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改变命运的黄金法则
15697500000004

第4章 秀出自我(3)

一个人有了生活和奋斗的目标,也就产生了前进的动力。因而目标不仅是奋斗的方向,更是一种对自己的鞭策。有了目标,就有了热情,有了积极性,有了使命感和成就感。

有目标的人,会感到自己心里很踏实,生活得很充实,注意力也会神奇地集中起来,不再被许多繁杂的事所干扰,干什么事都显得成竹在胸。

相反,那些没有什么目标的人,总是感到心里空虚,思维乱成一团麻,分不清主次轻重,遇事犹豫不决,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凯恩斯说:“只有确立了前进的目标,一个人才会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只有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检验出自己的创造性,调动沉睡在心中的那些优异、独特的品质,才能锻炼自己。造就自己。”

2.构成目标的四大要素

剑桥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指出,目标必须具备下列4项要求,缺一不可;

(l)目标要有可信性:再重复一次,目标必须要有可信性。对谁有可信度?你。别人信不信、甚至是连你的另一半,也不知道目标可信与否都不重要——你自己不相信,就无法实现。

(2)清楚的界定目标:如果你的目标含混不清,等于没有目标,只是愿望而已。目标必须明确、愈清楚愈好。不要写“我要赚大钱”,而要明确的“我要赚XX(具体数额,如10万英镑)”。加上期限。比如“年底前”、“2003年”。这样才是明确的目标。至于如何赚?赚到要买什么……统统要写清楚。

(3)需要有强烈达成目标的欲望:不只是想要,而是“热切”的欲望。如何让自己热切的欲望呢?接着看下去。

(4)生动地想象目标达成后的情形:能生动地想象到,则目标已达成了一半,多次练习,它就成为你的掌中物了。

3.赢得更多的时间

光有目标远远不够,还需要你为目标努力去做。

英国剑桥大学细菌学家欧立然,在研制消灭人体内的锥虫、螺旋体病原虫的药物过程中,经常几个晚上彻夜不眠,实在困了,便用书本当枕头,和衣躺在实验室的长椅上稍睡片刻,然后又投入紧张的工作,最后,终于制出六0六药物。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各种电器设备的过程中,也是经常彻夜不眠,困了就伏在椅子的扶手上睡一下,醒了又继续进行研究。德国的细菌学家柯赫,在研究细菌的生命代替规律时,往往用劈柴做枕头,日夜不停地进行致密的科学观察。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多斯塔之窗”写作时,夜以继日,工作非常紧张。疲倦时,他常常用劈柴当枕头,使自己不至于睡得过久。正因为这样,他们赢得了比常人多得多的时间,做出了比常人大得多的贡献。

法制5调动你的每一个细胞

让全身心兴奋起来,融入你的事业

1.非凡的投入才会有非凡的成就,这是一条永恒的真理。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骄子大科学家牛顿有一次请人吃饭,客人已经到了,仆人把饭菜摆上桌,可迟迟不见主人的踪影:原来牛顿又躲进实验室做他的实验去了。一进入科学的天地,牛顿就忘记了外界的一切。客人只好自己吃完饭告辞走了。他直到得出了满意的实验结果之后才走出实验室,来到餐厅,当他看到客人吃剩的骨头,恍然大悟地说道:“我还以为该吃饭了呢,原来我早已吃过了!”正是这样一种“痴迷”的精神才使他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

如果你对一项工作用心到了“痴迷”的程度,那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什么事可以阻挡你的成功。

2.注重动手能力

牛顿的童年时代最好不过地展示了童年劳动对个人人生的影响。尽管对一个孩子来说比较沉闷,他仍然孜孜不倦地用锯子、锤子和斧子“在他的卧室里敲敲打打”,做出各种各样的风车、马车、机器模型。而长大成人后,他依旧乐此不疲,为朋友们造了许多小桌子和小柜子。斯密顿·瓦特和史蒂文森少年时都是工具不离手。要是没有这种自我修炼方式,他们成年后是否还能取得如此的累累硕果就要打个问号了。

3.仔细观察

1967年,为了利用行星际闪烁现象来研究宇宙中的射电源,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的天文学家们建造了一架射电望远镜。它从1967年7月开始工作,每天要给出七八米长的记录纸带,由一位名叫乔斯琳·贝尔的研究生进行人工分析。这位研究生是个细心的姑娘,对纸带上的每一点点变化都看得十分认真。几个星期过去了,仪器在正常地工作着。一天,乔斯琳在纸带上发现了一小段莫名其妙的记录。这记录一不像星际闪烁,二不像人为的干扰。虽然它十分短暂,在上百米的记录纸带上只有一两厘米,可是却没有逃过乔斯琳的眼睛。她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老师休伊什。休伊什对此非常重视,并决定对这个奇妙的信号作快速记录。几个月后,他们在记录纸带上看到了一连串的脉冲信号,每两个脉冲的间隔时间是5秒,而且这种信号每天总是提前4分钟出现。这说明,它是按照恒星所运动的。经过科学的观测和分析,休伊什和他的学生排除了其他各种可能性,证明了这种奇特的天体只能是在30多年以前,理论家们预言的中子星。到1978年,人们已经发现了300多个这样的脉冲射电源,中子星被找到了。40年前的不可思议的理论预言成为现实。

