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晋时归
1583700000397

第397章 寿春之变 (2)

第210章 寿春之变 (2)

“唔……既然来了,不能白来!这边荒之地,广袤数百里,之前因为战事紧张,没有时间占领,不如我们就此占领此地,与晋军隔河相望,以后两家要是真的打起来了,我们直接就可以向晋军进攻,也不必费那么多事情了。”

“这……大王的命令上没有说这一点啊?”

“大王没有说,大王的心里却早惦记着呢,要不然,又怎么会动用水陆四万大军,还带着大批粮草辎重呢?估计大王也能猜测到计策被识破,只是想趁着这个机会,占领边荒罢了。如果诸葛攸侥幸成功,就可以进占淮南,如果失败,也是晋朝内部****,想吸引谢安的视线罢了。”

“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是真的感觉到了有那么点意思。那好吧,我这就去通知赵六的海军,让他将军队摆在淮河之中。只是,这边荒一带荒芜多年,没有城池,你们又如何屯驻?”

“哈哈哈,没有城池我们可以建造城池吗,只要在这里建造一座重镇,与晋朝的淮南遥相呼应,形成对峙,那我们又何必守徐州、下邳两地?只需守着这一处要地,便可以阻挡晋朝大军。”

“怪不得大王会那么放心留下你一个人镇守徐州和下邳,真是让我佩服了。李军长,那我就告辞了,去告诉赵六去了。”

李国柱带着大军一路南奔,到了淮河北岸,并且将在此集结,立下营寨,与南岸的谢尚对峙。半日后,赵六的海军也开进了淮河,停靠在北岸,和李国柱一同固守淮河北岸,并且开始构筑防地。

半个月后,消息传到了洛阳,唐一明听后,觉得李国柱做的很对,便赐予中将军衔,统领淮北周围的四万水陆大军。

建康城里,丞相府中,谢安收到汉军在边荒淮北构筑防线的消息,才觉得自己上了唐一明的大当。不过,好在他也成功的击杀了诸葛攸,平灭了最后一个给汉国通风报信的奸细。这两年来,谢安一直致力于搜查晋朝内部的奸细,铁腕当权,不畏权贵,并且做到张弛有度,有权而不滥用,每每都能秉公处理,所以深得各级官员和百姓的民心。晋朝司马氏,也对谢安格外厚宠,军国大事一律咸决于他的手中。

“启禀丞相,益州刺史桓冲求见!”

正在丞相府中批阅公文的谢安,听到下人禀报,便急忙停下了手中的毛笔,抬起脸,喜悦地说道:“快让他进来!”

“诺!”

不多时,只见一个二十七八岁的汉子走了进来,那汉子着一身劲装,只是没有披甲戴盔。他一踏入谢安所在的房间,便急忙拜道:“下官桓冲,拜见丞相大人!”

谢安此时已经站了起来,踱着步子走到了桓冲的身边,一把抓住了桓冲的手,呵呵笑道:“买德郎亲自到访,倒让寒舍蓬荜生辉了,快请坐,请坐!”

桓冲字幼子,小名叫买德郎,谢安如此喊他,是谢安以兄长自居,对他的一种亲切叫法,并非对其不敬。桓冲方面大耳,轮廓粗犷,颇有强悍的男儿气概。他是前大司马桓温之弟,也是桓家少有的出色人物,以武勇著称,堪称晋朝当世一流。最可贵的,是他不勾心斗角,不争权夺利,对待下属也十分的体恤,也为谢安所器重。所以,桓温倒台之后,桓冲依然领着益州刺史,镇西将军,手下握着六万精兵,镇守巴蜀。

两人相互坐下,桓冲便问道:“丞相大人,下官刚刚回京,丞相大人便立即召见,不知道所谓何事?”

谢安对待桓家人十分的妥善,桓温倒台,其罪只在他一人,除了桓温因罪被赐死之外,他的家人也被贬为庶民,但是,桓温的其余兄弟族人一应没有变动。桓家人经过建康****,桓氏家族内,只有桓冲一人没有祸及,其余桓温兄弟,或死于战乱之中,或者被贬为庶民,远远地流放到了交州。谢安又竭力收降了桓温旧部,请出了会稽王司马昱,这才稳住了晋朝局势。

“汉军攻占关中、凉州、西域的事情,贤弟已经知道了吧?”谢安问道。

“嗯,下官在巴蜀的时候,已经听闻了,汉军在短短的两个月内灭秦、平凉,又用了半年时间收拾了西域诸国,灭了乌孙,北击匈奴、东讨鲜卑拓跋部,势力正盛,所向披靡,实在是有史以来,最强悍的军队。”

