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性的光芒
15046000000056

第56章 西部大开发与甘肃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2)

(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支持地球生命、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绿色宝库。森林生态系统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中所发挥的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以及森林本身所具备的经济价值,是其它任何措施所不可替代的。林业专家认为,森林是地球的保护神,森林是大自然的清洁工。这是因为:一是森林能涵养水源,调节径流。森林是一个多层结构的统一整体,它上面是高大的乔木,下面是小树和灌木,灌木下面是耐阴的草类,草类下面是苔藓、地衣、菌类,再下面是枯枝落叶层。树冠像一把张开的伞,可以截留10%~20%的雨量。树根深扎地下,密如蛛网,每一条根都像一个吸水器、贮水囊,每公顷森林可蓄水300立方米以上,5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水库,其涵养水源的能力是裸露土壤的7倍。正如俗话说的“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水多它能吞,水少它能吐”;二是森林能防止土壤被冲刷和防治水土流失。森林对洪水的消减量可达50%,在枯枝落叶层厚5厘米的林地,可减少径流60.1%,减少冲刷80.6%。无林地的水土流失量为有林地的22倍以上,裸露地表的水土流失量为森林表土的100倍左右。20厘米厚的表土层,若要被雨水冲刷干净,林地需57.7万年,草地8.2万年,耕地46年,裸地仅18年。这表明缺少林木植被会使土壤侵蚀加剧;三是森林能调节空气,减少污染。通常一公顷森林,每天吸收二氧化碳一吨左右,可释放氧气750公斤。据测定,一公顷森林一年滞尘总量可达340吨;四是森林能防风固沙,增强农牧业抵御干旱、风沙、干热风、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据测定:在有森林的地方,降雨可增加17.4%~27.6%,降低风速20%~50%,还可减少水份蒸发量14%,增加土壤含水量20%,减少地表径流60%~78%,能极大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目前,可以说,在少数民族地区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几乎都与森林的大量破坏、分布不均和质量下降密切相关。

(二)花草是天然的吸毒器、人类的美容师。它们对改善生态环境作用独特。花草对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有较强的吸收作用,一公顷草坪能吸收二氧化碳900公斤/小时,产生氧气600公斤/小时,能吸收400多公斤二氧化硫,可明显减轻工业酸雨的危害,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达到降温、消音、除尘、杀菌等功效。花草在城市,被用来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市容、改善环境。草在宜农开发和中低产田地区是土壤用养结合的纽带,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态治理、水土保持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草的生存力极强,种在哪里就在哪里扎根生长。

建国以来,全省广大民族地区大力造林种草、治山治水,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基本条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一是种树种草较多的地区直接改善了气候。多年来,河西绿洲按照渠路林配套的原则,大力营造护田林。沙区护田林网保存面积达到78万亩,连同四旁植树共计2130万株。在长达1200余公里的风沙线上营造防风固沙林,现已建成2.39万公顷农田网。据测定,在农田林网保护区内,风速平均降低38%以上,空气湿度提高3—6%,年内无霜期由过去的130天延长到150天,自然灾害明显减少,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二是防止了水土流失,减缓了黄河、长江中下游危害。如张家川、武山等县通过造林、培植沙棘、种草木樨等办法围坡蓄水,把水土保持与改良土壤、解决饲料结合起来进行治理,收效显著。据研究,牧草根系发达,地上部分再生能力强,能较快地成郁蔽,减轻雨水对地面的溅击,固土蓄水,保护土壤。这些县通过种草木,植被提高了15%左右,土壤侵蚀系数由0.3降至0.1以下;三是制止了风沙侵袭,起到防风固沙作用。三北防护林体系河西段建成后,广大农牧民在长达1200公里的风沙线上造成了200万亩防风固沙林,使70%的风沙得到了有效防护,控制流沙面积280万亩,部分地区“沙进人退”的状况基本得到控制,1400多个村庄抵御住了流沙埋压的威胁,恢复耕地近40万亩。天然沙生植被得到恢复和扩大,还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条件。

