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桑榆情缘
16616100000009

第9章 民兵夜战黑松林

山区的路说是路,实际是走的人多了自然形成的小路。都说山路十八弯,可鹊山的山路不但弯儿多,还高洼不平,到了夏季,阴雨连天,根本无法行走。现在是秋末冬初,阴冷的天气使村民们足不出户,呆在石头砌成的草房里,迎接着寒冷的冬季到来。

石柱从家里出来,在村里来回观察了一圈,没有发现异常现象。于是他独自一人翻过一座小山,来到村后边的小河旁,他想跨过小河走山脚下的路去县城。走到木桥边,他发现河对岸的大榕树下站着两个人,看不清男女,俩人好象说着什么,又好像相互打斗着。石柱想,天都黑了,谁还在这聊天呢?石柱不敢怠慢,走过一步三摇的小木桥,直奔大榕树而去。

村后的这条小河,是一条有着光荣历史的小河,它曾帮助我们的抗日将士打退过日本鬼子一次又一次的进攻,静静的河水里流淌着烈士们的鲜血。在夏季,这条河的水位很高,有时能达到四、五米深,能驾驶小木船或机帆船驶向更宽的河,河上的这座木桥是一九二一年国民政府拨款修建的,虽然建造多年,由于木质好,做工精细,再用上十年八年还是没有问题的。

到了大榕树下,石柱才看清是二愣和银环,石柱的到来,使他俩有点儿不好意思,“黑灯瞎火的你跑这来干什么?”二愣问。

“你们俩刚才没听见汽车的马达声吗?还有探照灯的光柱来回照?”

“我还以为什么事儿呢。”二愣一听是因为这个来的,哈哈的笑了起来,“这个很正常,日本鬼子不是经常这样吗,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今天不是在县城发生了爆炸事件吗?日本鬼子伤亡惨重,就连刚从日本本土调来的精明的指挥官猪头次郎还没施展才能就稀里湖涂地被炸死了。你们想,这么大的损失他们能就此罢休吗?刚才也许是试探,但肯定要给咱们找麻烦,我们要马上去一趟县大队,向李扬哥报告这里的情况。”

“咱们这儿又不是县城,日本鬼子怎么找麻烦也找不到咱们村来呀。”银环也有点儿不理解。

“你说对了一半儿。我问你们,知道日本鬼子是什么原因侵略中国吗?”

银环摇摇头,说:“不知道,哎,二愣你知道吗?”

“原来好像听说过,早就忘了。还是让石柱哥讲一下吧。”二愣说。

“那石柱你就说一下,日本鬼子为什么侵略咱们中国,让我俩也明白明白。”银环说道。

“简单说,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小日本儿能借口挑起侵华战争,就不能以爆炸为由进行全县大扫荡吗?如果大扫荡,那咱们村肯定会来的。不得做好反扫荡的准备吗?

听了石柱的一席话,二楞也感到问题比较严重了。“那就听你的,咱们一块儿去县城找李扬汇报情况去。”

石柱吩咐道:“银环,你回村帮助村民转移,我和二愣去县城。”

事情果然如石柱分析的那样,县大队听到各方面的情况汇报后,立即部署了各小队的战斗任务。刚刚部署完毕,敌人就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五个小队全面出击,把全县各村翻个底儿朝天。金环他们组织村民迅速转移进了后山隐藏了起来,石柱他们带领民兵扛起部队发给的枪支,守候在进村的各个路口,决不让鬼子进来一个。

石柱认为:“月黑天遮挡住了进村的土路,小鬼子如果要来,它肯定要打开汽车的大灯照明。咱们派几个枪法准的小伙子,提前埋伏在鬼子进村的必经之路旁的黑松林里,专等鬼子来了以后打掉汽车的大灯,让他们成为睁眼儿瞎。然后我们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大家认为这个办法好,进行了分工后大伙趴在了松林深处,有两个人在路边监视。晚上九点了,旷野一片寂静,根本听不到鬼子汽车的马达声。

二愣趴不下去了,俏俏地来到石柱身旁,小声问:“是不是情报不准呀,都九点多了怎么还不见鬼子的动静呀。”

石柱安慰道:“别着急,着急吃不了热豆腐。马上就来,不信咱俩就打个赌。”

要怎么说是孩子呢,都到这个时候了还有心打赌呢。但通过刚才的对话,也反映出了石柱遇事儿沉着冷静的作风。

着急的不只是二愣一个人,其他的民兵也很着急,但看到二愣蔫不出溜地从石柱身边儿回来了,他们也就没再说什么,继续趴在自己的位置上耐心地等待着。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天空还是那么黑,只有繁星点点;旷野还是那么静,就连野鸟都进了窝,可就是不见小鬼子的汽车灯。又过了一刻钟,突然,树冠上一群歇息的野鸟不知怎的,突然扑棱扑棱地飞了起来,向远处分散飞去。很明显,这绝对不是有组织的迁徙,而是受了什么惊吓吓飞的。石柱马上意识到:“不好,小鬼子来了。”

“啊,小鬼子怎么么没开汽车来呀。”二愣惊讶地说。

在路边放哨的两个人跑了回来,说是有三辆汽车开着小灯开过来了。“做好战斗准备,负责打掉汽车灯的要稳准狠,确保万无一失。其余同志瞄准汽车猛扔手榴弹,争取速战速决,完成任务后在前边的小山前集合。”石柱说完带领大家立即投入了战斗。