“贤弟,如此一来,只怕天下就会形成了南北对峙。汉王野心勃勃,雄才大略,其心,其智,其胸怀,都非一般人能比。他现在拥有了广大的土地,三面包围慕容燕国,不出三年,汉军必然灭燕,一统北方。到时候,我们就会成为汉军最大的敌人了。如今晋朝内部经过大司马的****,人才凋零,会稽王虽然担任大将军,却有名无实,而我大晋真正有能力的领兵大将,也只有贤弟一人了。贤弟,愚兄想……”

“镇东将军谢尚,丞相之兄长也,镇守京口多年,智勇双全,丞相何不拜谢将军为大将军?”桓冲听出了谢安的意思,便急忙拱手说道。

“家兄虽然领兵多年,但是诸葛攸一事,便不难看出,家兄还是逊色许多,不足以出任大将军。贤弟……”

“丞相之弟谢万、谢石,都是军旅之大将,镇守荆襄重地,百姓安居乐业,都是堪称当世之名将。丞相之兄谢奕,才情过人,虽然是个文士,如果委任于将军,又怎知不会成为一军之雄?丞相之侄谢玄,年少聪慧,有过人之禀,稍长两岁,也可委以重任,丞相只需稍加历练,便可使其成为一代名将。丞相放着自家人才不举荐,为何要偏偏将下官推向风口浪尖?”

谢安见桓冲两次打断了他的话,所举荐之人都是谢氏一族领袖群伦的杰出人物。他心里清楚,大将军这个职务,是所有当将军的所奢望的职位,统帅全国兵马,指挥千军万马,决战于临机之间。

他更清楚的是,不是桓冲不愿意做这个大将军,而是他不想做。桓温倒台之后,桓氏兄弟接连失势,桓家在荆襄的军队,也尽数被谢安收服,除了镇守益州的桓冲手中的六万家底外,桓家人已经无所依靠了。桓冲是个聪明人,从不参与党争,也不结党营私,手下六万将士,都是对他忠心耿耿,出生入死的真正精锐。

谢安微微地笑了笑,说道:“贤弟这是在逃避吗?”

“下官不敢!只是大将军一职,下官无论如何都不能做。”

“贤弟是害怕吗?害怕我谢家人会对你有所怨言,害怕满朝文武会抨击贤弟是桓家人吗?”

桓冲面无表情,坐在那里,也不答话。

谢安清楚桓冲的担心,便进一步说道:“桓将军,你是我大晋唯一一位能领得起这个职务的人。大司马密谋废帝,是愚兄在暗中策划,使得大司马功败垂成。只是,错只在大司马一人,与桓氏无干,之后桓氏兄弟权利熏心,开始蛊惑大司马叛乱,愚兄眼见大晋将陷入危难之中,怎么能不伸出手去解救?”

“贤弟与其他桓氏不同,是真真正正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愚兄才会敬重贤弟。贤弟年纪轻轻便担任益州刺史,在巴蜀镇守多年,平灭成汉之功,众人皆归功于大司马,可是愚兄知道,若非贤弟带兵奋力拼杀,成汉又怎么能被灭掉?”

他说到这里,顿了顿,看了看桓冲脸上有了一丝反应,便继续说道:“贤弟,唐一明从一个小小的泰山汉国发展成为中原的霸主,只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眼看着汉军日益强盛,愚兄的心里也犹如刀绞。”

“大将军一职,乃是我大晋之根本,统帅全国兵马,如果没有一个真正的将才担当此任,我大晋数年之后,便将面临灭亡的危险。愚兄请贤弟伸一下援手,帮助愚兄一把,齐心协力,共同抵御汉军的威胁,或许数年之后,我们还能和汉军决一死战!”

“丞相……汉军强大,在于他们拥有先进武器,就算我军再发展个十年、二十年,也绝对不是他们的对手。这场仗,从一开始就已经是输的。下官在汉中之时,曾经派人进关中打探过汉国对待百姓的消息,汉王确实是一个为百姓着想的人,羌、氐、鲜卑以及西域各族,尽皆臣服,不能不说汉王是光靠军队。”

“丞相,恕下官说一句犯死罪的话。司马氏虽然为天子,可是天子当中,又有几个人能如同汉王一般?晋朝之前是汉人,汉国之前是晋人,汉、晋之间,是骨肉相连、血脉一体的。如果我军真的打不过汉军,为什么又要打?打了之后又能带来什么?还不是无休止的战乱,还不如趁着汉王统一北方,向南开进的同时,献土归降!”

