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什么样的教育算成功
16496500000006

第6章 擦去教育表面的灰尘(2)

他说:“如果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在这二三方面还没有明显的倾向,家长就应当为他感到焦虑,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以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长处的‘灰溜溜的’人。”可见,他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个性。

第四,慎重对待评分和惩罚。他说:“对孩子来说,教育最大的不公平是不公平地给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而且还要让家长来处罚他。”此时,作为家长就应该有个理智的判断,这样才能激发起孩子的智力潜能,“绝不能让分数成为孩子的镣铐,束缚住孩子的思维”。

温馨提示:

惩罚是一种敏感性强、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有时家长认为极轻的惩罚,孩子却认为是极大的不公平。谅解对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触动,要比惩罚强烈得多。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他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培养成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根据上述的理论,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高超禀赋的孩子施以高明的教育,那他的发展前景就是不可限量的。但遗憾的是,人们对天才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家长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于是就引起孩子的逆反、压抑与怨恨。违背孩子的发展规律教育孩子,就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也知道,因父母施压过大而半途而废的天才不是少数。

比如,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作者也提到,有些孩子年幼时曾受到父母的极度催逼,结果留下了终生的创伤。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父亲在他少儿时期就无情地催逼他,不允许他有假日,也不给他丝毫的自由,事无巨细,都对他严加管束,不允许他有“随意的”爱好。穆勒在青年时期经常精神抑郁,即使终老也感到有心理障碍。在自传里,他痛心疾首地回忆了被父亲压制的情景:

一有错误就得立即纠正。开始讨论时,父亲采用较为轻松愉快的交谈式口吻,一旦出现数学错误,这种口吻便会戛然而止。继而,这位和蔼可亲的慈父就一下子变成了血腥的复仇者。

卡尔·冯·路德维希的故事也是一个悲惨的例子。

卡尔是一个学业天赋极高的孩子,但是其父亲不断地催逼他,不是为了继续培养他的一些好的天赋,而是一心想使他过早地功成名就,正因为此,他半途而废了。卡尔的父亲亲自教儿子高等数学,强迫他在醒着的每一分钟都得学习。对于卡尔的一些兴趣爱好,父亲更是置若罔闻。体育、游戏、对大自然的探索对他来说无足轻重。纷至沓来的就是如父亲所愿的光环和荣誉。卡尔8岁时上大学水平的数学课程,9岁时学习微积分并尝试写剧本。他不断跳级,仅用3年时间就修完大学课程,11岁大学毕业。他主修数学,大学的教授们预言卡尔会成为一名世界级数学家。

然而,他开始的蛑煌随即转为暗淡。卡尔上研究生院一年后,觉得数学了然无趣,就转入法律学院,但很快又没了热度。最后他又从事办事员工作,因为这样既不用思考,也不用担责任。

由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即使是天生禀赋很高的孩子,如果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和培养出来,最后也可能会变成庸才。所以,家长要清楚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孩子的自然禀赋,教育孩子时,也要践行这一理论,因材施教,不断发掘出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这样,既张扬了孩子个性,也激发了他的潜能,有助于孩子和谐全面地发展。

要点总结

教育的目的就是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如果仅仅是为了达到教育成果而教育,便不是最好的教育。哲学思想中提倡的和谐思想,在教育的理念中同样适用。家长就是要把发展孩子的自我禀赋当成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样才能促使孩子全面地、综合性地发展。

功利性,请远离教育

据钱学森秘书兼学术助手涂元季回忆,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对前来探望他的******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m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就是在2009年中引起教育界广泛讨论的“钱学森之问”。而造成钱学森之问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的功利化太强。

在功利化教育背景下,学校的办学成绩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最为有效、最为直接的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之于教师和学校,他们拿学生的成绩作为考核标准;之于家长,他们又拿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的标杆。而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能打动孩子灵魂的教育。

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真正的家庭教育,只有发自内心,才能吸引孩子,才能引起孩子思想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效仿,才不至于带有太多的功利色彩,从而激发孩子最自然的发展。

钱学森在1958年担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时,有一次为系里学生的毕业考试出了一道题:“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出解。”时至中午无人答出。当时就晕倒几个学生。钱学森说:“先吃饭,回来再接着考。”饭后学生们重新回到考场,时至傍晚,全班只有几个学生及格。一场考试表明,学生的数学基础不牢。钱学森当时作出决定,全班学生推迟半年毕业,再学半年,主攻数学,打好数学基础。如今,这个班的很多学生成了科学院院士,他们在忆及当年的这段经历时,都觉得那半年获益颇多。

按照常理,那些学生在本该毕业的时间如期毕业就可以了,但是从故事中我们看出,钱学森在治学方面并没有急功近利地去追求一个必然的结果,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其中更是融人了耐心和严谨。大师犹是如此,作为贴近孩子的家长更是要避免把教育功利化。

温罄提示:

教育孩子,我们更要有一种精神和心灵的追求,对待教育要有快乐、洒脱、自然、随意的态度,从中获得美感,获得愉悦,获得身心共融的一种满足。

可是,在现实巾家长功利化的教育行为非常多,例如“补课”。家长们在热烈地配合着几乎所有补课活动的同时,不知道有没有对这样的报道有所反思。据《潇湘晨报》2010年1月20日报道,一名中学生在网上发出“反补课倡议书”,倡议全国学校成立“中国反补课学生联盟”。网帖中,这名学生讲述了自己在寒假补课时的心情:“补课的压力下,神经摇摇欲坠,做梦都梦到ABCD。”个别家长也认为,学校补课的结果,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没有多大进步,反而因长期不在家长身边,倒是养成了不少坏习惯,如上网打游戏等。

另据《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6日报道,武汉市部分高中不少尖子学生困竞争压力大、自信心受到打击而想逃离重点班。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在高考面前更是弃甲曳兵而逃。功利性教育带来的后果也可见一斑。我们的教育如果多去掉一些功利,就有可能造就更多的让家长、教师自己崇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