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2年级,激活孩子能力的关键期
15074000000009

第9章 孩子上小学,心理需要一个过渡期(3)

“我不想写作业,我只想看电视,做游戏,但是爸爸妈妈是绝不允许的。”

听到孩子的心里话,爸爸妈妈是否觉得自己并不了解孩子的想法,而是一味地强迫孩子学习,最终产生负效应——厌学。

换种说法,孩子的这种因为反抗而产生的厌学,实际上是孩子体内的一种不良情绪在主导,你责备他,不理解他,实际上是拒绝接纳他的不良情绪。当孩子的不良情绪压抑在心中,很自然地又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如果孩子是因为反抗你而抗拒学习,你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一通责备,再加上一堆大道理,而是应积极地接纳他的不愿意学习的情绪,倾听他的郁闷心情,在孩子看来,你的接纳是一种肯定、一种支持。当孩子从父母这里得到所需的支持和信任的时候,便会感到安慰。但是不是说接纳就是完全顺从孩子的意思,而是先接纳,再想办法改变。也就是先顺着对方的意思,然后把自己的意思说出来。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喜欢你、信任你,从而愿意听你的建议或看法。

但是如果孩子是因为学校或者父母施予的外界压力太多而讨厌学习,那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减轻这种外界压力。学校当前的这种教育状态存在客观性,单靠一两个家长的力量肯定无法改变,所以家长首先要从自己入手解决问题。

某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二年级孩子的家长就做得很好,很具教育启发意义。

孩子即将进入三年级学习,班主任建议家长给孩子报一个奥数预修班。家长并没有擅自去报班,而是征求孩子的意见,他引导孩子去尝试一下。孩子答应了,但是这样一来,孩子的休息时间便缩短了,就连一直比较喜欢的少儿武术都兼顾不过来,坚持了三周下来,家长发觉孩子的状态很不佳,似乎很抗拒上奥数课,甚至连学校的数学课都开始排斥,于是他果断地为孩子中断了奥数预修班的学习,慢慢孩子又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厌学是孩子学习的一个天敌,但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过一个厌学阶段,我们相信,厌学是后天“训练”出来的,没有哪一个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厌学的人。所以,对于厌学的孩子,家长不应该放弃引导式的教育,而进行强迫性的改变,这是不科学的,也是没有效的。

逆反是一柄双刃剑

孩子上到二年级,经历了一年级的小学青涩期,性格、语言等方面能够放开一些,也逐渐有了主见,这时,孩子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时期。这就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常有这样的感受:孩子越来越难对付了,他们的脾气天天见长。好心劝解他,他就是一点也不买账,要他这么做,他偏那么做,偏与你对着干;或者你说到天讲到地,他就是沉默以对,所讲的话好似耳旁风。一些孩子有时候甚至会想尽办法,让原本十分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起来。他们对任何事情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反对的,他们不是用蛮横霸道的方式处理身边的事情,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持着一种无所谓的样子。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问题,家长或老师处理得好,就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性格成长。

滔滔,男,小学二年级学生。智力较好,成绩差。一年级之前性格内向,很听话,但是二年级之后,性格变得倔强起来,控制力差,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课堂上故意讲话,做小动作,老师点他名,他就抵赖、不承认,课下完不成作业。叫他到办公室,他死活不去,老师一拉他,他就抓住门或课桌,班主任找他谈话,他也是听过算了,回到教室一如往常。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这种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

滔滔的叛逆行为是进入成长过渡期的一种表现,许多进入青春期前夕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滔滔的班主任分析了他的情况,深入了解之后,发现了致使孩子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滔滔的父亲工作忙,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常常不一致。

二学校方面,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老师以成绩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学习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同时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

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针对孩子这种情况,滔滔的班主任制定了以下对策:

在了解了原因后,我经常课间、课外活动时抽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跟滔滔谈谈心,能知道他心里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最担心的是什么。不盛气凌人地训斥他,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指导他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样把滔滔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避免直接批评,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有一次,他与学生发生矛盾而打架。事情发生后,我找到他,以平静的语气说道:“这件事情上,我看到了你的勇敢,为什么呢?你敢去打架,没有勇气是不行的。”他听后一脸的诧异,盯着我,捉摸着我是在讽刺、挖苦,还是别有用心,可我的态度诚恳,一脸的平静,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不过,你勇敢没用到正确的地方,用打架来解决矛盾是不明智的选择。”他再次诧异地抬起了头,晶莹的眼泪夺眶而出。他离开时,主动喊了一声:谢谢老师。

滔滔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我平时就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凡事都有两面性。孩子的逆反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但孩子处于逆反心理的初期,做家长的完全不必急于去“扑灭”或“解救”。因为二年的孩子做事本来就没有自己的主张,出现在逆反心理正是孩子想表现自己主张能力、判断能力的时候,如果家长将孩子这种意识扼杀在萌芽状态,那么这类孩子长大以后,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类无主见的人,这不会是家长所希望的结果。

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到,逆反意味着孩子渴望独立,这是培养孩子有主见的重要时机。当孩子对传统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看不惯时,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使他们具有创造性、求异创新,并倔强地表现他那张扬的个性。这些逆反心理强的孩子中有许多都是异常聪明的,他们可以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反驳父母、老师的教诲,而且思维敏捷、非常果断。逆反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也是他们成长中的必经之路。孩子逆反的过程是自我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不逆反则是孩子没有长大和心智不成熟的表现。逆反也是孩子摆脱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思维判断能力增强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通过逆反,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完整、充实、有竞争意识和创造力的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