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晋时归
1583700000320

第320章 王羲之 (2)

第170章 王羲之 (2)

那人呵呵笑了笑,说道:“先生,你在此稍等,我这就去将拜帖呈给右将军!”

小窗又给关上了,从大门里面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想来是那人跑去通报王羲之了。

金勇退了回来,站在唐一明的身边,说道:“先生,这里的规矩多,敲门要上拜帖,递银子,否则别人才懒得通报呢。”

“呵呵,我本以为王羲之是个清高之人,没有想到也会有这样的看门人。”唐一明不屑地说道。

金勇道:“那倒不是,王羲之是王羲之,看门人是看门人。整个乌衣巷的看门人都是这样,这些看门人都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送拜帖不给钱的,根本懒得理,就算接住了,也是随手一扔,根本不会通报。”

“污浊之气,古来有之,大贪贪大财,小贪贪小财,钱财能使鬼推磨,也一定能够使磨推鬼,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性!”唐一明摇了摇头,淡淡地说道。

他看到这一幕,就想到了现代的他,作为煤矿小老板,在工人们面前很风光,可是在那些当官的面前,整天低头哈腰的,就差去舔人家的屁股了,生怕得罪了某一方面,不把那些人伺候的好好的,煤矿就别想开,所以他最恨那些贪官,可是又不得不去违心的应付。

等了许久,右将军府的大门打开了,那个看门的人便屁颠屁颠地跑了出来,低头哈腰的,向着金勇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道:“先生,右将军在大厅等您,请先生进去吧!”

进了右将军府,在金勇的带领下,唐一明和孙虎熟悉地到了大厅。

大厅里站着一位年纪约在五十岁的老者,身体健硕,精神饱满,两髯垂肩,胡须过胸,面色和润,红光满面,穿着一袭蓝色长衫,双手背在后面,确实有着一种大家的儒者之风。

金勇踏进大厅之后,便拱手拜道:“金勇拜见右将军!”

这老者便是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但见他略微地点了点头,淡淡地说道:“师兄不必多礼,我们都是自家人,何须客套?”

唐一明和孙虎紧接着进了大厅,两个人看着王羲之都觉得他仪表不凡,有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王羲之目光转动,看见了金勇身后的唐一明和孙虎,嘴角上边扬起了一丝笑容,同时将背在背后的手挪到了前面,拱手说道:“原来有贵客到了,逸少未能远迎,还请贵客勿怪!”

孙虎礼貌地拱了拱手,却没有说话。

唐一明则打量着王羲之,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他知道金勇才三十三岁,而且还是王羲之的师兄,本以为王羲之应该会比金勇小上七八岁,哪知道王羲之竟然比金勇大出好多,已经是渐入老年的人了。他吃惊之处,就在于年轻的金勇,竟然是年老的王羲之的师兄,而据他所知,王羲之少年时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应该是在十三四岁就开始学了,可那时候金勇还没有出生,又何来的师兄之说。

但是,疑问归疑问,面对王羲之的客套,他还是有礼貌地回了一礼,毕恭毕敬地说道:“久闻将军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王羲之见唐一明很是客气,便问道:“金师兄,这位是?”

“哦,这位是唐……唐亮先生,是我的好友,因为慕名将军,特来一见。”金勇不敢直说唐一明的姓名,因为唐一明这三个字,在晋朝里,还颇有点名气,甚至能盖过一些士族子弟。

王羲之道:“原来是唐先生,失敬失敬!”

唐一明道:“将军在这里站着,倒是颇有一番仙风道骨的味道,只是唐某好奇,将军的年纪明明比金兄的年纪大,何以反称金兄为师兄?”

