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透视地球
15357500000026

第26章 蓝色地球(4)

5.3.2相辅相成的洋盆、深海平原和平顶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著名的地质学家赫斯教授是当时美国海军一艘运输船的船长。他经常指挥他的船来往于太平洋中部和南太平洋之间。在战争快要结束的两年里,他从回声探测仪上发现,太平洋海底有许多海底山脉。于是,他利用回声探测仪连续记录下来各点的深度。同时他还发现,洋底的海山顶部是平坦的。这些海底平顶山是由玄武岩一类的岩石构成的。赫斯上校把这些海山一一标在海图上,并且称这些海山为海底平顶山。但他又在苦苦地思索,山顶为什么会那么平坦?经过科学家们潜心地研究,发现原来海底火山喷发之后形成的山体,山头当时的确是完整的,如果海山的山头高出海面很多,任凭海浪怎样拍打冲刷,都无法动摇它,因为海山站稳了脚跟,变成了真正的海岛。倘若海底火山一开始就比较小,处于海面以下很多,海浪的力量达不到,山头也安然无恙。只有那些不高不矮,山头略高于海面的,海浪乘它立足不稳,拼命地进行拍打冲刷,经历年深日久的功夫,就把山头削平了,成了略低于海面、顶部平坦的平顶山。

在海洋的底部有许多低平的地带,周围是相对高一些的海底山脉,这种类似陆地上盆地的构造叫作海盆或者洋盆。根据深海钻探显示,世界各大洋洋底的地壳都很年轻,一般不超过1.6亿年。实际上,海洋是在距今18亿年前形成的。世界上的大洋如此古老,为什么大洋洋盆的盆底却如此年轻呢?科学家在解释古老的大洋、年轻的洋盆时,告诉我们:大洋的盆底从中间裂开,在裂开处炙热的岩浆从地壳下涌出,遇到海水就立刻被降温形成岩石。裂口处不断涌出岩浆,新的地层把先前生成的岩石地层向周围挤压推移,经过上亿年的演变就形成了现在这种海底年龄周边岩石的年龄最大,而洋底岩石的年龄最小的情况。其实,这个地壳演变过程从地球诞生起就从未停息过。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那些塌陷的部分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海盆。

深海中也有如同陆地平原一样的地貌,这就是深海平原。实质上,在1947年以前人们对深海平原的认识还很肤浅,甚至没有深海平原的定义。直到1947年地质学家考察大西洋大洋中脊时,人们才发现了深海平原。1948年,瑞典深海平原考察队对印度洋中的深海平原做了较为详尽的调查,并且绘制了海图。从此,人们陆续考察了各大洋中的深海平原,有关深海平原的研究不断广泛而深入地展开。深海平原一般位于水深3000~6000m的海底,它的面积较大,一般可以延伸几千平方千米。深海平原的表面光滑而平整,有的深海平原向一定方向微微倾斜,有的则有低微的起伏。深海平原上有厚厚的沉积层,沉积层将原来复杂的原始地貌掩盖起来。制造深海平原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大陆架,并且被海流沿斜坡向下搬运到地势低洼的地方。大西洋是深海平原分布最多的海洋。因为大西洋的边缘没有海沟阻隔,所以为深海平原的形成,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相反地,太平洋因周围有许多海沟,所以太平洋的深海平原就十分少见。

5.3.3纷争不断的海沟与大陆架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大陆架和大洋洋底之间有一个陡倾斜面叫“大陆斜坡”,大陆斜坡的正前方是一条深邃的海沟或海槽。这条海沟或海槽是大陆与大洋的自然边界线。大陆架和大陆斜坡虽然分布在水深200~4000m的海底,但其物质组成与大陆地壳上层基本一致,通常归属于大陆型铝硅酸盐岩质(通常叫作花岗岩质)地壳。大陆斜坡的坡脚以外的深海地壳以硅镁质(通常叫玄武岩质)为主,是典型的大洋型地壳。因此,无论从地理学的海沟或海槽,地质学的大陆型地壳与大洋型地壳,大陆坡坡脚是真正分的洋陆界线。

