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说益阳
15580800000078

第78章 益阳特产大晾晒

五大贡品

地处洞庭湖平原的益阳县,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在这里所产的土特名物中,饮誉全国的种类不少。《益阳县志〈物产·土贡〉》记载:“任土作贡,由来已久。大抵以各地特产之物,登之天府。”所以贡品的遴选是相当严苛的。在清代,据《益阳县志》介绍,著名的五大贡品是玉兰片、资江鱼、水竹簟、赭石和栀子。

玉兰片

玉兰片俗称竹笋,是一种美味山珍。它深掘于满山滴翠的寒冬雪地之下,采之不易,数量偏少,旧时规格较高的宴席是必不可少的菜品。《益阳县志》云:“为特种贡品,以冬笋用炭火烤之,岁出一千担。”其味脆嫩爽口,“入口逍遥”,乃下酒佳肴。传说唐朝大将郭子仪将它带入皇宫,皇上尝后夸奖有加,赐以“玉兰片”之名。从此,玉兰片便扬名天下。

资江鱼

资江鱼又名“贡鱼”,亦称“梅鱼”。此鱼形体细小,仅1.5厘米长,头大,身着黄色花纹,可鲜食,味极鲜美。晒成淡干鱼和蛋烹食,其味更佳。资江鱼喜成群浮游水面,多在黄梅季节出现,故称“梅鱼”。据说益阳资江段,只有碧津渡至龟台山一带有此鱼,不易捕,“唯泉交河,则每年可得数百斤,以至千余斤。”前清时以珍馐敬献给皇帝专作御膳之用,故称“贡鱼”。邑人徐洛珊有诗咏道:“生气随新涨,黄梅雨又晴。江鲈河鲤外,虽小亦知名。”

水竹簟

水竹簟始创于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了。其原料取自益阳独有的水竹。《益阳县志》称:“茅竹湖及志溪一带产之。以之制簟,柔软精致,全国珍用,较任何篾簟为佳。”清时,每年均由湖南布政使司发银400两,由长沙九芝堂派人“到邑采办送司,转解京师”。此旧例一直到民国建立才予以停止。

赭石

《益阳县志》称:“赭石,可借颜料……可以治病,磨之可书字,如朱。”这种中国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黄棕色或褐色矿物染料,产于益阳十五里(今赫山区谢林港镇),以赵家塘所产为最佳。此物清代中期始纳入贡品。

栀子

“栀子,可以充药”,春夏开白花,极香。中医以果实入药,性寒味苦,用于清热泻火,主治热病心烦、目赤、黄疸、吐血、衄血、热毒疮疡等症。前清时期,县境山乡均有所产,年产栀子近千石,主要销往西北各省。益阳浮云铺(今赫山区槐奇岭一带)所产栀子为八角,比他处一般为六角的栀子多两面,为贡品之上乘。

传统名优特产

湘中铁锅

湘省出产的铁锅,在国内素有“南锅”之称,其中以益阳铁锅为代表。

益阳铁锅制造业始于明代以前,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据考证,明末清初,安化宁子彬的曾祖父曾在安化、益阳各开设4家锅厂,炉48座,盛极一时。清乾隆年间,益阳三里桥立生锅厂有炉子8座,雇工140余名。清道光年间,益阳锅业生产日臻完善,品牌众多。除“南锅”外,还有“张锅”、“连锅”等销往鄂、赣、皖、苏、浙等地。新中国成立以后,益阳铁锅的年产量一度超过100万件,占整个湖南总量的六分之一强。

益阳铁锅以品质上乘著称,行销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其特点是锅壁薄、传热快、盛水不渗不漏,高温激冷不炸不裂,手感平滑,锅呈银灰,色泽一致。其中湘中铁锅在全国评比中多次夺魁,1985年获国家银牌奖。

水竹凉席

益阳凉席始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余年,饮誉海内外。

益阳是水乡,也是山乡,湖区产芦苇,山丘除产楠竹,更是特产一种叫水竹的微型竹材。其表皮密致平滑,纤维柔软坚韧,节稀且平,极适合于竹编,特别是凉席的编织。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水竹凉席不仅表现题材广泛,如花鸟虫鱼、人物山水、戏剧书画等均可编入,而且品类繁多,如卧席、枕席和各类椅垫等就达数十个品种。产品篾纹细腻、光亮平滑、图案美观、色泽淡雅、消汗散热、舒适凉爽、坚韧柔软、经久耐用,不仅是必需的日常生活用具,还是可供欣赏的精美艺术品。

相传元朝末年,一位来自湖北名叫沈知进的青年,逃难至益阳县的志溪河畔,受雇于当地的一户财主,以砍柴卖菜为生。渐渐地,沈知进与财主家的小姐情投意合,私定了终身。财主发现后,强行拆散两人,小姐病倒在床。时值夏天,小姐身上生出怪疮,无人能医。财主救女心切,贴榜求医,许诺谁能治好小姐的病,便将小姐许配于他。沈知进经人指点,花了三天三夜,编织成一铺水竹凉席送与小姐垫睡。不出数天,在沈知进的精心照料下,热疮很快痊愈,但财主违背诺言,嫌沈知进家贫势单,执意不允,狠心将已经相好的二人赶出家门。小姐苦苦哀求,未能如愿,于是毅然与沈知进结了婚,从此,夫妻以编织水竹席为生,过着勤劳致富的幸福生活。

