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三思两言实录
15112200000067

第67章 创新“灯塔”是这样点亮的

——访浙江省农副产品生化制造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今日科技》2012年5月第389期

在采访浙江省农副产品生化制造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的过程中,我们最深切的体会之一是团队成员创新思想发生的“生化”反应。这一反应的成果就是团队提炼出并贯穿始终的“灯塔”理念。

团队领头人毛建卫教授告诉记者,团队的理念源于“海上灯塔”。如果理念、文化和创新成果是团队前进的一座灯塔,那么,我们就用团队的合作(每个人都有一盏心灯,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盏,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自己)与团队的力量(像茫茫黑夜里如果十八个成员都聚在一起就会像一盏巨大的明灯)去点亮灯塔。

我们就此理解为,通过团队的合作,发挥团队的力量,点亮科技创新的“灯塔”。

浙江省农副产品生化制造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是2009年首批获准设立的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团队由浙江科技学院、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浙江省医学科学院3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牵头单位,联合15家农副产品生化制造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组建而成。

那么,组成团队后,他们又是怎么创新合作与共同发展的呢?

一、目标使命与顶层设计的融合提升

团队获批以来,确立了新的目标使命——培育农副产品生化制造新兴学科,打造农副产品生化制造交叉团队,构建农副产品生化制造产学研合作平台,攻克一批农副产品生化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农副产品生化制造战略性新产品,为催生、发展农副产品生化制造新兴产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团队顶层设计,成员有机融合,整合资源,凝练方向,凝集力量,协同攻关,创新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努力把团队建成人才培养创新的共同体、科学技术创新的共同体、科技成果转化的共同体。

二、产学研、平台资源的合作共享

团队以省重点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平台为依托,充分利用团队内农副产品生化制造领域的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浙江省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单位、浙江省重点学科、浙江省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公共服务平台、联合研究院等10余个省级平台,为团队的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服务。团队立项建设以来,以农副产品生化制造为学科特色,2010年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省级验收;作为首席专家的首批省法人科技特派员和团队科技特派员,于2011年获首批省优秀团队科技特派员称号;与3所德国高校联合建立中德ZEHN联合研究院并于2009年获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资助;参与建立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与团队成员成立联合研发中心(联合研究院)4个等。

三、共性关键技术的合作突破

通过合作,凝练和突破农副产品生物、化学制造共性关键技术与生化制造过程工程、生化制造安全评价与检测共性关键技术。团队研究农副产品生物、化学转化过程的共同规律与共性技术,对农林生物质资源,通过生物、化学反应与分离技术,实现生物、化学转化和综合利用,重点在酶工程、现代发酵工程、功能成分结构特性、分子水平提取、分子改性修饰与组装等领域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和研究开发。团队凝练和突破生物质高压催化氢化与氢解转化共性关键技术,浙江科技学院以5家成员单位为技术支撑团队建立了国内领先的生物质高压催化氢化与氢解转化实验室,并开发了农副产品催化加氢工艺共性关键技术。

四、技术成果的合作转化

团队注重技术支撑产品合作创新,在农副产品生化制造生物防腐剂、农副产品生化制造功能性天然色素、农副产品生化制造功能糖醇、农副产品生化制造天然等同香料等10个领域开发战略性新产品,成为成果转化共同体,科技成果转化数38项,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值9.16亿元。

团队通过农副产品生物转化制造生物防腐剂系列高科技产品,使我国成为第二个生产乳酸链球菌素国家,并成为全球最大制造商。团队通过过程工程技术,在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制造高附加值天然抗氧化剂竹叶黄酮,成为全球最大制造商。团队通过农副产品生物转化和化学转化制造功能糖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木糖醇制造商。团队通过农副产品化学转化制造上百种天然等同香料,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最大松木油、柏木油深加工香料制造商。

五、工程化人才的协作培养

无论是在产学研、平台资源的合作共享,共性关键技术的合作突破,还是技术成果的合作转化过程,团队都注重工程化人才的协作培养。团队成员在牵头单位设立专项奖学金1项;牵头单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0年获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1年,“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建设点通过中期验收;2011年,申报教育部“农副产品生化制造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2年获得首批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企业对牵头单位毕业生满意度不断提高,三年来热切要求招聘毕业生的量连年翻番。这标志着团队通过辐射带动相关学科和基地建设来协作培养工程化人才的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团队同时将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作为工程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2010年来,共承办各级各类会议6次,其中国际会议2次,如团队承办了科技部和省政府主办的2010中国·浙江国际农产品精深加工过程工程技术论坛暨第二届“农副产品生化制造”国际论坛。

2010年来,团队的专家型人才得到快速成长。新增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杭州市“钱江特聘专家岗位”1人、“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三层次2人等,浙江省卫生厅支撑学科带头人1人、“十二五”设施农业与农产品精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咨询专家1人、“十二五”先进化工、建材生产技术工程咨询专家1人、“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与安全技术成果转化工程咨询专家1人,团队为行业企业培养和培训研究开发的工程化技术人才70人,形成我省农副产品生化制造行业领域人才聚集高地。

创新“灯塔”是这样点亮的啊!那么这“灯塔”究竟有多明亮,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呢?

毛建卫教授告诉记者,目前科技创新团队包含了3个类型——以基础研究为主要方向的“顶天型”创新团队;既有基础研究又有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顶天立地型”创新团队;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主要方向的“立地型”创新团队。浙江省农副产品生化制造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是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主要方向兼有基础研究的“立地型”创新团队。

2010年来,团队支撑辐射农副产品生化制造产业发展,新增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1家、新增省创新型示范企业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复审通过4家。两年来团队实现总产值达30多亿元。

2010年来,团队共制订标准36项,其中国家标准7项(其中有1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中),行业标准3项,企业标准26项;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2011年产学合作成果申报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项。团队承担在研纵向项目8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项,省级项目71项,2010年以来获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38项;完成验收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星火计划等30项,45岁以下团队人员承担项目有95人次。2010年来,团队发表论文85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论文18篇;申请国家专利57项,授权27项。团队成员参与国内外学术组织,新增任中国能源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酵工程理事会理事、中国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酿造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本刊采访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