大陆架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3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大陆斜坡由于隐藏在深水区,因此很少受到破坏,基本保持了古大陆破裂时的原始形态。1965年,英国地球物理学家用计算机绘制了一张大西洋水深1000m的等深线图。图形显示大西洋两岸的等深线十分吻合。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大陆漂移说的正确性。大陆坡的坡度很陡。太平洋大陆坡的平均坡度为5°20′,大西洋大陆坡的坡度为3°5′,印度洋的大陆坡深度为2°55′。坡度变化从几度到20多度。大陆坡的表面极不平整,而且分布着许多巨大、深邃的海底峡谷横切在斜坡上,还有的像树枝一样分岔将大陆坡切割得支离破碎。大陆坡的表面也有较平坦的地方,这些地带被称为深海平台。有时,在一条大陆坡上会形成多级深度不同的海底平台。

海沟是大洋底比相邻海底深2000m以上的狭长的凹陷陡峭两壁,它是海底的深渊。海沟多分布在大洋边缘,而且与大陆边缘相对平行。对于海沟,目前科学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水深超过6000m的长形洼地都可以叫作海沟。另一些人则认为真正的海沟应该与火山弧相伴而生。一般来说,海沟的形状多为弧形或者直线形,长150~4500km,宽40~120km,水深在6000~11000m。如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最深点11034m,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m的海拔高度。

海沟主要分布在活动的大陆边缘,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带,密度较大的海洋板块以30°上下的角度插到大陆板块的下面,两个板块相互摩擦形成长长的V字形凹陷地带。海沟的两面峭壁大多是不对称的V字形,沟坡上部较缓,而下部则较陡峭。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沟,几乎都聚集在太平洋。世界最深点所在地——马里亚纳海沟,就在太平洋西部。大西洋的波多黎各海沟和南桑威奇海沟所处位置都是在大洋边缘。在地质学上,海沟被认为是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另外,科学家还认识到所有的海沟都与地震有关。环太平洋的地震带都发生在海沟附近,这是因为海沟区的重力值比正常值要低,它意味着海沟下面的岩石圈被迫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向下沉降。

5.4征战海洋

2012年,正当美国高调宣称“重返亚洲”之际,菲律宾、越南、日本等国窥视我国领海的野心随之膨胀,相继引发黄岩岛、西沙、南沙群岛和******等一系列外交危机。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视察南千岛群岛的国后岛、韩国总统李明博登上独岛也引发了俄日、日韩之间的外交风波。岛屿之争为何大大升温?为什么一些国家为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弹丸之地拼命力争?这是因为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规定,“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岛屿可以同陆地领土一样拥有自己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经济生活的岩礁也能划出自己的领海和毗连区,但不能拥有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这项规定无疑提高了岛屿自身价值之外的价值,只要拥有岛屿(岩礁)就拥有了海域。并以12nmile领海距离计算,即使一个弹丸岛屿或岩礁都可以获得1500km2的领海区,还可再划出200nmile专属经济区,即43万km2的专属经济区。200nmile的专属经济区,虽然仅占海洋面积的36%,但拥有世界87%的原油储量、90%的商业捕鱼量、10%的多金属结核,它对沿海国的主权和经济发展极为重要。当今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和地理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赋予了岛屿非同以往的重要经济和军事战略价值,这正是诱发世界性疯抢岛礁的真实动因。专属经济区是各国海洋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海洋却不能像陆地那样树立国界标志,海上国界是“软”边界,远而开放,容易遭到侵犯。

5.4.1以礁拓疆,不遗余力

一个国家的民族心态、历史文化和国家政策都离不开国家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日本不遗余力地在太平洋上寻找可以控制和占有的岛屿,将扩大管辖海域列为“极其重要的国家项目”,专门成立了一个“推进大陆架调查议员联盟”,对周边海域进行开发。从日本单方面主张的海域可以看出,它把中国的******划归了日本,将中国不承认的所谓“中间线”当成了中日的东海分界线,还把冲鸟岛当作日本的主权岛屿来划界。冲鸟岛地处西太平洋诸航道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固冲鸟岛,要建成一个“战略岗哨”,变成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可以监控西太平洋的航线及整个海域,军事价值极高,有着深远的战略背景。日本通过对冲鸟岛进行“以礁造岛”,企图把广阔的太平洋海域连成一片,纳入日本的“如意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