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杨力讲易经心理智慧
16504600000017

第17章 将缺点改变成亮点:打开战胜心灵弱点的钥匙(2)

原来,楚庄王即位时年纪很轻,尚未成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拥有很大的权力,并结伙作乱。庄王即位后,他们假传王命派令尹子孔和大师潘崇出兵作战,而当子孔、潘崇出征后,他们又将子孔、潘崇两家的财产分掉,并派人刺杀尹子孔。当阴谋败露后,斗克和公子燮挟持庄王出逃。庄王在庐地获救后才回到国都亲政。在这种形势下,庄王只有以不飞不鸣做掩护。如今羽翼已逐渐丰满,所以,庄王接着对成公贾说:“我知道做什么了,你等着看吧。”

第二天,庄王上朝理政,提拔了5名有才能的官吏,惩办了10名为非作歹的赃官,百姓们欢欣鼓舞。接着,庄王又发布号令,派郑公子归伐宋,派药贾进攻晋军,以解救郑国的危难。结果都告捷而还。郑公子归战胜了宋人,抓获了宋国执政华元,还打败了晋军,俘获了晋军将领解扬。

从此以后,楚国日益强大,庄王也开始准备争霸中原,后来一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不肯过早暴露自己的目的,是为了目的能最终实现。当他成事之后,敢于公开问鼎,因为已无人能改变他的霸主地位,这便再不必行韬晦之策了。

可见,做事主动避正邪之变、利害之冲,耐心等待时机,相机而动,非常重要。否则,勇往直前可能会使自己搞得人仰马翻,只有静观时变、养精蓄锐才是变的根本。智慧之人都善于将自己的行动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客观条件基础上,当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就耐心等待机运的到来。《易经》小畜卦中说:“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停下来积蓄一些力量是亨通的。天上乌云密布,从西郊滚滚而来,即将下雨,还未下雨。之所以不下雨,是因为时机没有成熟,一旦时机成熟,天降甘露,滋润万物,岂不美哉!当客观的环境对自己不利,或对方的实力过于强大,无法与之直接抗衡时,忍辱负重是一种很智慧的战略,可以有效地避开锋芒,缓和冲突,积蓄力量,寻求崛起。忍耐既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修炼。古今中外,大凡成大事者,都善于忍耐,在忍耐中生长壮大,在忍耐中寻求机会。

项羽巨鹿之战一举荡平秦军,成为天下无敌的英雄,他分封诸王只是给了刘邦一个小小的汉王。不仅如此,项羽还派了3个秦朝降将在关中带兵牵制刘邦。如按楚王之约刘邦本为关中王,现在不但没做成关中王,连封地都变了,于是大怒要与项羽拼命。在众谋士的劝说下他忍住了,并且休养生息后终于成就大业。

如果当时刘邦不忍,而是冲动地带兵与项羽交战,胜负可想而知。按楚王约定,先入关者为关中王。刘邦抢先入了关,可是项羽却气势汹汹兴师问罪,摆下鸿门宴,更有项庄来舞剑,伺机刺杀刘邦,险象环生。刘邦几近死关,项伯拔剑起舞以身护之,后刘邦身边谋士张良想出了脱身之计才得以逃脱。

如果刘邦此时不忍,而与项羽相抗衡,后果自然不堪设想。刘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争斗进入了决定性时刻,垓下之战一触即发。只凭刘邦自己的力量肯定打不过项羽,于是他派人给韩信、彭越下令,率领所部人马齐聚垓下,与刘邦所率人马一道包围项羽。这时,韩信派使向刘邦请示,要做齐地的假王(假是代理的意思)。刘邦想到当前自己正处于艰苦阶段,等韩信派来救兵,他却要当齐王,不由发怒,骂之不绝。这时,身边张良赶忙拉了他一下,向他陈述眼下正值用人之际,不可因此而伤了和气,于是他又马上换了口气:“大丈夫领兵打仗,立了大功,做什么假王,要做就做真王!”

