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后晋枭雄录
1539000000041

第41章 刘知远称帝(2)

石重贵现在要和契丹开战,也是唯恐吐谷浑如果再受到契丹的利诱,反而在河东作起乱来,到时候内外都起了纷争,可就不太好办了。于是一道密旨给了刘知远,要他密切注意吐谷浑部的动向,必要时可以将他们再向南迁,这样即使他们作乱,周围都是后晋军队,也不至于有太大威胁。刘知远本来正想找借口返回河东,现在收到石重贵这样一道密旨,如何能不欣喜若狂,当即便给石重贵上了一封奏章,把白可久已经叛晋归辽的事情叙述了一遍,白可久已经在河东居住了很长时间,非常熟悉河东的兵力布置和地理形势,预计对方回到契丹后,必然要向耶律德光请命来河东,我心里也一直忧急此事。既然皇帝也担心契丹利诱吐谷浑,我这便领兵回河东去戍守,必然不让契丹兵的脚踏上河东的土地。石重贵接到奏章大喜,当即恩准。于是刘知远便名正言顺的将自己带来的士兵从前线撤回到了河东。他在前线的时候本来就没有打什么仗,所以在兵力上没有什么损失,反而是因为随驾亲征,石重贵给他们赏赐了不少东西,乐得全都搬回河东去。

刘知远这回奉旨出军,陈晖和张韬却没有一同前往,听说刘知远领兵归来,当即前来相见,询问刘知远何以从前线撤兵,刘知远便告诉他们自己乃是奉旨回来监视吐谷浑部的,张韬沉吟半晌说道:“现在天下大乱,吐谷浑部久居河东,其实是个心腹大患,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石重贵这次说的也不无道理。更何况白可久已经叛晋北归,万一他要是派人潜回晋阳,游说其他族人造反,倒也真是一件头疼的事情。”陈晖说道:“我和吐谷浑部一人比较熟,听他说白可久北归契丹之后,耶律德光授予他云州观察使一职。我想白承福听到这消息,必然心中钦羡万分,可能暗中会有所异图,哥哥也不得不防啊。”

“张韬,依你之见,我却该当如何行事?”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哥哥若是真的担心后院起火,不如干脆设计把白承福除掉,只要白承福一死,吐谷浑部自然就此衰亡,不必担心。而且白承福多年担任部落首领,积累了不少财富,就连他家饲养马的草料槽,都是镶金嵌银的,我们若是把他的家财,取来作为我们的军饷,就此雄踞河东,独霸一方。就算将来中原的形势有什么变化,我们也可以安稳的守住一片地方。天下的事情,安危瞬息万变,实在难以预料,哥哥还是要早作准备才好。”张韬的一番话更加坚定了刘知远的决心,他猛然站起身来,眼中流露出一道寒光:“张韬你说的不错,我们就这么办,先把白承福想办法除去。以免他日后生事。”

刘知远计议已定,过了几天,便派人去到吐谷浑部落,请白承福前来饮酒,白承福欣然前来,酒尚未喝完,刘知远突然变了脸色,痛责白承福忘恩负义,自己收留他在中原,不说安心辅佐后晋,反而暗中勾结契丹,想要谋反。白承福惊愕万分,完全不知道刘知远这是从何说起,还想争辩几句,刘知远安排的兵士早已经冲上前来,将他乱刀砍死。随从们也杀的一个不剩。随后派人到了吐谷浑的驻地,将白承福的家产查抄一空。随后给石重贵上了一道奏折,上面说白承福勾结契丹,想要谋逆,事情败露已经被我就地正法了。石重贵接到奏折,根本也不知道里面的内情,反而欣慰万分,下旨犒赏刘知远。吐谷浑部没有了酋长,好比一盘散沙,自此后就逐渐衰亡,而刘知远得到了吐谷浑部的财产,河东的实力从此更加雄厚。

刘知远虽说借故杀了白承福,但是却也并非一味狠毒,过了没有多久,白可久果然领着三万契丹兵来攻打河东。刘知远分析形势后,便让张韬带队前去迎敌,陈晖这一向呆在河东,早就闷的全身长毛,听说有仗可打,自然要求一同前往,刘知远便让陈晖也一同前去。张韬去兵营中点了两万兵马,出了晋阳城朝阳武谷方向而去。刘知远亲自前来相送,握着张韬的手说:“张韬兄弟,你谋略出众,此去必然能够凯旋而归。三万辽兵根本不是你的对手,你速去速回,我在这里为你备好庆功宴。”张韬点头称是,大军浩浩荡荡去迎战辽兵。

