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钓鱼高手
15362100000007

第7章 钓饵(1)

诱饵

一、诱饵的种类与配制

诱饵的种类很多,依形状可分为散饵、粘饵和团饵三种。按施放诱饵的形式可分为固定诱饵和可移动诱饵。按诱饵颗粒的大小可分为颗粒诱饵、粉末诱饵、混合诱饵、合成诱饵、干撒饵、湿撒饵、酿制诱饵、色味诱饵、腥撒饵、蘸饵、光诱饵等多种,但不论哪种诱饵,都是为了诱鱼前来摄食,以达到最好的诱鱼效果。

二、诱饵的使用原则

成功的诱饵,应当是把鱼“诱得来,留得住,钓得着。”诱不来不行,留不住不行,诱来了饱腹而去却不吃钩,更不行。

三、诱饵的施用方法

古今中外的钓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诱鱼方法,如光诱法、氧诱法、食诱法、仿生诱法、仿声诱法等,用得最多最普遍的,还是食诱法。食诱法的食饵容易购买,容易调配,使用方便,而且效果显著。所以人们研究诱鱼方法,一般都特别注重食诱法。

诱饵的施用技术要点,一个是饵料原材料的选择与调配;一个是临场施用方法。原材料选择的关键是要与所钓对象“对路”,调配的关键是比例适当。特别是添加剂(如酒、糖、香精以及药料等)与基础材料的配比要适当。添加剂太少了,不起作用;太多了,有害无益。较常用的施用诱饵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先诱后钓法。每次垂钓,钓点确定后,便将酒米、糟食之类的诱饵投水打窝,然后投钩钓鱼。在投诱饵后,待水面出现鱼星,窝“发了”才开始投钩垂钓,垂钓途中,补投几次诱饵。这是典型的传统诱鱼法,当前用此诱鱼法的很多。这种用饵法的技术要领是:投得准,无声音;先多投,后少投;诱饵落水底面积直径不超过50厘米;最好用投饵器投放;最忌讳大把大把地撒上一大片。当鱼已诱来频频上钩时,补诱饵要特别当心,宜少不宜多。投得不好会引跑鱼或惊跑鱼。

2.边钓边诱法。钓钩装上一小块钓饵后,再在钓饵外面包上一层糟食,入水后几分钟糟食散开铺于水底,钓饵仍在钩上,等鱼来吸糟食时,同时将钓饵吞下。此钓法被称之为“包食钓法”或“包饺子钓法”。每上一次钓饵就得包一次“饺子”。其技术要领是:诱饵应松软一点,钓饵应黏一点、香一些;每次投钩应尽量精确。此法钓鱼效果很好,钓大鱼最好。其缺点是上饵有点麻烦,最怕小鱼捣乱。

用蚯蚓或螺肉钓鱼,饵挂好后,在蚯蚓外面蘸香味粉末,入水后粉末很快散于水中起诱鱼作用,效果很好。此也是“边钓边诱法”。

3.钓诱合一法。这是台钓的诱鱼方法。其特点是钓饵即诱饵,诱饵即钓饵,二者合一。饵料质量高,对所钓对象的针对性很强。其味香,松黏适度,饵入水几秒钟后就开始散开逐渐呈云雾状,诱鱼力极强。鱼诱来后在吞吞吐吐中将钩咬住。无论有无鱼上钩,皆须几分钟内就抬竿,起到诱鱼逗鱼的作用。

诱钓合一钓法,上饵频繁,技术要熟练,比较辛苦,有一定的难度。

4.虚诱实钓法。把具有浓烈香味的糟食或拌有香料的大米小米装一纱布袋中投于钓点,使鱼嗅其味而不得其食。此时将钓饵投于袋旁,正好中鱼。此法省饵、省事、易行、效果好。

把一大块豆饼在香精液中浸泡后投入钓点,也属“虚诱实钓”法。

四、科学打窝

1.两种窝子的特点:窝子有固定窝和活动窝两种。

(1)固定窝:亦称死窝,即将诱饵投到一个选定的钓点形成的窝子。这种窝子适合于池塘、水库等静水水域,诱饵一次不要投撒过多,每隔1~2小时可补撒一次。也可在预选的几个钓点,分别撒几个窝子,轮番着垂钓。

(2)活动窝:亦称活窝,即可以随意移动的窝子。制作这种窝子,只要将诱饵装进有孔的窗纱或纱布做成的小口袋里,再系在用一块硬泡沫塑料做的浮子下面,然后将小口袋投放到钓点上就行了,在转移钓点或结束垂钓时,可将活窝收回。

2.打窝的地点选择。

(1)有水草的地方:一些底层鱼如鲫鱼等,一般都喜欢栖息在水底草棵里及周围活动。有垂钓谚语说:“钓鱼无草,等于白跑”。

(2)靠近塘边和水沟边:这些地方往往有码头,人们常在此淘米、洗菜,鱼儿常聚拢来觅食。有的沟、塘里放养有鹅、鸭,鹅、鸭常在水边休息,粪便多,鱼儿会寻味游来寻食。当然,这儿便成了打窝子的理想之地。

