下面样子,情势则大为改观:

××月×日,全国人大七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畅所欲言,认真讨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其关于经济改革的新指示。指示说,必须树立中央的权威,严格纪律、克服与控制通货膨胀使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

这样的写法称为绕口令并不冤枉,它极少信息,皆为冗余,极不可取。

精警之笔法更反对拖泥带水,它要求简洁明快。比如:“日本投降了!”,“人类已经登上月球行走”,“今天格林尼治时间7时中国爆炸了一枚原子弹,从而闯进了国际核俱乐部”都是成功的例证。它反对下面的写法:

四月二十日,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财政部、轻工部、国家出版局、国家物价局联合发出《贯彻执行(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教材价格问题的请示报告>;的通知》。《通知》中说,自1986年秋季开始,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教材实行低价、微利的原则和国家给予补贴的政策。(《光明日报》1986年4月26日)

因为它没有简洁地供给消息,而是绕口令式地说官话,中国新闻学院教授周立方建议改为下述写法:

从1986年秋季起,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教科书费将较目前降低20%左右。这是国家教委等八个部门在4月20日联合发出的通知中透露的。

通知规定,出版社出版教材的利润不得超过其销售收入的5%,有亏损或盈利不到5%的,由国家补到5%。

它绝无“铺张”之嫌,而且具足海明威所说的“站着写”的要求。新闻在于透射信息,它是与时间竞赛的艺术,要求大胆省略。中国画家郑板桥有诗论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昼间挥洒夜间思。繁冗删尽留清瘦,写到生时是熟时。”可为铭记。

三、粗犷之笔

“新闻作品中的粗笔,是指记者用的概括力强的笔触,是指记者用的粗犷的笔触,是指记者用的‘取其大而略其小’的笔触。”(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

这种笔触以力取胜,概括力、涵括力极强。例如美联社记者索尔·佩特《抓住高树使劲摇撼》一篇特写即如此:

在做了肝脏切除手术后,他脱颖而出,成了纽约市的风云人物。他是一位多重性格的政治家;一位反对一揽子解决问题的领袖。他耿直,桀骜不驯,考虑问题不周全,做事毛毛糙糙,爱开玩笑,爱激动;很有主见,不怕选举团的威胁;缺乏性感,不漂亮,不时髦。总而言之,他具有领袖人物那种超凡的感人魅力……

大跨度、大组合、大抽象,而成其全景图,成其主干图画,写出这位市长的许多方面。

一般而言,粗笔往往着眼宏观。同时,它的跳跃性亦较强。

例如,上文所示则就其人物性格与魅力点做出宏观纳绎,没有列示细节,使魄力之大渗透而出。至于其跨越之变,亦较显在,由政见而性格,由外向类型而描述外形……东西跨越,成立体图像之全方位写照。

苏联著名记者兼作家爱伦堡是一位善用粗犷之笔写纵横文章的人物,我们看看他写于1943年11月的通讯《要自动步枪,不要笔》: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来到了法国人刚刚放弃的戈穆尔附近的几个村庄,在那里,劫后的余烬未熄,仍《美国优秀新闻写作选》,第2页,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