张韬领兵去后,刘知远在河东仍然每日不懈,练兵备武,一刻也没有停息。张韬自从到了阳武谷,便在谷口摆下阵势,和契丹兵开始对战,每日都有捷报传来,刘知远自然是高兴万分。就这么过了几日,这天张韬派人来送信,刘知远打开一看更是欢喜,原来张韬在谷口设下埋伏,假意退兵吸引敌人前来,就在谷口用火攻将契丹兵将打得溃不成军,辽兵三万余众,被斩首七千多人,其他的都退回北方去了。看样子契丹兵已经被打退,张韬过两天便会领军返回。刘知远连忙叫人安排庆功事宜,心中却暗自奇怪,心想以前的请功表上,陈晖都是排在头几位的,怎么最后的这次大胜,张韬递交的请功表中却没有陈晖的名字,难道他生病了,还是......?刘知远不敢再朝下想,他的心中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更加急切的盼着张韬领军归来。

张韬领着兵马回来了,刘知远在城头上凝神观望,他的心就是一沉,在队伍的前头,是形神憔悴的张韬,而在他的身边,众军士们竟然抬着一口棺材。刘知远连忙走下城楼,催马出城去迎接张韬。张韬一见到刘知远就跪倒在地,哭着说道:“哥哥,我对不起你,陈晖兄弟为了保护我,已经战死阵前了。”

那是在阳武谷的最后一战,张韬将河东的兵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精兵强将出去挑战契丹兵马,另外一部分兵丁,却深夜出发,埋伏在阳武谷两边的山梁上。陈晖率领着前一部分兵马和契丹的数万大军展开了厮杀。两军杀的难分难解之时,陈晖按照张韬的安排,假意抵挡不住契丹兵的攻势,率军顺着谷口就逃跑回去。契丹兵将见来厮杀的已经是河东的精兵,自然以为是自己把对方战败了,正好趁此机会将河东军全歼,当然不能放过如此良机。大队契丹兵紧追而来,随着前面溃逃的河东军士就杀进了阳武谷。

张韬早就已经在谷中率兵接应,看到陈晖率人如同约定的那样杀了回来,微笑着朝谷顶的伏兵下了命令。一时间滚木擂石纷纷落下,将谷口封了个严严实实。本来溃逃的河东军士也突然回头,重新振奋起精神,呐喊着将去路堵住。随后埋伏的河东军士将将沾满油脂的箭矢点燃,齐齐朝谷中的契丹兵士们射去,仿佛从山顶上飞来了万条火龙,瞬间就将契丹的阵形变成了一片火海。领头的白可久这才知道中计,但是后路已经被堵死,前面又围堵着如狼似虎的河东军,知道不能幸免,心中非常愤怒。他一边格挡着上方射来的火箭,一边透过眼前的浓烟向河东军阵中望去,刚好瞧到站在队伍最前面的张韬。他原来在河东期间,也曾经见过张韬几面,知道他是刘知远最亲近的下属。当时把满腔的怨恨都集中在张韬一人身上。从背后掣出弓箭,纫扣搭弦,瞄准张韬就是一箭射去。他身为北胡游牧民族,骑射之术本来就非比寻常,加上心怀激愤,箭上的力度就相当之大,再加上他身处浓烟之中,他能看清外面,而外面的张韬根本看不清他。所以这一箭射出,张韬根本没有在意。等到箭已经射到眼前时,已经完全无法躲闪。

眼看这一箭,就要将张韬的心口洞穿,一边的陈晖看到事情紧急,来不及考虑许多,一个鱼跃就拦在了张韬的面前,那箭噗的一声便从陈晖的前胸射入,后背露出了箭头。陈晖连一句话都没来得及说就命绝当场。张韬一看陈晖为了救自己而身亡,再也无法保持他一贯的冷静,将陈晖紧紧抱在怀里,怒喝着让军士们加紧进攻。他设计本来只不过想让契丹兵知难而退,但是陈晖的死也让他暂时失去了理智,命令军士们全部冲上前去,不要留一个活口。那边的契丹军士见河东军士如此拼命,个个胆寒,不敢交锋,纷纷向后退却,从谷口堆积的杂物上慌乱逃生而去。就是如此,也被河东军斩杀七千余众,只是白可久也趁乱逃去,留了一条性命。