(3)水流入口处或出口处:鱼儿喜嬉水,又有逆水而游的习惯,在这些地方聚拢的鱼儿往往较多。

(4)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水温是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化的,打窝子也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来选择不同的位置。初春温度低时,窝子应打在朝阳的浅水处,夏天温度高时,窝子则应打在阴凉浑水处或水草密集的地方。

(5)根据风向和风力的大小选位置:风力在2~3级时,多在下风头打窝;风力在4~5级时,多在上风头或微波处打窝。

3.科学打各种窝子:在池塘、水库等静水处垂钓,打窝子是提高钓获量的一种重要手段。打窝子用的饵料有豆饼、菜籽饼、玉米面、大米、小米、麸皮、米糠、酒糟、豆腐渣、菜、草及树叶等。

(1)草窝:在没有水草的池溏,草、鲂鱼很多时,可以设置人工草窝钓取。也可在有挺水植物的池塘,人工用池塘里的水草另做一个草窝来钓草、鲂等鱼。具体做法是:先拔三四捆青草,用绳在中间捆扎,另找一块石头或砖块,用绳将其与草捆在一起,如果打水底窝子,可以把这种草捆沉入水底;如果打半浮草窝子,可将拴石块的绳子放长一些,例如50厘米左右,因为水草自身能向上漂浮,它就浮在距水底50厘米高的水中,成为一个半浮的草窝子;也可以打全浮窝子,就是将水草全部浮在水面。

(2)扒窝:在水草茂密的地方,可下水在预定的钓点上拔除一片水草,面积1米2即可,而后以这个窝子为中心,向四周踩出几条通道。如果附近有无草的亮水区,则应踩出通道与它沟通。在主窝内多投诱饵,也可在通道上少投一些诱饵,引导鱼儿进入主窝。这种窝子做好以后,可每日投放饵料,两三天后观察窝子内的情况,如发现鱼已进窝,可以下竿。

(3)活窝:选大块豆饼,用电钻打眼后,用绳子穿起来,抛投到预定的钓点上。大块豆饼在水中浸泡三四个小时,不会散开,鱼儿闻味后,会来啃食,这时下钩,必定大有收获。这种打窝法最适合钓手竿。这种豆饼块,用后还可以提上来,晾干以后再用。

(4)小窝:用特制的漏斗型打窝罐打窝,每罐装小米50克左右。这种打窝方法非常细致,要求钓饵必须送到窝子内。此法最适合长竿短线垂钓,因为长竿短线下钩准确。

(5)大窝:是采用大罐打窝子的方法,每罐可装250克左右的饵料。用分离式多节手竿垂钓时,可以换上专用于打窝的带大罐的硬竿尖,将饵料倒入预定的钓点,饵料撒在1平方米的范围内。垂钓时,再换上带钓线的竿尖。此法打窝子最大的特点是窝子大,鱼儿容易发现饵料,聚集的鱼儿多,上钩率高。另一个特点是窝子大,下钩时不必仔细瞄准,可以做到下竿快。

(6)特大窝:这一般都是在水库等较大水面垂钓时采用的一种打窝子的办法。其饵料是一些价格低廉、但效果不错的酒糟、豆腐渣等,有的每次带一大桶,或一大麻袋。投放的方式是一次或分两三次投完,因为一般大水面鱼儿薄,打特大的窝子,是为了使鱼儿更快地发现饵料,有更多的鱼聚集到这里来。

(7)素窝:主要使用粮食类,如糠饼、豆饼、麦麸、菜籽饼、大米、小米、面粉、玉米面、混合饲料等。对鲫、鲤、草、鳊等鱼均有很好的效果。

(8)荤窝:是用动物性饵料制作的窝子,如鸡血、鸡肠、猪肺、猪骨头、羊肝等。荤窝对鲶鱼、乌鳢、黄颡鱼等肉食性鱼类效果最好,对鲫、鲤鱼等杂食性鱼类效果也很好。

(9)臭窝:是用发臭的饵料,如动物粪便、腐烂的小猪、瘟鸡、臭肉、烂骨头等打窝子,最好用铁纱或破布包成小包,用绳子捆住,坠石投到钓点,对于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效果极佳。

(10)香窝:用香味浓烈的饵料,如酒米、酒糟、炒黄豆粉、炒芝麻粉、香油等撒于窝点,对鲫、鲤、鳊等鱼均有很好的效果。

(11)虚窝:用能散发浓烈气味的物质,如香精、曲酒、香油等拌和泥土,揉成团扔入钓点,也可用少量饵料拌上泥土来打窝。这种窝子只有味道却无饵料或极少饵料。

4.确定诱饵使用量。

(1)大水面的诱饵用量:大水域一般鱼比较分散、流动性大,为把分散的鱼诱集于窝点,宜采用大饵量、多布点的办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力求把分散的鱼诱集于窝点。大饵团扩散面大,目标显著,鱼来的多,停留的时间长,自然有利于垂钓。