然而尽管如此,民族地区林草业在全省整个国民经济中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突出的问题是森林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80%以上的森林分布在边远山区和邻省交界处,森林资源消耗量大,超计划采伐严重,综合利用率低,涵养林大面积减少,草场严重退化,绿色植被大量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日甚一日。因此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努力提高林草覆盖率,已成为跨世纪民族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加快脱贫致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三、珍惜机遇,加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朱镕基总理在去年考察甘肃时明确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和突出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把它作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切入点。为此,必须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措施。这些措施是贯彻中央关于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和荒山荒地方针的具体化,也是一些地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现在全国粮食供应充裕、库存多,是以粮食换林草的极好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而不能错过这个难得的机遇。并且还指出,对造林种草所需苗木、种子和用工,国家给予适当补贴。对退耕并达到造林要求的农户的口粮在一定年限内由国家采取以粮代赈、无偿提供的办法解决,以调动农户退田还林的积极性。显然,这就从政策和资金上为少数民族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保证、创造了机遇。为此建议:

第一,加强宣传,增强民众的生态环境意识。种草种树、绿化荒山是改善生态环境、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各级政府要紧密结合当前全省范围内开展的西部大开发的大学习、大宣传、大讨论活动,大张旗鼓地向广大少数民族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大力宣传退耕还林、封山绿化的必要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害性,使各族人民真正明白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条件,种草种树就是改善自己生活环境的道理,进一步启发群众认识到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也是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措施,通过实行退耕还林,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办法,无偿供应粮食,鼓励植树种草,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很快解决温饱问题。唤起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种草种树的意识和自觉性,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和退耕还林还草、绿化荒山荒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二,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从源头上保护森林资源。全省民族地区各州县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停止天然林采伐的决定,结合各林区实际研究制定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及时把林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有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上。要制定封山育林管理办法,对重点防护林区需要封山的坚决封住。要突出育林工作,制定人工造林、低产林改造、抚育和工程管理办法,要坚持科技兴林,把优良种苗的引进、培育、繁殖、推广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好。同时要广泛引进林业新技术,在良种、苗木培育、丰产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和项目论证,帮助各林区保质保量完成生态公益林的计划任务,栽植一片、成活一片、保存一片,努力培育和营造森林后备资源。林区各乡(镇)应按照规划认真搞好工程造林、薪炭林和经济林建设,林区、林缘地区要大力倡导节能改灶,大力倡导民宅建筑用新材料,减少木材消耗,减轻对植被的樵采压力。要妥善解决好天然林禁伐后出现的问题,在群众思想上解决好森林是天生的、无主的“原始认识”,在干部职工思想上解决好森林是国家的、与己无关的“对立认识”,以及解决好群众穷、砍几棵树也无妨的“官位认识”,采取稳步推进和强有力的措施,妥善解决森工企业转产、职工分流安置等工作;要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财源建设,弥补禁伐后减少的财政收入;要引导群众走多种经营的发展路子,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同时,为保证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要加快制定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单行法规,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和护林组织建设,完善地企护林联防责任制,严厉打击各类毁林违法行为。通过对盗伐偷运林木、顶风作案的不法分子的依法严惩,对防火期进入林区放火烧荒等引起森林火灾的依法查处,为顺利实施天然保护工程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三,认真落实退耕还林还草措施,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a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从根本上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战略性措施,对民族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必须充分利用国家以粮换林的优惠政策,妥善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关系,在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发动群众、兑现政策的基础上,本着突出重点、注重效益、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根据全省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对所有宜林宜草的荒山荒坡,包括已开垦的25度以上的耕地,逐步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不断扩大还林还草规划,科学确定工程实施范围。甘肃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条件各异,各民族生产基础不一。各级政府一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必须把宜林地、宜草地标准搞清楚,把实施区域搞清楚,要突出地域特点,不能搞一刀切。如在西部地区,要紧紧围绕荒漠化治理,在切实保护林草植被的基础上,坚持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以综合治理为主,控制林草植被挖采。在绿洲外围流沙区封沙封滩育林育草,扩大天然植被面积;在绿洲边缘营造固沙林和林带;在绿洲内部营造农田林网,建立带、片、网经济型的综合防护体系;在半农半牧区建设基本牧场和防护林,以利用森林的生态效益,削弱牧场沙化进程,大力推广封沙封滩育林育草,通过人工改良,增强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能力,控制荒漠化的扩大和蔓延。中东部地区要把整治河流、小流域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整县荒山绿化、全面推进地边地埂林业经济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有机结合,以求大面积控制水土流失;二是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是一项社会性工程,与广大农牧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要把以粮食换林草同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吸取“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教训,让广大农牧民通过栽树种草得到实惠。这就要求落实好“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扶持政策,坚持谁种谁有,谁管护谁受益。通过承包、拍卖、转让、租赁、分户经营等方式,把林草的权益落实到个人。农牧民种植有了积极性,管护有责任心,树木才能真正栽下去,林草才能真正长起来。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要利用退耕还林还草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牧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等,不断拓宽经济收入门路,真正实现绿一方国土、富一方群众、带一县经济的目标。否则,不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生活问题,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就难以巩固,就很有可能出现反弹;三是要注重工程实施质量和还林还草效益。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无论是造林也好,种草也好,核心是保证成活率和保存率,这一条在于旱半干旱区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先行试点,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推广。同时要抓紧种苗基地建设,培育和选调适宜当地区域特点的优良种苗,并加强技术指导和树木管理,提高退耕还林还草效益;四是建设与管护相结合。要认真宣传和贯彻国家有关造林绿化,生态治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乱砍林木、毁林毁草、乱垦荒地、超载放牧的行为,做到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