益阳水竹凉席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历史。1955年,在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银奖;1979年,“益阳牌”水竹凉席被评为“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1981年,“熊猫牌”水竹凉席荣获全国工艺美术银杯奖。益阳水竹凉席不仅有口皆碑,而且行销欧美和东南亚等地。

松花皮蛋

松花皮蛋俗称味蛋,是益阳的传统特产之一,据传已有500余年历史了。明嘉靖《益阳县志》记载:“皮蛋业,此为邑人独擅长者,湖鸭所产之蛋既多,制成皮蛋销路甚广,东门外贺家桥以此为业者数十家。”

关于皮蛋的制作发明,益阳有两种民间传说。一说是有一户农家造屋,屋后有石灰池,晚间鸭子把蛋下进石灰池中,后来主人在石灰池中发现,剥开,蛋白蛋黄都已凝固,就此发现了皮蛋的制作奥秘;另一说是有一位开茶馆老翁,每日将喝剩茶叶倒在门口稻草灰堆上,他家喂养的鸭子喜欢晚间在此安卧产卵。老翁后来发现灰中有蛋,剥开一尝无盐味,就泡在盐水里。过几天有盐味,就成了皮蛋。

益阳松花皮蛋呈棕色或绿褐色,肉体柔软,晶莹透亮,指触不沾,富有弹性,在质如玳瑁的蛋皮上,内嵌乳白色的松枝图像,松花皮蛋由此得名。松花不仅为皮蛋蚀刻了美丽的外衣,而且蕴涵丰富的营养物质。相关资料显示,松花皮蛋每百克含水67%,脂肪12.4%,蛋白质13.6%,碳水化合物4%,热能182卡。它不仅味美醇香,且清凉爽口、食之不腻,易消化,有增加食欲、降血压、解热熄火之功效。冷盘上桌为常见的传统食法之一。

明油纸伞

常言道:“浏阳木屐益阳伞”,说明益阳伞业在湖南享有盛名。益阳纸伞伞型轻巧,色泽艳丽,透明结实,美观耐用,产品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地区,是益阳传统的名牌产品。

益阳纸伞历史悠久,规模巨大。1872年至1938年,益阳城内外有伞号30余家、伞工1500多人。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是益阳纸伞的兴盛时期。其时从业人员众多,最高年产量达120余万把。后尼龙布伞兴起,纸伞日渐萎缩,仅供出口外销。

益阳纸伞用本土楠竹做伞骨、人发作丝线,采用杭州皮纸、桂林伞杆和优质桐油,经60余道工序,用独到的生产工艺精制而成。其中,花伞还配以彩画、油画、双层花、全硼图案等技艺,各种题材的色彩和图案应有尽有,静物醒目,动物逼真,使一把把纸伞俨然成为一件件精湛绝伦的工艺品,一道道流动在人行道上的亮丽风景线。据说在印尼,益阳纸伞有“国友”之称,在其乡间,每隔数里,均建有亭阁,亭内多悬纸伞于内,不仅方便行人,还能装饰风景,形成一种独特的纸伞文化,令人称奇叫绝。

小郁竹器

相传,益阳的小郁竹器始于元朝。在长达数百年的演进历史中,益阳的小郁竹器造型美观,做工精细,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为湖南优良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

小郁竹器选用本地所产优质楠竹、麻竹、篙竹、水竹和黄杆竹为原料,运用郁制、拼、嵌、榫合四大传统技法和竹材着色、竹青贴面、竹头镶边和竹枝郁花等四项新工艺,创造出造型各一、品种繁多、物美质优的产品。品种有桌、椅、凳、架、柜、床、枕、灯具、屏风、鸟笼、装饰厅、小儿车等12类、200多个花色。

益阳小郁竹器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打开了国际市场,产品远销中国香港、澳门及东南亚,此后纷纷进入亚非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备受青睐。益阳小郁竹器多次获得各种奖励。1979年,翠鸟牌小郁竹器被评为部优产品;1980年和1983年两次获全优产品证书;1983年竹艺装饰厅获部办百花奖第一名;1984年,成套组合式竹艺家具获全国第四届工艺美术设计奖。

金花腐乳

金花腐乳产于益阳,为益阳传统名特产品,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

相传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会龙山麓的白鹿寺主持广慧和尚外出化缘,由于多日未归,寺中香积厨中吃剩的豆制素菜生长出一层霉毛。回到寺中,广慧准备扔掉,但又觉得可惜,无意间碰翻了酒盅,将半杯酒泼在霉毛上,菌毛很快就溶解了。出于好奇,广慧用筷子蘸了点,用舌头舔了一下,感觉很有滋味。他想,虽然发了霉,但有酒消毒,豆豉能吃,豆腐也应该不会伤身,就把消息告诉了寺中所有人。众僧品尝后,觉得味道奇好,于是按照僧人的习惯将之称为“佛乳”,(湘方言中“佛”与“腐”同音),也称“腐乳”。又因乳菌形似猫毛,益阳人又把它叫做“猫乳”。

金花牌腐乳,其主料是上等黄豆,辅以食盐、高纯粮酒、辣椒及八角、桂皮、甘松等中草药香料精心制作而成。具有香美味鲜、香而微辣、咸淡适中、细嫩可口、营养丰富等特点,食后不仅能健脾开胃、帮助消化、增进食欲,而且余香满桌、令人回味,是家庭佐餐之佳品。该产品多次获省优质产品、省食品“芙蓉奖”、部优和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奖等称号。产品有坛装和瓶装两种,包装精美,便于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