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15000000000043

第43章 科技新闻写作(3)

第三节 科技新闻的写作技巧

科技新闻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它等待着我们荡漾诗性才气,结合具体事实,在每每的采访写作中充分创造灿烂,达成一种成功姿态。在这里,似乎并无定法可寻。

然而,无数的创造者由反复的实践得来的经验毕竟可以帮助我们去摸索、探寻。

1.选准体裁

科技新闻的体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消息是轻、快、叙述了当的体裁,篇幅容量较小,一般的事件性新闻选取动态消息来报告。例如《我国自制飞机成功》、《第三帝国科学家研制成原子弹》等。这类消息往往在六要素中作交代,挖掘旁及较少;如果报道的不足一时一地的具体事件,而是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范围内的问题,则选取综合消息来反映。这种文体要求由多种材料巾整理出共同主题,在大容量、宏观思考中进行周详、透彻的报道。例如《我国科教影片摄制单位逾百家》、《前进中的两安》等;如果是对某一个非硬性事件的报道,一般则选取新闻素捕,例如上面所举《洱海点苍山脚下的蝶会》即是,这类新闻要求多用描写,多用比喻,文笔流畅自然;如果反映的是科技人物,则由人物消息等承载;如果要揭示重大科技活动意义,则由新闻述评来担负,有述又有评,在报告事实的基础上更加点化深度,发挥思想。例如《太空时代的军备竞赛》一文正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特点,它不但报告了美国宇宙穿梭机所做出的科技推进,而且也提示了它必然会由多方面加剧美苏超级大国的太空军备竞赛。

体裁是故事展开的空间,每一个题材必然有最佳的一个体裁,每一体裁又必然拥有自身的特点,这是一种矛盾,处理好这对矛盾,正是科技新闻工作者必须予以认真对待的问题。

2.注意思考,认真而艺术地组织结构

在上篇中我们讲过诸如倒金字塔结构,编年体结构,内在逻辑结构及标题、正文、背景、导语、结尾等知识,在具体的科技新闻写作中,应尽可能加以实践。例如,科技新闻标题的多样化、艺术化:《“水袋子”有望成为“钱袋子”》、《太空中的龟兔赛跑——苏联缓步前进,美国一蹦一跳》、《永不停歇的“玩火者”》……

3.提供足够的事实,巧妙运用事实

对于新闻报道而言,事实是“铁证”。为了说明问题,需要在采访中掌握较多的材料,其目的在于:获取巧妙角度进入透视;②掌握其全面性质与实际情形;③结构上的思考基础得以建立。在事实材料中,需要具体事例,也需要综合性材料、引用性材料、原始性材料,可用图表、数字,交代一种立体网状实态。

4.讲求表现技巧,让读者堪承重负

科技新闻专业性极强,对于作者与读者而言均构成一个沉重的负担。在电视时代读者兴味趋于视觉化、趣味化的今天,更要巧思维、神结构,在创造上多下工夫。

写好开头的导语。

科技新闻的写作要求思考作先导。例如奥尔顿·布莱克斯利指出:“写作的艰苦部分不是按动打字机上的键盘,而是思考。

科技新闻写稿人,像其他专家或杂家一样,他的得意之处是,炮制别人不可能使用的导语。”他示范了一则成功的个案。一份医学研究报告曾经说,处女的子宫癌发病率高于已婚的妇女,于是记者使创造性意味换成了一个优秀的导语:“癌症是生锈的结果,而不是纵欲过度的结果。”结果呢,奥尔顿·布莱克斯利指出:“这样做有助于把报道写好。”这位专家在同一文章的后半部对这样的思考作了抽象概括,他说在写报道前“要找出人的特性,而且要定个调子”。“科技新闻的导语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支配文章结构。一个思想必须合乎逻辑地引导出另一个思想。”

我们对此所能做的工作,在前面已经做过,而且,在另一个地方,我也已尽力写出了科技新闻导语的多种表现,我们没有必要于此过多滞留。

处理好“三度反复”。

在消息写作中,所谓三度反复指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之间递进互补的关系,互相推进深化的关系。例如《一位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警告说,英国将成为“第三世界国家”》:

[英国《每日电讯报》1987年12月1日报道](记者罗杰·海菲尔德)皇家学会会长乔治·波特教授昨天在他一年一度的讲话中说,因为政府故意轻视科学研究,所以英国注定将加入“第三世界”科学行列。

他说:英国“正在犯一个严重的错误”,道义上和财政上对科学的支持正在减少。

曾于1967年与别人合得诺贝尔奖金的乔治·波特爵士说:“我们英国人似乎完全准备好在科学方面加入第三世界……任何工业国家在没有一个强大的本国科学基础的情况下都不能取得长期成功。”

他敦促政府鼓励工业更多地进行自己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

乔治·波特爵士说,政府的顾问们建议研究工作集中在经过挑选的一些研究中心和大学。这样的建议可能“窒息独创性,使四平八稳和平庸的人受到鼓励,使浮夸者感到荣耀”。

年轻的科学家们在大学从事研究已经面临很大困难。

“失去他们是现行指导方针的最令人痛心和遗憾的结果。”

新建议如果得到采纳,将导致在一个“固执的和引起争议的”制度中建立一些只进行教学的大学。如果这样做,便把我们更多最优秀的科学家赶出国。

此一报道导语重复标题的内容,而后,又由每一段分别具体展开,起到了深入、细致、关联、推动的作用。

科学、艺术地处理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此前已做过交代。在科技新闻中,其价值应更为明显、突出。一般而言,其使用方法无非是:

注释法。运用背景材料对新闻事实进行注释,它用于名词术语及原理、性能、手段等的说明。例如新华社1981年12月29日报道了英国研制成功水下超声波电视摄像机。具体做法为“它是利用超声波而不是光波工作的,因此,在能见度为零时仍能观察水下物体”。以下三段背景材料,依次说明装置、原理、用途,使其介绍具体化、细节化。

对比法。运用背景与新闻事实作比较,突出价值。例如在每一发明之后,皆与“传统”、“从前”作比较,即此。

衬托法。南正面、反面衬托来突出主题。例如新华社1977年10月23日《“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的消息即运用此获取其成功。为突出当前科技手段之力,文章由背景材料写道:“翻开我国的历史,远在公元前707年,就有了蝗虫为害的文字记载……”以此衬托如今之功绩。

点题法。运用背景材料点明新闻主题。例如当我们有了一次突破时,我们亓丁以援引某权威人士有关此方面的言论来点破它的历史价值。

“翻译”艺术化。

要使专门理论为一般读者接受,一般转化工作显得极为必要,科技报道对此的要求是“用尽可能简单、明了、有趣的语言为一般公众写报道”。为此,第一,我们要弄懂它,“只有懂得细节的相对重要性,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才能写得简明扼要,同时仍然准确无误”。②第二,“写每篇报道时都要拨动你那热情的开头,因为这些报道如果不是真正值得写出来的话,就应该把它当废物扔掉”。第三,善用比喻。第四,善联系,善于将小小的事件与大生活、大人生作成联系,由此点化与处理之。

约翰·巴伯在《科学、环境及资源保护》一文中指出:“记者、写稿人或编辑应该考虑到烟雾和受污染的溪水以外的问题。他应该考虑到那些将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危险或者不舒服的力量。一篇关于某城市二月十一日烟雾标准超高的报道,或者一篇关于小溪上游的造纸厂倾倒污水的报道,或者一篇关于水温升高杀死鱼类的报道,应该提供比小范围事实更多的东西。它应该提供范围较大的事实,提供造成这一切后果的客观因素。人口的增加是否使汽车数量增加?造纸厂为什么坐落在那里?已有多长的历史?现在的情况是否更加糟糕,还是一直就这样?”

“翻译”已经是一种选择艺术,它呼唤着创造者艺术地完成一切。

要有服务意识。

这里的服务意识可以更广泛地理解为为人类全面进步供给信息、问题、刺激,并由此牵动政治、经济,替人类的追寻理想找到理想通途……

科技新闻不是一种单纯知识的堆砌,也非公式化的产物,虽然它在许多情况下是公式化的,但它的本质应是透过科技所作的人类关于现状、未来的人生讨论,由小问题来谈大人生,由点滴来实现全部。

因而,它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

但进入它,仍需更大的生命空间,更为精湛的人生体验,更为了不起的社会使命的打通,需要全部生命机能的赤诚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