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性的光芒
15046000000013

第13章 浅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庆阳地区粮食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李雷

本文就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庆阳地区粮食经济带来的影响及应对之策做以粗浅探讨。

党中央、国务院在做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之后,适时地制定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对西部地区进行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并确定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努力扩大对外开放。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对庆阳地区的粮食经济将会产生以下主要影响:

一、粮食种植面积将有所减少

第一,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草)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也是粮食部门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从1999年开始,在长江上游地区和黄河中上游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再造西部秀美山川的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并制定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庆阳地区作为退耕还林(草)地区之一,试点的当年就退耕了10.3982万亩,2000年退耕12万亩,2001年退耕任务为7万亩,农民退耕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庆阳地区规划在这十年时间里,退耕437.9万亩,这必然减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第二,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业将逐步改变以粮为主的单一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优质专用粮食种植面积将逐步扩大,有特色的农作物的种植将提到重要地位。庆阳地区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2000年已发展到31.5万亩,有特色的小杂粮面积也较前几年有大的发展。地区规划在“十五”期间要发挥本地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要建设五个百万亩基地,即优质专用小麦100万亩,地膜大秋100万亩(其中优质专用玉米50万亩),谷子、荞麦、莜麦等特色小杂粮100万亩,豆类间套复带种植100万亩,洋芋100万亩(其中脱毒洋芋60万亩),同时要扩大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果业面积要达到294万亩,瓜菜面积要达到100万亩,紫花苜蓿达到120万亩,烟草面积达到35万亩,使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比例趋于合理。种植结构调整和经济作物面积的扩大,也将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

二、将进一步拉动粮食消费

第一,西部大开发,实施退耕还林(草),给予退耕农民补助粮食,必将扩大社会对粮食的需求量。以庆阳地区为例,2001年计划退耕任务是7万亩,加上上年退耕的12万亩,当年兑付退耕还林(草)补助粮就需3800万斤。随着退耕面积的增加,补助粮食的数量将随之逐年递增。同时,中央加大西部投资力度,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已经开工,各路建设大军开赴西部地区,也将拉动粮食消费。第二,西部大开发必然带来社会的大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庆阳这块革命老区上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对肉、禽、蛋、奶的需求也将会不断增加,粮食的转化需求量将会进一步扩大。

三、粮食经营设施将会得到改善

西部大开发,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现代化的粮食流通设施——粮食的仓储设施、粮油批发市场、粮油加工设施的建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和改善。从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以来,庆阳地区粮食行业已建成了储粮3000万斤的驿马中央储备粮库,新建了年处理小麦3万吨的西峰制粉车间,西峰市什社5000万斤中央储备粮库已于2001年9月破土动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推进,庆阳地区粮食行业的经营条件、储备设施等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粮食企业的竞争力将会得到提高。

四、促进粮食流通的市场化进程

第一,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是一种特殊商品。既然是商品就不能违背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因此,粮食最终必将走向市场,由市场来引导生产,调节流通。走向市场后,经营主体必然呈现多元化。粮食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使国有粮食企业的主体地位、主渠道作用受到挑战,粮食企业的竞争压力加剧,独家垄断、四平八稳式的经营将不复存在。经营者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将会提高。第二,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中,粮食部门要发挥熟悉流通、加工转化的优势,为农民及时提供需求信息,要把自身的经营活动同农民的种植结构紧密地联系起来。由粮食经营企业向农民提供种植品种、数量、价格,并保证收购;农业科技部门及时组织品种,推广种植;农民按需求来种植。从而使粮食企业同农户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最终使粮食经济走上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道路。这种模式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国家重点产粮区已初步形成。如河南新乡的“订单农业”就是这一模式的代表。它确实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企业的经营。

针对上述,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

一、在西部大开发中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从长远看,庆阳地区的粮食问题仍不可忽视,因为粮食生产的基础比较脆弱,而且存在着一些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因素:第一,庆阳地区的地貌属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多沟多,耕地面积从数量上看不算小,人均达到4亩地,但以山原旱地为主,坡地占到了80.51%。干旱缺水,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粮食长期短缺,只是在近几年才出现了阶段性供大于求的情况。实施退耕还林(草)和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势必减少区内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区内粮食的自我供给。第二,种粮户由于受粮食比较效益低下的影响,种粮积极性下降,对粮田的投入会减少,甚至开始放松粮食生产,离开土地,外出打工或谋求其他生路。这个现象近几年已经出现。第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粮食转化品如肉、禽、蛋、奶等的需要量将不断增加,这必然增加粮食的消耗。第四,庆阳地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雨养农业的格局并未改变,水资源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必然会对粮食生产形成一定的制约。风调雨顺的一年,粮食丰收,农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受灾年份,粮食减产欠收,缺粮户增多,社会救济面增大,粮食返销需求增大。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应按照发展林业和畜牧业,稳定种植业的原则来发展经济,并必须注意克服以上这些不利于粮食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稳定粮食生产而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