(2)小水面的诱饵用量:小水面鱼的密度大,活动范围小,比较集中,易于聚集,诱饵用量宜少不宜多。在小水面钓鱼,采用小饵团、勤补窝办法,是提高钓效的重要手段。

(3)野生水域的诱饵用量:野生水域分两类情况:一类是大水域,如湖、库、江、河等;一类是小水域,如沟、溪、塘、堰等。在大水域中垂钓,仍应施以重饵,以扩大招鱼、聚鱼效果;小水面以鲫、黄颡、白鲦等小型鱼为主,故小水面宜采用小饵团、勤补窝办法比较奏效。当窝中出现无鱼星或鱼星渐少时,则应适时补窝。

(4)养鱼池中的诱饵用量:在鱼密度大的养鱼池中垂钓,一般鳊、鲫、鲤、草、鲢混养一体,鱼密度大,窝点不宜多,但饵量要重,采用小饵团、勤补窝,既不让鱼吃饱,又不让鱼离窝,是提高钓获率的好方法。在垂钓中随时注视上鱼率稀密程度,若上鱼明显减少,应适时补窝,以保持良好的上鱼势头。

(5)低温季节的诱饵用量:低温季节鱼的活动迟缓、食欲减退、主动摄食性较差,为增加诱惑力,应重施香甜粉状雾化饵,促鱼进窝。雾化饵在水中滞留时间长,扩散范围大,诱鱼效果强。

(6)高温季节诱饵用量:诱饵用量依据水域大小而变,即大水域大饵量,小水域小饵量。但是还应考虑水域性质,混养水域以鲤、草、青、鲢大型鱼居多,宜施重饵;自然水域偏重鳊、鲫、鲌、白鲦小型鱼,故饵料应减半。

(7)肥水与瘦水的诱饵用量:肥水多见于精养鱼池和死水坑塘,水体养料丰富,鱼的食欲不强,对饵料比较挑剔,因此,宜施香气浓烈、粗细混合的重饵,以激活其食欲。瘦水多见于野生水域。鱼的食欲强烈,不挑剔,见饵便食。以碎米、麸皮、玉米渣等谷类的混合饵为佳,诱饵轻施,勤补即可。

(8)静态与动态水域诱饵用量:静态水域是指坑、塘、沟、汊等非流动性水域;动态水域是指江、河、溪、渠等流动性水域,静态水域中的鱼群较集中,宜轻施诱饵;动态水域中的鱼比较分散,宜重施粒状粗饵,以延长其持续性。

5.及时补充诱饵:传统手竿钓中,一个诱窝无论用什么饵,下多少料,其持续时间都是有限的。而什么时候需要补撒,应根据鱼群摄食情况、饵料流失情况及留点多少来临场决定。补撒诱饵主要应注意轻、少、勤、精四个字。

所谓轻,是指整个补窝过程要轻,包括走路、讲话、饵料入水等,声音尽量要小。

所谓少,是指补撒的诱饵应相对比第一次下窝的数量少。

所谓勤,是指为了能使鱼儿留在窝区,并不断上钩,除了每次补饵不要太多外,还应注意勤补。

所谓精,是指用精饵细料。在同一窝点补撒的饵料应比初次下的诱饵质量更好,即少而精,以便在香味上更浓、料质上更细,使鱼儿吃到补撒的饵感到更可口、好吃,越吃越要吃,不愿离开窝点。

钓饵及使用

钓饵亦称鱼食,就是装在钓钩上让鱼儿吞食上钩的饵料。钓饵可以分为动物性钓饵、植物性钓饵、粮食性钓饵、模拟钓饵等几大类。

一、动物性钓饵及使用

动物饵又称之为荤饵,是用小动物的躯体或动物身体上的某一部位的肉制成的。更具体地说,动物性钓饵就是将某种小动物穿在钓钩上作诱鱼上钩的材料。

1.蚯蚓:蚯蚓又称地龙、曲鳝,多生长在比较潮湿、肥沃的疏松黑泥中,常见的有红色、青灰色、褐色、浅黄绿色、白色、浅酱色等,其个体大小也差别很大,有的只有3~5厘米长,有的可长达20~30厘米,但多数为10厘米左右的浅酱色蚯蚓。

蚯蚓是动物性钓饵中名列第一的钓饵,原因是大多数鱼类都喜欢吃它,被钓鱼界称为“万能”钓饵,不论是鲫鱼、鲶鱼、鲢鱼、鳜鱼、鳊鱼、鲤鱼,甚至甲鱼、黄鳝都爱吃蚯蚓,所以,一提到钓饵,钓鱼者首先想到的就是蚯蚓。在所有蚯蚓中,又以一种名叫“日本大平二号”的红色小蚯蚓最受鱼儿喜爱。这种小蚯蚓为红色,体长仅5~10厘米,其特点是肉质嫩、蛋白质含量高,体表充满富有强烈气味的黏液,在水中能不停蠕动,且颜色醒目,对多数鱼类有很强的诱惑力。

此外,有一种深绿色的蚯蚓,具有腥臭气味,对鳜鱼、鲶鱼、甲鱼等多种鱼类都有特殊的吸引力,也是作为钓饵的蚯蚓中的上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