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15000000000034

第34章 社会新闻写作(3)

4.法律题材

这种题材的处理同样没有什么标准样式,一般的写作原则都适用,但要注意的是:其导语应概括当日审判过程或突出主要内容。另外,要善于调动背景材料。

5.自然风光

这里不单指风光民俗,只要能陶冶情操的奇异现象、生活趣味均可写入。但写作时要求写出H特点、突出细节、强调价值。

6.宗教题材

这类报道要求细心和精确,它必须写得稳妥可靠。乔治·w·科内尔在《宗教报道的现代化》一文中同时告诫,必须慎重解释宗教语汇、宗教常识,避免带有任何虚假虔诚的气味,而应严格、具体、合乎人类情趣。

题材意识要求在写作每一题材时,都由社会学目光观照其社会含义,而后,才出乎其外地组织文辞、运思构架,不要肓目地以一种模式去套用所有事实之描写。要记住:骑自行车与骑桑三轮车的思维应该有区别,写社会新闻亦如此。

二、明朗而严肃的社会目的与姿态

任何社会新闻的写作都是对社会的全方位透视的努力。1933年的彭子冈在《致友人书》中写道:“有活力的生活才是可讴歌的呢。”②从此,她开始了反映中国社会新闻的文字生涯,为女童的遭遇,为残废军人生活之苦,为抱着贫困而自杀的父女三人之悲,为战时重庆茶馆作为民问喉舌,为战时重庆人力车夫而写作、而歌哭。例如:“只有在茶馆里,无声的百姓们才有了声,见(美)查尔斯·A·格拉米奇编《美国名记者谈采济工作经验》一书,新华社出版社1981年版。

《中学牛》32期,]933年2月.他们没有多少顾忌地对一些社会事件下着评断。”茶馆支撑着人们的精神与意志,它是无家可归者“精神上的家”,又是“商业大客厅”,还是“心灵的浴室”,“人们在这儿洗涤着心灵上的污垢,窒闷和疲乏”。因而“重庆七百多家茶馆润泽了千万市民的口唇,解开了千万颗心头的郁结,决定了一切正常工作的进行,也喂养着一切愚昧的想头。但是倘若好好地利用茶馆,这儿可以成为最好的抗战宣传场所,最广大的民众教育馆。考核国家精神总动员的程度,可以到这儿来,只有在这儿,人们现出他们的原形,毫无掩饰”。例如:“在没有电车同时汽油贵似人血的重庆,这一万二三百条人腿却是市内交通工具的主流!……感谢抗战,它使得我们拙笨的落后的一切技术可以乘时繁荣一下,代替洋货.挨过这艰苦的时期,这一万二三百条人腿构成的巨轮在战时首都所尽的任务是应该记在光辉的抗战史上的。”这里没有猎奇.没有做作,有的只是对社会的强烈关注。这样的感受人生社会的路径甚至品质取向在未来的日子里有了许许多多的延宕性反映。例如李普在《社会新闻的价值——<;中国近世十大社会新闻>;序》有云:“我以为今日的社会新闻,主要的也无非是两大类:褒和贬。褒,讴歌时代精神,表扬好人好事,歌颂高尚的行为和情操。诸如助人为乐和舍己救人;抗拒腐蚀和奉公守法;改革和创新,开拓和进取,以及有胆识骏马、无畏护良才等等都存内。贬,揭露坏人坏事,鞭挞违法违纪的事。以权谋私,道德败坏,同属为舆论所不许;多年养成的左视眼,反映小农经济的红眼病.更应当在公众谴责之列。”正此意之表白。

社会新闻要考虑受众要求,但不可一味迁就。否则,就变成了“黄色新闻”。例如黎信等人在《外国新闻通讯选评》一书中选录的《玛塔·海丽被枪决》一文,以欣赏心情津津有味描述这个国际色情间谍的美貌及死亡的每一细节;而《“他见谁杀谁”》一文,则精心描绘凶手杀人的血淋淋场面;《耶稣显灵·鸡舍现身》用荒诞离奇的情节吸引读者,用埃德温·埃默里父子的话来讲:这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闻,把高尚的生活变成了廉价的闹剧,它不是提供引导,而是提供犯罪和暴力、性的大杂烩。

为此,老一代新闻工作者徐铸成强调了对这种轻俗姿态的反抗意识及途径。他认为黄色新闻供给我们恶毒之所在:一是添枝加叶;二是捏造;三是诬陷;四是告密刺探。亦是对这一要求的一种认可。

三、抓取本质,勿沉迷于表面

社会生活复杂万变,易令记者目迷心乱,走表面化之歧途。

例如《非洲即景》一文即此。而对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的不同描写,亦说明了这一问题。例如:

穆萨报道正在尽一切努力企图赢得新政权欢心的北平学生们,对共产主义有自己的观点。今天,一群学生在一条大街上拦住了一位穿着皮大衣的中国女郎,一位中国学生指着她的大衣问:“这是什么皮子?”她回答道:“狐皮。”另一位学生问:“狐狸有几条腿?”她说:“四条。”她的一位讯问者下令道:“那么,和狐狸一样爬。”女郎开始哭了。人群中若干年长的人代这位女郎从中调停。他们乞求学生们不要损害她的人格。学生们同意了,但在走时,一位学生说了最后一句话。他警告说:“现在我们新中国,不准任何人穿狐皮。”