4.从闲谈中获取信息

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即使闲谈也不能放过。

英国服装设计师马莉是迷你裙的发明者。她听到几个女人在闲谈;“那样式的服装是有钱的肥胖老太婆穿的,年轻人穿不合适。我们的流行性服装都是缺少吸引力的。”

马莉的脑海里立刻呈现出显出女性的臀部和腿部线条美的裙子。她回到家里,就着魔似地拿出剪刀把裙子的下摆剪掉大约30厘米。

这样裙子的下摆就刚好在膝盖上面大约30厘米的大腿地方。然后便跟衣服店老板合作把它制成成衣推向市场。

一上市,因为这种裙子能使腿部和身材显得更美丽、更迷人,因此一下子就卖光了。马莉又不得不拼命地赶制应市。果然不多久,穿这种裙子的女孩子们越来越多。英国率先掀起热潮,而后遍及世界,这就是迷你裙的来历。

法制6主宰自己的信念,不断完善自我

哈佛大学最杰出的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曾写下这几句话:“几乎不论任何课程,只要你对它满怀热忱;就可确保无事。倘使你对某项结果足够关心,你自然会获得成功、如果你想做好,你就会做好。若是你想博学,你就会博学。”

信念不是自然生成的,乃是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累积而学会的,它是我们生活中行动的指针,指出我们人生的方向,决定我们人生的品质。

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嗜酒如命且毒瘾甚深,有好几次差点把命都给送了,就因为在酒吧里看不顺眼一位酒保而犯下杀人罪,目前被判终身监禁。他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才一岁,其中一个跟他老爸一样有很重的毒瘾,靠偷窃和勒索为生,目前也因犯了杀人罪而坐牢。另外一个儿子可不一样了,他担任一家大企业的分公司经理,有美满的婚姻,养了3个可爱的孩子,既不喝酒更未吸毒。为什么同出于一个父亲,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下长大,两个人却会有不同的命运!在一次个别的私下访问中,有人问起造成他们现状的原因,二人竟然是相同的答案:“有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我们经常以为一个人的成就深受环境所影响,有什么样的遭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这实在是再荒谬不过了,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绝不是机遇,而得看我们对这一切抱什么样的信念。

有两位年届70岁的老太太,对于未来也因为不同的信念而有了不同的人生。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然而,另一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是怎么个想法。于是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更高期望,在70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随后的25年里她一直冒险攀登高山,其中几座还是世界上有名的。就在最近,她还以95岁的高龄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龄最高的纪录。

由上述例子可见,不是环境也不是机遇能够决定个人的一生,而得看他们对于这一切赋予什么样的意义,也就是说他是用什么样的认知,这不仅会决定他的现在也决定他的未来。人生到底是喜剧收场还是悲剧落幕,是丰丰富富的还是无声无息的,就全在于这个人到底抱着什么样的信念。

信念何以对我们的人生有这么大的影响?事实上它可算是我们人生中追求快乐、避开痛苦的引导力量。当我们在人生中发生任何事情时,脑海里便自然会浮现两个问题:一是这件事对我是快乐还是痛苦(或者说是好还是坏)?二是此刻我得采取什么行动,才能避开痛苦或得到快乐(或趋吉避凶),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就全得看我们所持的是何种信念。信念不是自然生成的,乃是我们从过去经验中累积而学会的,它是我们生活中行动的指针,指出我们人生的方向、决定我们人生的品质。

不要小看经验,它可以让我们辨识出事物的共通性,使我们“有把握”敢去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若欠缺这种把握感,生活中就有很多事我们不敢去做了,可以说经验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简单,让我们敢于尝试。然而就因为经验给予我们的把握感,也常常使我们产生“自我设限”的信念,譬如说一个人因为在事业上失败过多次,很可能便会就此认为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一旦他深信这种想法,就真的会变成如他所想的那种人。

当有了消极的信念后,一个人对于未来就不敢有任何希望,一生也就只能平凡过了。信念乃是我们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痛苦和快乐所作的主观认知所致。我们很少会留意自己的信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也不知道那些信念是不是错误认知的结果,更未想想那些信念只不过是个认知而已,竟然把它当成真有那么回事,紧抱着如圣旨般奉行如仪。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几乎从未质疑过自己深信不移的信念,它到底是不是真有道理?一个人做任何事不是没有原因的,也就是说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根据自己的信念,有意或无意地导向快乐或避开痛苦。如果你希望能够彻底地改变自己旧的习惯,那么就得从掌握行为的信念着手才行。

信念可以是创造力,也可以是破坏力。就看你是从那种角度去认知。人类对于生活中的遭遇会很主观地赋予某种意义,有的积极、有的消极,前者可使人重拾破碎的心,继续往前迈进,而后者很可能就此便毁掉这个人的一生。人生事十之八九是不如意的,其中甚至于有极为痛苦的遭遇,要想活下去非有积极的信念不可,这是心理医生维克多·弗兰克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种族屠杀事件中发现的道理。他注意到凡是能从这场惨绝人寰的浩劫中活过来的少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不但能忍受百般的折磨,并且能以积极的信念去面对这些痛苦。他们相信有一天会成为活生生的见证,告诉世人不要再发生这样的惨剧。

信念不只适用于情绪及行为上,也可以用在身体上,使之能在短时间内有极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