第四,要重视草原生态研究,加强草原生态建设。为了防止甘肃草原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应切实做到:一是引导农牧民改变重农轻草的传统观念,确立以草为本的思想,树立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意识。长期以来,广大牧区基本上重牧轻草,牧民用草不养草,只索取不投入,只使用不管护。致使草场退化,草原利用率低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草原建设重要性的宣传,启发群众认识到草原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条件,增强他们爱护草原、建设草原的自觉性;二是控制载畜量,实行以草定畜。导致甘肃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首要因素是草原超载。为此,必须实行以草定畜。首先要根据承包草场的数量、质量和产草量,严格核定载畜限额,对载畜限额发卡建档,使草场管理使用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轨道。其次要强化约束机制和奖罚制度。实行有多少草,养多少畜,承担多少义务。牧畜超载部分要限期出栏,逾期不出栏的按规定收取过牧费等。三是推行草场有偿使用制度。在明确草场权属后,承认牧民对草场所有权按牧民承包草场的数量和质量,交纳一定比例的草场使用费,作为村级集体资金用于草原建设,可作为解决牧区人畜饮水、灭鼠等一家一户不能办或办不了的问题;四是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研究的系统化、科学化,组织科研人员深入了解草原生态功能,寻找维护草原生态的特殊规律和方法,变被动应付为能动地支配,遏制草原退化趋势;五要加大草原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重视科技兴草,发展人工草地,推广优良牧草和草地保护改良技术,灭除毒杂草,要加强水源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草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和草原科技服务体系,改善和促进优良牧草生长。

第五,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小流域作为一个自然的汇流、集水单元,便于将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协调利用,利于区域化整体治理和开发,从而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因此,要将退耕还林还草与小流域治理有机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一山一沟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配套,把封山育林、四荒地拍卖、租赁承包治理和修梯田、种果树、兴林牧等联系起来,提高水土资源综合效益。通过按小流域对位配置水土保持措施,可以节流拦蓄,分区利用,合理调节分配径流,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条件。干旱是造成生态恶化的主要因素,在种草种树、涵养水源的同时,还要推广节水农业。干旱山区要继续加紧实施集雨节灌工程,解决好贫困山区少数民族群众的人畜饮水;各灌区要下决心解决大水漫灌的问题,积极推广滴灌、喷灌、渗灌等新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蓄、引、提并举,大中小结合,“三水齐抓”,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引水治沙,营林治荒,有效扩大灌溉面积。

第六,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对生态的压力。近年来民族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加重了生态环境建设的负荷。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三为主”方针,加强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微观管理,不断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各级服务网络,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提高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要加强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管理,不断提高环孕情服务率和节育措施落实的及时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民族地区人口过快增长的速度降下来,实现人口增长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降低文盲率,努力提高人口文化素质,转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养成珍惜生态、爱护环境的良好风尚,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把生态环境的改善建立在民族群众的自觉行动上。

作者单位:陇南地区外事旅游局

省委党校第1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