张韬讲完这些,和刘知远两个人都是泪如雨下。过了许久,张韬方才说道:“哥哥,你胸有大志,我和陈晖本来想一直在你身边辅佐你,直到你达成目的,可是没有想到陈晖竟然因为我而死,我这心里实在不好受。你们一直以来都非常好奇我的身世,想知道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本来想等到合适的机会告诉你们,可是没想到我还没有来得及说,陈晖就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我只有把这个秘密告诉哥哥你一个人了。我本是李唐的后人。当年庄宗李存勖继位后,本来有五个儿子,但是除了魏王继岌外,其他的都不为人所知。我本名继潼,久居洛阳宫中,后来父皇死难,明宗继位,因为安重诲当政,怕他不利于我,母亲带我逃出宫中,隐姓埋名苟活于人世。母亲临死时,曾经万般叮嘱,帝王虽然逍遥,后人却要受苦,要我不得轻易向他人透露自己的身世,以免惹来杀身之祸。只是你我兄弟一场,现在我离开在即,若是对哥哥你还有所隐瞒,实在是过意不去,所以直言相告,还望哥哥你替我保密。”

刘知远一惊:“听兄弟你这意思,莫非也要离我而去?”

“哥哥说的没错,我本来久有此意,只等你能按照你的想法完成你的事业,我就离开你,仍旧四方飘摇。可是陈晖这一死,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世人都想要做皇帝,可是只有我这身在帝王之家的才知道,皇帝不是那么好作的。一将功成万骨枯,而且很多时候是万骨枯了,皇帝也做不成,反而白白牺牲了好多性命。现在时事维艰,民生调蔽,石重贵懦弱无能,确实当不得皇帝,无法让中原百姓过上好日子,哥哥你有心取而代之,而且为此准备了这么长时间,想必一定能成功。我只是要劝你一句,有朝一日你若荣登大宝,千万要以天下苍生为念,不然,这皇帝做的也无甚滋味。”

“张韬切莫如此说,你我兄弟情同手足,虽然陈晖不幸殒命,你我兄弟却仍然可以朝夕相处,何必在如此关键的时候弃我而去呢?”刘知远说道。

张韬微笑一下:“哥哥不必担心,我这次出兵,在军中发现一人,论武力可比陈晖,若轮到谋略,却也不输于我,此人名叫郭威,等我走后,哥哥你若有任何事情,可以找他商量。我看此人也是一代枭雄,哥哥若是能把他维住,称帝不在话下。”

刘知远苦劝半天,奈何张韬去意已决,将陈晖的遗体托付给刘知远后竟飘然而去,自此后不知所踪。这边刘知远料理完陈晖的丧事以后,便按照张韬所言,将郭威叫来问话,一交谈之下,果然文才武功均斐然出众,当即将他授为亲将,自此后倚为臂膀。

这天突然接到石重贵派人传来的救急文书,刘知远已经很久没有关心前方的战事,打开文书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赵延寿用计,假意说要投降,朝中一帮佞臣,竟然信以为真,居然派兵前去接洽。领兵的还是皇帝亲戚杜威,到了广晋,远远望着契丹兵的阵势,似乎不像是要投降的样子,这才着急起来,按兵不动,上书要石重贵发救兵。石重贵也被上次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一接到杜威的求救文书,便不管不顾的把京城的亲兵都组织起来,让他们赶赴广晋救急。那宿卫亲兵乃是护卫京城的唯一军队,现在被石重贵派往前线,朝中群臣都觉得不妥,纷纷劝说石重贵道,如果把亲兵都派到前线,契丹只要有千人到来,京城便无法守得住,到时候可如同探囊取物般容易。石重贵倒自有一番道理,反驳群臣说,如果前方战事失利,契丹兵马长驱直入,到时候凭这些亲兵,就能守得住京城不失么?大臣们自然没有什么话好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