他马上派张良去加封韩信。韩信做了齐王后,带兵直击垓下,与刘邦等军包围了项羽,最终导致项羽失败自刎。刘邦原本大怒,但经人提醒,他又忍了,想到小不忍则乱大谋,眼下胜负未分,以忍为贵,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刘邦一统天下,做了大汉皇帝,匈奴犯边。他为扬国威,亲率大军北上以拒匈奴。哪知,匈奴不光善战而且计多,设计将刘邦困于白登山,后用陈平之计才得以脱身。由于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抑制匈奴,于是刘敬提出了和亲之策。刘邦以为不可行,天朝大邦向番夷部落和亲求和,有失朝威,咽不下这口气,可又打不过,只好用了刘敬之策,从后宫挑了宗室之女,送予匈奴和亲。这样最终稳住了边疆,使边塞人民免受刀兵之苦。

在这件事上刘邦又忍了,起初不同意,可后来听了刘敬的话言之有理,也就应了。以和亲治天下太平,这也不失为高明之策,如果刘邦不忍再怒而兴师,很有可能还会再次出现白登山被困的惨况。应该说,刘邦在隐忍方面做得非常好。刘邦在沛县起兵,势力一直很弱,但他有自知之明,处处忍让,最后终于一统天下。

没有积聚足够强大的势力,就不要贸然行事,要知道水不够深大船就不能行。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这种隐忍处世的意志力。为了获得健美的体格,我们要不停地进行体能训练;同样,为了获得并拥有更加成功的人生,我们必须做到谨慎做人、隐忍处世。时机不成熟,不可强出头。“强”在这里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勉强”,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就勉强去做某些事。固然勉强去做也有可能获得意外的成功,但这种可能性不高,通常的结果是:做失败了,折损了自己的壮志,也惹来一些嘲笑。在别人的眼中,你的失败却是“能力不足”、“自不量力”。第二个意思是“强力”,自己虽然有足够的能力,可是客观环境却还未成熟时去做事也不好。大环境的条件如果不合,以本身的能力强力而行,会多花很多力气;周围人对你支持的程度不够,想强力做事必会遭到别人的打压排挤,也会伤害到别人,种下仇恨的种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事实上不能忍的人“因祸得福”者并不多,大部分人都不是很如意,不能忍的人走到哪里都不能忍,不能忍气、忍苦、忍怨、忍骂。而总是要发作、要逃避、要抗拒。

当客观的环境对你不利,当你处于弱势时,就很难有施展自己的空间,仿佛困兽一般。在这种情形下你必须忍耐。有些人碰到这种情形,常常任凭自己的性情,顺着自己的情绪行事,如被人羞辱了,干脆就和他们打一架;被老板骂了,干脆就拍桌子,丢东西,然后自动走人!不能说这么做就会毁了人的一生,因为人生的事很难说,有时甚至会“因祸得福”、“弄巧成拙”!但没有忍性,绝对会给你的事业造成负面的影响。

“忍字头上一把刀。”在现实生活中,做人处事能够善于忍耐,善于等待时机,是顺利走上成功之路最好的选择。

心理忠告:

韬光养晦,可谓是一种智慧,又可以说是远见卓识。应该说:卓识是智慧的表现,有卓识方显其智慧;韬晦是智慧的隐藏,无智慧难以收敛锋芒。韬光养晦乃收敛锋芒,隐藏行踪,深藏不露者也。若我们在事业上前途受阻,就应隐藏自己智慧的光芒,收敛自己的言行,低调生活,以等待形势的转变或有利时机的到来。

第29讲:为人根本,当有骨气——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易经》蛊卦中说:“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意思是说不在王侯的手下为官,以自己所做的事业为高尚。在古代社会,许多志气高尚的义士,常不耻统治者的猪狗之行,而采取这种人生态度。这里面肯定的是人的高尚气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讲的骨气,这骨气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孤竹君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伯夷、二儿子亚凭与小儿子叔齐。老竹侯喜欢叔齐,打算让叔齐继承他的侯位。

老竹侯死后,叔齐说:“王位应由伯夷继承,因为伯夷是长子。”伯夷推辞说:“你继承王位是君父的生前命令,王位应该由你继承。”两人你推我让,都不接受。

伯夷为了让叔齐即位,逃出了孤竹国。叔齐见了,也逃走了。这样,二儿子亚凭作了国君。

后来,伯夷、叔齐又碰到了一起,他们听说西伯文王礼贤下士,有远古先王之风,于是决定前往投奔。

天有不测风云。他们还在路上之时,西伯文王却不幸去世,但他们却一点也不知道。

到了周国,伯夷、叔齐才听说文王去世的消息,这时正赶上武王载着文王的木主神像,要带兵去征伐暴纣。

没想到伯夷、叔齐却拦在武王的马前,斥责武王未及葬父就大动干戈,是不孝的行为;以人臣的身份去征伐纣王,是不仁的举动。要武王放弃伐纣的行动。

武王左右都想杀了这两个胆大妄为的人,但姜太公在旁边说:“这二位都是有义的高人,不要为难他们。”