它以选择、安排、剪裁为导途,写I叶l了对新中国的极端仇视、轻蔑的报告来。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它提示我们务必注意对事实的处理要求深入本质,反对浪掷虚浮之象。

四、要有幽默感及人情昧

社会新闻强调严肃的社会姿态,但也强调软性笔法与思维,有一些幽默感。

例如《三岁娃娃将被征入伍》,以活泼轻松之笔写:三岁的小姑娘边吃早餐边看一张华盛顿征兵处寄来的通知单,她被通知“从十八岁生日那天起三十日内报到入伍”。文章写道:“尽管小皮丽仍有许多年时间考虑这件事”,但她仍然坚定地回绝:不去。

在逗人发笑中,暴露美国征兵处的官僚、荒谬。

黎信先生在这一问题讨论中同时提醒人们:“幽默不是廉价的油滑,不是哗众取宠。幽默来自深刻敏锐的思想,而油滑则往往是浅薄的同义语。必须注意这一点。”

运用人情味来吸引读者,是社会新闻技巧中的又一特点,值得注意。例如黎信选录的《“我的女儿只能生存七小时了!”》等均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它在战争背景中写足了围绕一个小女孩急需“盘尼西林”治病救命,而《美国人日报》全力为之奔走,最终使小女孩获得生存下去的一线希望之事,牵惹人类关切心态。

对于“人情味”最简单的理解可由此类作品得出:人情味就是人的同情心。麦克道格尔在《解释性报道》一书里讨论过这一问题,他写道:

正是人类兴趣——即对他人的生活与福利乃至全人类的进步所发生的兴趣——促使我们怀着同情与关怀的感情了解远离我们的社会中所发生的人民生命财产遭到损失的消息。

而他给的恳切忠告是:

新闻记者必须学会辨认新闻中可能具有人类兴趣的材料,同时学会在不夸大或歪曲事实的前提下,把干巴巴的材料加以生活的描写,从而使自己的报道增色。

另外,像罗洛·梅等著名的哲学家对“关切”所作的讨论,亦能提示我们如何进行工作,如何从人类的“本能”出发去呼唤生命的回报。

五、要有较强的故事性

例如我们前面引摘的《解放日报》于1944年4月29日刊登的社会新闻《本市白家坪巫神杨汉珠伤害人命判处徒刑常志胜迷信巫神弄得家破人亡》即能证明这一点。它尽可能使故事性强化,对受众形成一种实实在在的魅力。

六、传播科学、反对迷信

社会新闻极易走上误传迷信的歧途,例如在1863年1月20日《上海新报》上即刊有一则这种传播迷信的作品:

目前沪地有一佣工姓颜者,往一亲友处宴会。忽见其家桌上一砖大动不止,不测何故,急以重物压之,其动愈甚,相视大骇,不得已杀一雄鸡,以血灌之,逾时始定,即将其砖揠去,挖至三尺,并无一物。闻此物系属所造地盘旧坟垒。此事虽属可诧,然以理测之,亦不足怪。

它绝非一种例外,在实践中,我们能够找到对应的多方面“支持”的例证。因此,这种要求亦非过头之论。

一般的要求是:在自然界各种“珍闻”出现时,一方面要客观描述,一方面要予以相对的注释,使其面目分晓,真相大白。

例如:

印度探险队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裸体人

[日本《读卖新闻》1982年5月15日电]印度陆军探险队不久前在喜马拉雅山区和不丹国境内的契达拉山峰附近发现了居住在洞寒里,过着石器时代生活的裸体人。

这个探险队从去年1月开始探险,至今已走遍整个喜马拉雅山区。今年2月,他们在探险途中突然遇到两个类似原始人的赤身女人。据这个探险队的队长乔藩大尉说,这两个女人是探险队在海拔四千一百米高的契达拉山峰附近发现的。她们的脸型与蒙古族人相似,留着长发,身上一丝不挂。

当这两个赤身女人发现探险队员时,惊慌失措,想逃跑。

探险队员费了好大力气才使她们相信探险队员不会伤害她们,同她们一样是人类,于是这两个赤身女人才没有逃掉。

之后,这个探险队还遇到过男性裸人。这些人不知道使用火,他们吃生野兽肉,住在洞穴里,过着原始生活。

社会新闻的写作没有定法,它同样要求用心而不是单纯用笔去做。阿瑟·埃弗雷特是美联社采访审判问题的著名记者,他的告作为这里的结尾并不过分。他说道:

因此,让我们把“停”、“看”、“听”作为从事报道工作的一项规则。

“停”是为了搞到所有的事实材料。这样当你准备写稿或口授稿件时,内容上就不会有漏洞。

“看”是为了寻找不寻常的角度、色彩以及将使读者好像置身于现场一样看到活生生画面的描述性格调。

最后是“听”、“听”、“听”;尽可能多地吸收知识和背景知识。你的报道将反映出你的知识的深度,也会反映出你知识贫乏的程度。

在一些报道的构思和写作方面,有比较固定的程式。只有打破俗套,才能引人入胜。

对于特殊的事情,要毫不犹豫地设法用一种新写法:不落俗套的导语、编年体式的叙述、强调引起同情的因素、既有使人激动的幽默感又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结尾。总之,作为一名记者和写稿人,你必须用耳朵听一听你写的报道。同时也要记住,你的作品听起来越是悦耳,它就越有可能使读者爱不释手。

因为,一切都是为了追索心灵的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