第一,要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主要是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技术投入,积极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千方百计地减轻农民负担,逐步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增强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第二,要注意保护耕地。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耕地面积逐步减少。据资料介绍,庆阳地区1995年全区有耕地1079.3万亩,到1999年锐减为982.73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量同时由4.6亩减为4亩,减量惊人。所以,在西部大开发中要注意保护耕地,鼓励农民积极推填废弃的旧庄旧院,恢复耕地。农村民宅建设要注意统一规划,尽量减少耕地占用,有效地保护耕地。第三,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川区要大办小水利,山塬区要巩固“121”雨水集流成果,发挥水窖、涝池的作用,增强集流蓄水能力,扩大灌溉面积。要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步伐,建设一批保水保肥的高标准农田,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第四,要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粮食部门要积极借鉴外省、区的成功经验,以粮食加工转化企业为龙头,向农业技术推广所(站)和农户提供粮食需求信息,引导农民种植,不断提高粮食的商品化程度,促进粮食经济的发展。

三、提高粮食单产,增加区内粮食自我供给能力

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的直接后果将是粮食供给短缺,而社会对粮食的消费需求呈上升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粮食单产就成为粮食生产的现实选择和增加供给的首选目标。随着西部大开发紧锣密鼓地推进,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将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加上大规模的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种植布局的优化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使粮食作物单产增加成为可能。庆阳地区在提高粮食单产上有很大潜力可挖。

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庆阳地区干旱缺水,同省内河西地区及省外其他产粮区相比,种粮的效益比较低。据资料介绍,我省河西地区小麦平均亩产量为600公斤左右,亩收益为612元,亩成本为570元,每亩纯收益为42元;而庆阳地区小麦平均亩产接近全省平均线,亩均产约200公斤,虽属冬小麦,品质、价格均优于春小麦,但产量低,细算经济帐,基本上属于赔钱种植。而小杂粮、豆类和油料作物相对来说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如黄豆每亩地产300斤,收益为330元;小麦丰收年份亩产按500斤计,收益为275元,二者相差55元。而且小麦的生产投入远远大于豆类,纯收益差距会更大。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庆阳地区要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扩大谷子、荞麦、糜子、豆类及油料的种植面积,北部山区要把小杂粮和油料的种植作为突破口,重点发展。今后,区内粮食加工、流通的着眼点要放在小杂粮的开发利用上,放在油料的加工处理和综合利用上,要重新启动食用油品的加工生产,用加工转化来带动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用本地优质的油料(胡麻、菜籽)生产出人们喜食的油品,实现产品增值,企业增效。同时还可以解决山区种粮产量低、效益差的问题,进而起到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的作用。然后通过市场换取必要的粮食,以保证粮食的供求平衡。

五、搞好粮食流通,促进粮食生产结构、品种结构的调整

庆阳地区在粮食种植结构上一贯以小麦为主,结构单一,品种更新换代慢,缺乏竞争力。近几年来,小麦价格回落幅度大,流通不畅,农民收益下降,地区领导把这个问题形象地称之为“小麦现象”。有关部门在《陇东报》上开辟专栏,组织开展“小麦现象”大讨论,探讨结构调整的有效办法,引导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政府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引导工作。作为粮食企业,第一,要发挥优势,广采市场信息,用市场的方法,用价格这个较为灵敏的杠杆,把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销路畅、赚钱快及时地提供给农民,给农民以市场信号,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和优化种植结构。第二,要狠抓商流工作,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把农民手中待售的余粮尽最大努力地收上来,帮助农民销出去,调动农民进行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要积极探索粮食产、购、销协调运作的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订购什么,农民就种植什么,通过粮食流通过程的“联姻”作用,增强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增强粮食企业与农民的联系。第三,要发挥技术和设备优势,除加工生产大众化的产品外,要向精加工、深加工发展。做好优质粮食的加工工作,生产面包粉、饺子粉、面条粉等专用粉;油品加工不仅要在量上扩大,更要在质上突破,多产一级油和各类专用油,搞好加工转化,促进粮食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适应西部大开发的要求,就必须搞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第一,要继续坚持“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不动摇,坚持顺价销售和资金封闭运行,不断深化内部改革。第二,要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步伐。国有粮食企业是粮食购销的主渠道,也是政府行使宏观调控职能的主要载体。因此,国有粮食企业要加快改革步伐,继续深化内部改革,政企必须坚持分开,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必须彻底分离。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只行使管理、协调、服务职能,不再插手具体经营工作。企业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运作,不要依靠主管部门,要在市场中寻求立足之处,要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真正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机制。要改革现行的产权制度,理顺产权关系,逐步建立起产权关系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粮食企业的自我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第三,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粮食加工企业,培育竞争对手,引入竞争机制,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有所提高,才能不断壮大,才能向前发展。

西部大开发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江泽民总书记在谈到西部大开发问题时强调指出:“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的大问题”,“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所以,庆阳地区粮食行业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壮大自己,在西部大开发中找准位置,为庆阳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庆阳地区粮食处

省委党校99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