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风萧雨瑟醉云烟
1584000000163

第163章 迫在眉睫(下)

待众臣退下,宇文端便背着手独自站在屋内。

“陛下,取来了。”不一会儿,门外传来了葛雷的声音。

“嗯,进来吧。”宇文端吩咐一声。

门开,只见葛雷捧着一身盔甲走了进来,在他的身后还跟着两名禁军士兵,扛着一杆银白色的长枪。

看到长枪的那一刻,宇文端的睫毛瞬间微微颤动。

“启禀陛下,王爷的枪和甲取来了。”葛雷在屋内站定。

枪自然是宇文轩的龙凤和鸣枪,至于那盔甲,实则是上回东征宇文端为宇文轩准备的礼物,只可惜,他没有看到他穿上的那一天。

“盔甲放这边,和朕的挂在一处。”宇文端抬手指了两个方向,指挥着葛雷和两名禁军士兵,“枪就立在那边吧。”

“是。”葛雷等三人一齐依照着宇文端的吩咐将手中物品摆放好。

“葛雷。”宇文端叫了一声。

“臣在。”葛雷吩咐属下先行退下。

“你说……”宇文端看了眼盔甲,又看了眼长枪,“羲王已故,朕却还带着他的东西来这战场上,这么做会不会有不妥?”

“臣斗胆猜测,陛下御驾亲征,其实很大一部分的缘由都是为了王爷,今日此举想来更是希望王爷能看见渤海小国倒在我大周铁蹄之下。陛下亲至东疆为王爷报仇,如此厚爱,王爷他若泉下有知,一定会感念陛下所做的一切。”葛雷拱手称道。

“你倒是猜得准。”宇文端不禁笑出一声,轻叹口气道,“朕御驾亲征的目的,想必众卿都猜到八九了吧?”

葛雷笑了笑,没吭声。

宇文端遂即严肃说道,“明日就传旨下去,命大军在蓟州休整几日,然后前压边境,此战,必要灭了渤海!”

宇文端的眼中升腾起一丝杀气,就连身为禁军大统领的葛雷看了都忍不住要打个冷颤。

接下来的几日,渤海军和黑翎军双方大大小小交战数次,各有胜负。

张绍华也因此和石光童没少交手,但实力到了他们二人这个层次,百十回合内不分上下,百回合之外,只要不轻易露出破绽,想要破敌制胜依然很难。

而由于黑翎军的步步紧逼,石牧迫不得已下,便下令抽调出两万兵将绕道北上,企图攻打檀州,以分散黑翎军兵力,得以为己方争取喘息之机。

奈何檀州作为大周边陲重镇,固有守军精兵一万,正是这一万将士固守城池,挡住了渤海军的进攻。石牧见此计不通,便只好作罢。

“父亲,大周咄咄逼人,看样子不像是只挡住我军进犯那么简单。”一日战后,石光童来到中军大帐找到石牧。

“那你怎么看?”石牧目光平静。

“首先,那宇文端亲自督战,大周上下自然齐心协力、奋勇当先。黑翎军本就强大,如此一来,便更难对付了。而宇文端的出现,我也想过,除了给宇文轩报仇以外,恐怕还有另外一层含义。”石光童想了想,整理语言后说道。

“哦?什么含义?”石牧问。

“大周总是自称中原大国,是喜好和平的礼仪之邦,所以一般不会挑起战争,然而这次他们的皇帝御驾亲征,所以我猜测,宇文端是极有可能想要带着黑翎军一路打到我们渤海城去。”石光童嘴角微扬,冷笑一声。

“我儿可有良计?”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石牧对石光童的了解最为深刻,刚才石光童的那一笑,石牧便得知他是心有计策。

石光童与石牧对视一眼,缓缓说出四个字,“请君入瓮!”

却说石光童将自己的计策和盘托出,取得了渤海军诸将的一致认同。众人再加商议后,便开始着手为黑翎军布置圈套。

果然,依石光童之计,渤海军为了引黑翎军进入渤海国境,在接下来的几次战役中且战且退,孱弱不堪。

由于石光童每每都会被张绍华牵制住,军中其余诸将也难是卫川、林羽等人之对手,故而黑翎军一路高歌,乘胜追击。

面对渤海军的表现,田少徒不禁心中生疑。要知道两年前的渤海军是敢于与黑翎军在正面战场上对阵的,而此时却一退再退,怎能不令人警惕?

