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性的光芒
15046000000061

第61章 种草养畜是西北干旱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

成林峰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下降,特别是东西部农民收入差距拉大,除了其它因素之外,东西部生态环境的差异是主要原因之一。甘肃省属于西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但由于历史的、客观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人为的因素,使林草资源逐渐减少,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土壤沙化非常严重,沙尘暴天气逐年增加。仅以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为例,从1949年到2000年的52年间,发生旱灾的年份有34年,平均1.5年一遇。从1993年至2000年,发生了持续7年特大干旱。由于持续干旱使许多原本长年不断的河流山溪已经干涸,一些较大的河流也多次出现断流。大多数山区相继发生人畜饮水困难,粮食大幅度减产,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直接影响到农民人均收入的提高。从长远来看,种草养畜,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一、种草是西北干旱地区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早在1978年8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种草比种树容易,种草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也可养牛养羊,比种地富足。”1980年5月他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中指出:“像西北的不少地方,应该下决心以种草为主,发展畜牧业。”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种草种树,发展牧业,是改变甘肃面貌的根本大计。”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再造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和朱镕基总理提出的“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都充分肯定了种草在大西北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把种树种草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工程下大决心来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据有关资料介绍,草地由于生长快、扎根深、地表覆盖面大,且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保护环境,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功能。草地涵养水源的能力是农田的40至100倍,是森林的0.5至3倍,固沙保土能力是森林的2~4倍,草地的拦蓄径流量比林地高出58.8%,减少径流含沙量比森林高出88.5%。

豆科牧草能吸收空气中的氮,增加土壤肥力。每亩紫花苜蓿每年能固氮18.2公斤,相当于40公斤尿素,是少花钱、无污染的天然工厂。豆科牧草与农作物轮作倒茬能形成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种草可以养畜,改变人民生活的膳食结构。大力发展草产业,可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从而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肉、奶、蛋产品,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中华民族素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种草一年即可见效。草能迅速恢复植被,固定水土;播种量小,极易成活;成本低廉,管理粗放,不需要高的水肥投入。专家试验,在年降水450毫米的山坡地上种乔木,可以成活但不成林,在年降水550毫米的山坡地上造林,可以成林但不成材。在年降水450毫米以下的地区,最适宜种草和灌木。以甘肃清水县为例,大多数地区年降雨量在450毫米以下,大多数乡镇最适宜种草。所以,我们在退耕还林还草中,要把退耕还林与退耕还草放在同等位置。

二、种草养畜是西北半干旱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要把种草与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那么种什么草最好呢?一般来说种紫花苜蓿、红豆草最好。因为紫花苜蓿与红豆草都有极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苜蓿是牧草之王,有极强的生命力,耐干旱、耐盐碱、耐瘠薄,加之西部地区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只要我们在春、夏两季的阴雨天气内,组织群众撒播和耕播,就能迅速在大地上连续不断地长起来,覆盖住荒山、荒坡,从而在西北地区形成“绿色的海洋”,“绿色的世界”,起到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的作用。形成强大的生物圈,增加降雨量,从而解决西北地区干旱的问题。

苜蓿和红豆草不仅有极好的生态效益,而且还有极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开始由喝白酒、吃猪肉转向喝牛羊奶、吃牛羊肉了,要喝牛羊奶,吃牛羊肉,就要大量养牛羊;要大量养牛羊,就要加大退耕还草的力度,把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下来,种上紫花苜蓿和红豆草。随着种草面积的增加,耕地的减少,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一种庄稼中解放出来,发展养牛、养羊、养猪业,畜牧业的发展调整了西北农村的产业结构,成为西北农民最稳定、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所以,广种苜蓿和红豆草可以促使畜牧业的发展,而畜牧业的发展又可以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二是一些国内外饲料厂家从节约用粮、提高粗蛋白含量和降低生产成本考虑,也需要大量的紫花苜蓿。尤其是深加工后的苜蓿块、草饼、草粉、草颗粒,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相当大,其每吨出口价格高达150多美元。据有关专家预测,现阶段我国紫花苜蓿干物质年产量仅占未来需求量的5%,这说明种苜蓿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我们率先发展起来,并在质量和价格上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就一定能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三是从市场价格来看,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苜蓿比种庄稼效益好。一亩紫花苜蓿一年可产干鲜草600斤左右,产苜蓿籽50~100斤。鲜干草每斤按0.5元计算,可以收入300元左右,苜蓿籽每斤按10元计算,可收入500元到1000元。且苜蓿一次种植,多年受益。而庄稼以小麦为例,干旱半干旱山区年亩产小麦不超过300斤,每斤按0.5元计算,才收入150元,若除去农药、化肥籽种,两者相差10倍多。不仅如此,在西部种苜蓿的优势在于有大面积的土地适宜种苜蓿而不宜种庄稼。因为苜蓿不像庄稼对土地、水肥、气温要求那么严格,广种苜蓿在大西北获取经济效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四是从实际情况看,西北地区种苜蓿比造林效益好。一方面生态效益苜蓿比种树好,另一方经济效益种苜蓿比种树更好。无论经济果树还是用材林,有效益就得十几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与农民急切用钱的心理是不相容的。苜蓿头年种,次年就能防止水土流失,能够养畜,一次种植,20多年都有效益。如果再在苜蓿地里适量间种经济果树(如核桃、山杏等),这样既有短期效益,又兼顾长远利益,同时也会防止因退耕还林补助粮物兑现结束后农民没有经济效益又发生毁林开荒的现象。五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种苜蓿,还可以带动苜蓿肥料业、农药业、机械业、贸易业、饲料加工和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再就业的机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对稳定社会安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六是把种草与养畜转化相结合,发展新、优畜种,鼓励农民赶牛羊下山,发展圈舍饲养,减少人为的牛羊践踏草山草坡;牛羊粪还田还草,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净化环境,消除污染。同时教育农民树立商品观念,加快牛羊的出栏率,增加经济收入,逐步形成良性的、绿色环保型的产业链。

总之,把种草作为甘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符合大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实际,符合客观规律,是科学的。我们相信,草业的真正兴盛,就是中国生态环境得到根本转机之时。加大种草力度,走草畜结合的路子,将会在取得明显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我们看到西北片片绿浪,阵阵草香之时,也就看到了21世纪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亮点。

作者单位:天水市清水县

省委党校第3期乡镇党委书记进修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