王羲之笑着捋了捋垂在胸前的胡子,缓缓地说道:“唐先生有所不知,逸少年轻时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可是却非是第一个弟子,因为卫夫人与金师兄的父亲是好友,并且扬言说,如同金世叔有了儿子,便做当她的第一个徒弟,虽然当时师兄还没有出生,却早已经成了卫夫人门中的大弟子,先入门者为大,而我也就自然而然地称呼一声师兄了。”

唐一明听完之后,呵呵笑道:“原来还有这样的一番奇闻逸事,真是有趣,有趣之极。”

王羲之目光炯炯有神,温和的眼神中透着一股犀利,观看唐一明的一言一行,以及刚才金勇介绍时说话时的表情,便大胆地猜测道:“唐先生仪表不凡,虽然穿着文人长袍,却掩盖不住身上的气息,使得你威武有威严,莫非唐先生就是鼎鼎大名的汉王唐一明吗?”

唐一明听后,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王羲之的眼神会如此的犀利,只见他一眼,便已经识破了他的身份。他面色淡定,呵呵笑道:“将军说笑了,在下唐亮,并非是汉王唐一明,也谈不上鼎鼎大名,只是个无名之辈罢了。”

王羲之摇了摇头,说道:“先生既然来到逸少的府中,就不必拘谨,更不用担心,逸少与金师兄同出一门,是绝对不会加害先生的。亮者,光明也,而先生姓唐,又只有一个单名,和在一起,便是唐一明三个字,倒是和鼎鼎大名的汉王同名同姓。”

唐一明听后,不得不佩服王羲之的才学,有如此眼力的人,也绝对不是泛泛之辈,不过,还好王羲之只钟情于书法,醉心于湖光山色,若是从政,也必然是一个如同谢安一样的人物。他爽朗地笑了起来,拱手说道:“右将军好眼力,既然右将军已经看出来了,那唐某也不再隐瞒什么了。唐某便是唐一明,也就是汉王。”

王羲之哈哈笑道:“果然不假。”

唐一明道:“只是,我很好奇,将军是如何得知的?”

王羲之道:“金师兄是我的师兄,去年曾经做为汉王的使者到此,可今年却独自来到建康,如今又带着一个相貌不凡而又极具威严的人来了,所以逸少就大胆的猜测了一下。”

唐一明对于王羲之的洞悉力实在佩服,应该说金勇的到来,王羲之早就知情,也早就知道金勇潜伏与此,可是王羲之却没有说明,更没有去举报,也足可见王羲之对金勇并无敌意,对汉国也没有敌意。不过,王羲之身为晋臣,如此做法,却让唐一明感到迷惑。

“将军既然知道了我是唐一明,而现在我汉国和晋朝还尚处在敌对状态,如果将军将我拿去问官,不仅能换来不少荣华富贵,还会换来将军的忠君为国,何乐而不为呢?”唐一明试探性地说道。

王羲之呵呵笑道:“汉王把我王羲之当成什么人了?汉王率领冉魏之民,在泰山一带抵抗胡人,此事早已经传开。虽然汉王之前接受了燕国的封赏,并且和燕国的郡主成婚,可是现在汉王不是又回头攻打了燕国的青州和徐州吗?这也就足以说明,汉王和我们晋朝是一样的。大凡有识之士,又有几个人不为汉王的举动所佩服呢?上到朝中大臣,下到黎明百姓,没有一个不在私下议论汉王的,都说汉王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唐一明听完,万万没有想到他在晋朝百姓和一些士族的心中会有如此高的地位,竟然连王羲之这样的人物,都对他佩服不已,不可不说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将军言重了,一明不过是尽力而为,英雄不敢当,因为没有我手下那些出生入死的兄弟,我也不会当上今天的汉王,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他们,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将军虽然这样想我们汉国,只怕当今的皇帝不这样想吧?我来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恢复晋朝和我们汉国的和睦,却恨没有门路而已。”唐一明道。

王羲之笑道:“汉王不必烦恼,一条门路而已,也无需费事。当今晋朝,天子形同虚设,真正的大权,却在朝臣手中握着,如果汉王真的想和晋朝和睦相处,不妨去找找桓大司马。我想,桓大司马也会很乐意见一见传说中的汉王的。”

“桓大司马?是桓温吗?”唐一明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