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十讲
1632600000001

第1章 导言

错位与重构:三国与“三国”

在大众文化的讨论范围里面,“三国”不过是一群杰出人才汇集的场所,没有那些人才,他们眼中就没有三国,甚至连大学者胡适都曾经说过,如果空城计里没有诸葛亮,长坂坡上没有赵子龙,那将是一种十分令人扫兴的场面。

三国的维度

真正的历史上存在过的三国,其实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而是有几个维度上的特征。

首先,是时间维度上,如果按照中国历代的正统观念,改朝换代才能标志一个历史的断代,则三国时代从曹丕建立曹魏政权之时,才真正开始,此前的几十年时间,属于东汉末年的混乱状态;而三国时代的结束,则是以西晋攻下孙吴的都城建业为标志,所以,历史上的三国时代,仅仅有六十年左右的光景,所以,《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面最精彩的一大部分,比如讨伐董卓、袁曹之争、群英会、火烧赤壁等等,时间上都属于汉末而非三国。

其次,是历史维度上,三国时期并不简单的是一群杰出人物在政治、军事舞台上的表演,而是在东汉末年政治败坏、权威丧失的摇篮中成长起来的,重新走向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的一种中间状态。正因为三国脱胎自东汉末年纲纪废弛、群雄争霸的历史摇篮,所以继承了汉末那种政治纷争和割据称霸的局面,而且愈演愈烈,但这一切,都不过是从无序的拼杀争斗走向有序化的大一统国家的再次出现。

再次,是命运维度上,活跃在三国时期历史舞台上的各类人士,无论是功成名就者,还是折戟沉沙者,都不是横空出世的。他们之所以会有种种出色的表现,是因为那个时代正需要那样一批有抱负、有才能的人,而评判的标准,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套规则。那些成名或败亡者,都在汉末的变乱中锻炼了自己,充实了自己,改造了自己,并找到机会展现自己的实力,所以才会被铭刻在那个时代的风云榜上。

“三国”的魅力

三国是什么?三国为什么那么有魅力,令无数人津津乐道?

这个问题看上去好像十分滑稽,因为《三国演义》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中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赵云这样的人物也成了小说、戏剧、绘画、评书、影视中的重要角色。即使没有看过原书的人,也多多少少会从各个渠道知道一些火烧赤壁、七擒孟获、捉放曹、凤仪亭、三英战吕布之类的故事。

这就是“三国”的魅力之所在。而且,这种魅力还具有十分奇妙的效果,那就是那些没有看过书的人对三国的了解,并不一定低于那些“三国迷”,他们所津津乐道的,是那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从另外一个层次上来看,就是熟读《三国演义》的人,对三国的认识也和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差不多,他们眼中的“三国”,也都是那些英雄豪杰和惨烈战役。

“三国”的魅力就在于,它给人一种印象,让人们觉得,所谓的“三国”,不过是一个舞台,一个任各类风云人物纵横驰骋、比拼智慧和武功的大舞台。所以,在大众文化的讨论范围里面,“三国”不过是一群杰出人才汇集的场所,没有那些人才,他们眼中就没有三国。甚至连大学者胡适都曾经说过,如果空城计里没有诸葛亮,长坂坡上没有赵子龙,那将是一种十分令人扫兴的场面。

把三国时代看成英雄聚会,产生了一个副产品,那就是把这个时代出现的所有事情,都当成高智能犯罪的案例。按照著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说法,这种将历史运动归结为个人性格和私欲的说法,属于“阴谋论”的思想范畴。波普尔觉得,“阴谋论”用个人的性格、意志、贪欲、善恶来解释历史,而这些特征,往往是先天形成而无法改变的,所以这不过是一种历史宿命论的说法。

但喜爱三国的人们并不在意这是不是历史宿命论,他们认为,既然有这样的英雄豪杰出现,为什么不能把他们看做那个时代的主宰呢?于是,就有了《厚黑学》,把三国的风云变幻,看成是几个人钩心斗角的结果。此后的种种对三国的解释,比如“三国管理学”、“三国经济学”这样的题目,大体的思路,还是脱胎于“厚黑学”。

现在我们要说,这些,都只是“三国”,而不是三国。

三国何以变成“三国”

为什么那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三国,最终会变成人们心中那个充满了魅力的群英会的“三国”呢?

概括地说,这是因为人们在看待历史的时候,有一个“对号入座”的惯性思维,比如说,想到悬念片,就想到大导演希区柯克,想到足球,就想起一代骄子马拉多纳,想到武侠小说,就想到金庸。

这些惯性思维,就在于人们喜欢把一个带有类别意义的概念与一个具体的十分具有个性的人物个体联系起来,并认为这个人就是这个类概念的化身。久而久之,经过年代的冲刷和筛选,一些十分具有个性的人物就浮现在历史的表面。而我们接触历史,必先接触这个表面,所以浅尝辄止的大众文化和街谈巷议接触了三国历史的表面之后,便流连于这表面的人物个性,于是,英雄人物唱主角的三国诞生了。

另外,在三国时代之前,从东汉后期开始,社会上就兴起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当时的品评,是与评论朝政相关的,其中最受瞩目的就是天下闻名的“汝南月旦评”。而后来的《人物志》、《世说新语》更是评论人物、记录人物风采的名著。这些因素,使得三国时代留下了其他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丰富素材,这些素材,将人物的各种表现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对号入座”提供了便利条件。

简而言之,人们存在着一个惯性思维,喜欢用典型人物作为一类人的特征,而恰恰有丰富的材料来展现三国人物的各方面特征,所以,人们基本可以从三国人物身上找到各种类型的人物特征,也可以树立各类人物的典型。久而久之,历史上的三国,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三国”,活生生的历史,变成了脸谱们操练的戏台。

——当然,从三国到“三国”的变化,并不一定是坏事。

“三国榨汁机”

按照现存的各种记载来看,三国的历史,最晚到隋唐时代,就已经发生了错位,变成了样板化的“三国”。

不过,正是三国变成了“样板戏”之后,对三国的讨论才多起来,三国才真正变成了全民的。甚至可以说,如果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没有经过人们惯性思维的改造,没有变成错位的脸谱,就不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历史文本。

错位后的三国,把三国的历史时间拉长了——东汉末期的黄巾大起义(汉灵帝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是大众文化中的三国开幕式。这种拉长,正突破了王朝的正统观念,把前后相关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让我们谈论三国的时候,可以摆脱就事论事的局限。而把三国进行演义化的处理,把一些虚构的内容加进三国历史之中,不但从文学上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从思想上,也使三国不再是简单的一个政治时期,而是变成中国古代思想智慧的一个宝库了。

古代的历史,对我们来说到底是什么?也许对于专家学者来说,那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先求真然后再求善求美的对象;而对更广大的读者群体而言,我们可以“不求甚解”,不必太在乎是事实还是演义,只要能从对历史事件进行案例分析的同时,获得一些可以作为“说法”的见解,便也够了。三国就像一根充满了甘美汁液的甘蔗,我们并不是要告诉大家,这甘蔗产地是哪里,营养成分是什么,而是要提供一个榨汁机,让读者自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寻找自己想要获得的知识和观察问题的角度,如此,足矣。

三国的甘蔗汁,是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养料而形成的,而人们已经吸食了千年,还将被中国读者继续吸食下去。我们希望的,是我们提供的榨汁机能够和这甘蔗一起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