不一会,汽车的马达声由远到近越来越大,微弱的灯光照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缓慢地行驶着。负责打掉敌人汽车灯的枪手们,瞄准各自负责的汽车,只听到“打,恨恨地打。”的命令,顿时枪声四起,小鬼子三辆汽车的大灯稀里哗啦地被打灭了,紧跟着就是一阵手榴弹甩了过去,一千头炮竹似的机枪步枪一齐响起。小鬼子被这突如其来的枪弹吓蒙了,抱头鼠窜。前后不到二十分钟,小鬼子横七竖八的躺下一大片,剩下几个小鬼子丢盔弃甲向一处山崖跑去。石柱他们哪能饶了他们,立即追了过去。小鬼子没跑多远,就被在前边断后的民兵堵在了一个小的山坳里,经过两面枪弹夹击,剩下的鬼子无一活命。黑松林这一伏击战以全歼来犯之敌,我略有伤员的结果结束了。这场酣畅淋漓的战斗不但给石柱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枪炮子弹,而且提高了大家战胜小日本的决心和斗志。在短暂的欢庆胜利后,大家扛着战利品高高兴兴的回了李各庄。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抗日战争到了一九四五年的春天,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从而注定了日本在国外战争失败的定局。在我国的战场上,每天都有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捷报。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中国的抗日战争以日本的惨败和中国人民的胜利结束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日本帝国在全体中国人民面前,宣布无条件投降,低下了自己认为高贵的头。同年九月二日,正式签署了投降书。日本投降的消息通过电波一下子传到了祖国各地,全国人民群情激扬,纷纷采取不同方式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

石柱他们这几天特别高兴,大槐树底下经常看到他们的身影。李扬请了几天假,和张帆一起回了家,几个儿时的小伙伴儿聚在一起,又说又笑。不时的又玩儿起了小时候玩的游戏。大人们也是走西家到东家,以自己的方式庆祝抗日战争的结束。

李扬所在的县大队已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八九师第三旅,张帆也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当年的大队长已荣升为三旅旅长,李扬被提升为一营营长,继续留守当地开展工作。张帆不日将随一部分同志南下,到南方继续开展妇救工作。所以,这次李扬和张帆回家,一来是与昔日的小伙伴叙叙旧。二来张帆与乡亲们告别,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间才能回来。还是在村头的大槐树旁,李扬身着崭新的人民解放军军装,腰间别了一把盒子枪,坐在树下的大石头上和村民们唠着家常。石柱挤到前面,突然说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李扬哥,我们几个商量好了,想和你一样穿军装,扛大枪,一起保家卫国,解放军要我们吗?”

“这个问题前几年你们就提过,我想没问题,现在部队正缺编。可是你们走了村里怎么办,特别是你石柱,家里就一个老爹,年龄也大了,还有几亩地,这些都由谁来料理?”李扬给石柱提出个实质性的问题。

李扬的话说的石柱没了主意,皱着眉头,一个劲儿的挠着头皮。

金环没在家里陪着张帆姐,跑到这儿跟一帮小伙子们凑热闹来了,刚才李扬给石柱出难题的时候,她在旁边听得真真切切,关键的时候还是金环想出个好主意:“石柱你参军去不成问题,县城离咱村这么近,抓时间回家料理一下还是可以的,平时有我们大家呢。”

“部队纪律严,平时是不准回家的,再者说,当兵就要打仗,不知道上哪打仗去,也许三天五天,也许一个月两个月,再长一点也许会一年两年不回来,到那时家里怎么办。”李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石柱红着脸说出了大家想听的一句话:“有金环呢。”

李扬伸出手比划了一下说:“我要的就是这句话,大家说是不是让金环表个态。”

“你们竟捉摸我,好了,石柱你就随李扬哥去部队吧,家里的事情别操心了。”金环的话没说完大槐树下又是一阵欢笑。

张帆今天着一身便装,和村子里的姐妹们围坐在金环家的土炕上,一边帮着搓棒子,一边说着女人之间的话儿。一别几年,张帆长大了,披肩的长发又黑又亮,白皙的脸庞透着水灵,两只大眼睛释放着迷人的光芒,虽然穿着几年前的旧衣服,却显得朴素大方。人家都说人长得漂亮,穿什么衣服都合体、漂亮,张帆就属于这一类型的人。

有个姐妹好像看不够张帆,凑到跟前问张帆:“张帆姐,你是怎么保养皮肤的,比我大好几岁,但长得比我年轻,应该有秘诀吧。”

几句话把张帆说的有点不好意思,伸手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脸,吞吞吐吐地说:“我们在部队整天摸爬滚打,不但瘦了很多,还黑了很多呢,你还说我年轻,是不是说反了,老了几岁吧。”

“不是,不是,你就是年轻了很多,大伙说是不是呀。”大伙哈哈地笑了起来。

笑过之后,张帆说:“要想长得年轻皮肤好,就得想得开,心里敞亮,有话说有屁放,不能斤斤计较。如果沾事儿就睡不着觉,也不跟别人说,总在心里憋着,早早晚晚得憋出病来。”

“张帆姐说得对,还是部队锻炼人呀。”姐妹们说。

到了该回部队的时间了,最后李扬宣布:“经上级指示,同意石柱、小宝和英子参军,英子随张帆南下,当张帆的助手,石柱和小宝跟我到一营。二愣、金环和银环留在村里,重新组建村自救会,由金环任会长,其余同志配合。”李扬最后强调:“现在当务之急是帮助村民搞好秋粮冬藏,为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做好粮食准备,还要组织村里的年轻人时刻准备扛起枪保家卫国,虽然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但国内的反动势力还非常猖獗,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中国正处在向何处去的紧要关头……。”

正说着,村东头的山路上一溜尘烟由远及近,李扬的通讯员下马报告:“李营长,请您迅速回营部,有要事等您处理。张帆同志也一同回去。”说完通讯员蹬上枣红马,只听一声鞭响一溜烟儿的没了踪影。

李扬不敢怠慢,与乡亲们挥手告别后,与张帆一起回了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