伯夷、叔齐见劝不住武王,两人便离开西歧继续向西北走,到了现在渭源县境里的首阳山,这儿已经出了周界,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暂时定居下来,天天采蕨为食,决心不食周朝的一粒粮粟,来显示他们的气节。

不久,武王克商,建立西周王朝。

一天,有人见到伯夷、叔齐,对他们说:“你们两位老人,怎么天天吃野菜呢?你们该去申请国家救济才是啊!”

伯夷、叔齐说:“我们就是为了不吃周朝的粮食,才天天吃野菜的。”

那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呢?”

伯夷说:“武王不孝不仁,所以,我们不吃他的粮食。”

那人说:“现在已是周朝的天下,首阳山也是周朝的,你们在山上采野菜,还不是吃的周朝的野菜吗?”

二人都答不上来。从这一天后,伯夷、叔齐连野菜也不吃了,没过多久,二人就饿死在首阳山了。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的这种气概,也就叫做有骨气。有人说,我们现在处于一种和平的时代,大家讲的是赚钱,讲的是发展,讲的是生活品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必要来谈什么骨气,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骨气是对正义,对真理,对原则的一种坚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事情,我们都少不了骨气。

身有傲骨,可杀而不可辱。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当中,有时候就要带那么几分傲骨,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你可以杀死他,可以要他的命,但是你不能侮辱他,不能伤害他的尊严。文天祥有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尽管被拘囚在地牢里,受尽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这就是有骨气的代表。头可破,血可流。就是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古时有一位才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只可惜怀才不遇,屡试不中,最后只得靠卖字画维生。他规定,一副对联5文钱,一副匾额10文钱,1幅画1两银子。

没有生意的时候,这位才子就在一边弹琴。

一次,有一位官员被他的琴声所吸引,并循声而来,刚开始他还以为是哪一家的书香门第呢,没曾想到,竟是一个卖字画的穷小子。不过,这位官员马上被他的字画迷住了,因为这些字画的确是飘逸洒脱,令人观止!

于是,官员便买了几幅字画,准备回去好好观摩观摩,出于同情,给了他五两银子,说不用找了。但没想这个穷小子执意把多余的钱退还给了官员。官员想,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傻的人,给他钱竟然不要。不会是装的吧?

为了试他一试,这位官员故意把自己钱袋趁他不注意时落在他的书画摊上,然后就离开了。刚走几步,官员就听见后面有人叫他,回头一看,正是卖字画的那位穷小子。

“这是你掉的钱袋。”

“谢谢。真不知道该如何感激你。”

这位官员不仅为他的才气所感动,更为他的骨气所折服,决定要助他一臂之力。官员回家后,请了很多社会名流来鉴赏他买的字画。这些达官贵人都对这些字画赞不绝口,当他们得知字画是出自一位穷小子之手时,更是惊讶不已。在官员的帮助下,才子结识了很多的社会名流,一传十,十传百,这位才子的名气越来越大,最终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他的名字叫唐伯虎。

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有句名言: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做人一定要有骨气,不卑躬屈膝,不唯唯诺诺,挺起腰杆做人,赖活不如好死,绝不苟且偷生,这样我们才会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一个有骨气的人,走到那里,都能受人尊重,都会受人礼敬,即使一无所有,就那一身傲骨也不会被人看不起。如果没有骨气,无论走到那里,都摆脱不了被奴役的性格,都不会受人尊重。人穷志不穷,就是为了那一口气,我们要活出个样来。

有时有骨气的人可能会吃点苦,但我们要知道,那是对他意志力的考验和磨砺,让他增强承受生活挫折的能力。有骨气的人活得潇洒、自由、快乐。没骨气的人绝对活得窝囊、不自由、不快乐。当一个人活得窝囊、不自由、不快乐时,他肯定没有幸福可言!所以有骨气之人虽然有时表面上吃了亏,但是他内心是自信的,是坚强的,是不可战胜的,他对生活是充满信心的,乐观向上的。

人有骨气,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人若无骨气,就是无灵魂的奴才、哈巴狗。在当今利欲充斥的时代,一个真正的人就应该多少有些骨气,才能不被利诱牵着走。有骨气的人愈多,我们的社会也就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