“混账东西!你身为晋臣,居然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你该当何罪?”谢安忍着怒意听完了桓冲的话,等到桓冲说完之后,便大叫道。

“丞相,此次丞相将下官从益州召过来,下官便没有想再回益州了,这是下官的肺腑之言,无论丞相如何处置下官,下官都毫无怨言。”桓冲站了起来,向着谢安拜了一拜,大声地说道。

谢安渐渐地平息了心中的怒气,然后恢复了平静,淡淡地说道:“桓将军,益州刺史你是做不成了,本府会派谢石接替你的刺史之位,你镇西将军的名位还予以保留,暂时留在京城听用吧。只是,本府郑重地告诉你,你是大晋的将军,汉军现在虽然是我们的盟友,以后却不是。对于敌人,你这个做将军的,不能有半点心慈手软。你跟我来,我带你去看一样东西!”

桓冲跟随着谢安出了房间,在简陋的丞相府中走了一会儿,来到了府中后院的一间密室内。一推开密室的大门,桓冲便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了,他支支吾吾地道:“丞相……这……这些……这些都是……”

谢安点了点头,解释道:“不错,这些都是汉军所谓的大炮!”

“大炮……丞相,汉军怎么会将这些大炮卖给我们呢?”桓冲问道。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是我晋国的细作在汉国内冒着生命危险从兵工厂里购进的,只可惜啊,这代价太大了,三百五十二人被杀啊。不过,有了这四门大炮,我晋军就能仿制出更多的大炮来。我已经让抱朴子化名天机道长,潜入了燕国,帮助燕国人制造炸药,如果汉军向燕国开战,也必定会受到阻碍,也可以起到削弱汉军的作用,给我们晋朝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备战。”

“抱朴子?”

“就是葛洪,他自号抱朴子,隐居于罗浮山,外人很少知道。是本府亲自三次前去,才请下来的。他一下山,便窥探了汉军炸药的制作方法,帮助我军秘密制作了不少炸药。现在我军又有了大炮,等抱朴子回到晋朝后,就开始由他主持打造,也要像汉军一样,装备全军!”

“这些……汉军知道吗?”

“兵工厂无故丢失了四门大炮,你认为身为兵工厂厂长的周双会告诉给唐一明吗?”

“丞相,你带我看这些东西,是为了……”

“不错,我希望你再好好的考虑考虑,汉军虽然强大,我军也不弱。本府一直在积极备战,期待与汉军一战。如果几年后,大战之后,我军仍然不敌,本府会亲自献土归降!如果胜了,我大晋便可以乘胜追击,光复旧都!”

桓冲听后,心中热血燃起,急忙说道:“为将者,当驰骋疆场,杀敌立功,建立盖世功勋。当年赤壁大战,孙刘联军一战而天下三分,从而使得美周郎扬名天下。丞相说的不错,我是晋人,不该有那种思想。桓冲不才,愿意带领晋军与汉军决一死战,如若胜了,就会留下千古英名,为后世敬仰。如不胜,也能在青史中彪炳留名。”

谢安听了也是慷慨激扬,紧紧地抓住了桓冲的手,缓缓地说道:“桓将军,真英雄也!”

“丞相运筹帷幄,桓冲不及丞相的深谋远虑,刚才还……”

“事情都已经过去了,何况出你口,入我耳,外人又不得而知,桓将军又何必挂在心上。桓将军,谢某还有一事相求,希望桓将军能够应允!”

“丞相尽管吩咐便是!”

“谢某子侄中,只有谢玄一人堪当大任,谢某想请贤弟代为教导!”

“丞相,这有何难,此等小事,下官必定会竭尽全力!”

“贤弟现在已经是大将军了,与愚兄平起平坐,又何来高下之分呢?只要我们将相和,就一定能力挽狂澜,保住这大晋江山。再好好的对天子循循善诱,加以敦促,陛下一定能够成为一代明君!”

“哈哈哈!”谈话间,桓冲和谢安之间的感情便更深了一步。

晋穆帝永和十二年腊月末,年仅十四岁的晋穆帝司马聃,开始临朝亲政,晋朝大将军司马昱转为大司空。大将军一职,由桓冲担任,与丞相谢安和睦相处,治理晋朝。并且,晋穆帝司马聃将自己亲政的这一年,改为升平元年,时年公元3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