因此田少徒三番五次上表劝阻,奈何黑翎军气势正盛,宇文端和诸将也都求胜心切,遂决计一鼓作气攻入渤海,届时再作休整也不迟。

田少徒无奈之下,只能随军前行。随后,为了鼓舞士气,宇文端披挂整齐,亲自压阵,着张绍华、王仕隆、卫川领三路共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直逼渤海西境建平郡、凌源郡和建昌郡。

可就在宇文端张绍华亲自率领的中路军攻入凌源郡的次日凌晨,渤海军便趁着夜色,在黑翎军人困马乏之际,悄然而至,将凌源郡四周包围了个水泄不通。

反观左右两路,也纷纷受到渤海军的牵制,难以驰援。

凌源郡中粮草也早在渤海军谋划之初就被搬空,五万大军仅凭随军携带的粮食已然坚持不了多久。

在被围困半个多月后,君臣众人孤注一掷,多次突围,也正是在黑翎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下,总算保护着宇文端从凌源郡逃了出来。

然而渤海军穷追不舍,伤亡惨重的中路军被迫驻扎在儒水河畔。

得知消息后,边境各州驻军纷纷上奏请求太子准许,出兵救驾,但此时渤海不知又从何处调来十万大军,驻扎在了边境沿线上,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局面,使得大周守军无一处敢轻举妄动。

消息传回长安,震惊朝野。渤海国主亲笔一书,声称要大周割让燕云十六州之领土以换回隆康帝。

而就在这时,东疆危机,北疆匈奴国也欲伺机而动。

危难时刻,太子宇文旼一面派使团与渤海国周旋,一面令北境军严密监视匈奴动向,同时调集起三十万大军奔赴东疆。

眼下黑翎军三路被困,连隆康帝本人更是身陷囹圄,祸福难料。当真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一时间,大周朝陷入僵局,百年基业岌岌可危。

……

“悦儿你看,那个山丘就是我跟你讲过的沽丘,当初绍华他们就是被困在了那个地方。”宇文轩指着一处山坡对悦儿道。

离开中光寺的这半年多来,燕云之地好看的好玩的地方已被宇文轩和悦儿游览了不少,按理说此时东疆正在打仗,乃是非凶险之地,他们应当远离才是,但不知怎得,二人却一直停留在顺州。

不过好在宇文轩恢复了武功,就算外出的路途上再遇到什么,倒也不会担忧。

“果真是易守难攻之地啊,难怪绍华他们能在那里坚持到你来。”悦儿不自觉地点了点头,下意识地点评道。

“可以呀,我们家悦儿都能根据地势来分析战局了,不错不错。”宇文轩哈哈大笑,打趣道。

“没有啦。”悦儿被宇文轩逗得有些羞窘,“我只不过是看那里背靠山崖,想要上山只有一条路可走,就随便说的。”

秋高气爽,三两片带着点点墨绿的橘黄色叶子随着风翩然卷动。宇文轩看着悦儿可爱的模样,笑意更浓。

“走吧,我们再去前面看看。”宇文轩说着便拉起了悦儿的手。

北方气候干燥,此时的二人走在铺满落叶的路上,稍一落脚,便是咔嚓咔嚓的清脆。

隔得老远,迎面跑来几个农夫,大包小包的背着行李,神色凝重。

“这位大哥。”好奇心使然,宇文轩拦住其中一人,问道,“你们如此慌张,可是遇到了什么难事?这是要去哪?”

“小兄弟,你们怎么……”那人看着宇文轩和悦儿,两人虽穿着布衣,但看上去却是气质雍容,不像平常人家,“还不知道呢?”

“知道什么?”悦儿问道。

“唉,还不是与渤海国打仗的事。”那人深深地叹了口气。

“打仗?”宇文轩颇为不解,“有黑翎军在,能出什么事啊?我前两天还听说,此番皇上不是还御驾亲征了?”

“正是此事!”另一位农夫走上前来,“本来大军已经攻到渤海境内去了,可谁能想到,那群渤海狗居然使出诡计,设下圈套,黑翎军兵败,连皇上都被他们给困住了。”

“什么?”宇文轩大声叫道,“那现在情况如何了?”

宇文轩的双手顷刻间变得冰凉,即使是在暖阳下,即使是被悦儿牵着,也依旧冰凉。

“这我们哪知道啊?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那人回答。

“这事在附近都传来了,你们还不知道?”第一位农夫悄声问道,好像是生怕别人听了去。

“这……”宇文轩痴痴的咽了口口水,“还真不知道。”

“行了啊小兄弟,要我说,你们俩呀也赶紧跑吧,别回头渤海军打来了,想跑都跑不了。”那农夫好心提醒道。“我们走了,快走快走……”

农夫们跑的很快,转眼已不见了踪影。

“悦儿。”宇文轩眉头微蹙,心中的不安尽数写在了脸上,“我该怎么办?”宇文轩的额头上冒出几滴冷汗,这短短的几个字,仿佛用尽了他一身的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