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药学知识问答
16701000000043

第43章 中药不良反应(1)

一、什么是中药的不良反应?

在人们的观念中中药是纯天然的,其药性比较平和,毒副反应也比较少,可长期服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以及有些商家打出“纯中药,纯天然,绝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广告。其实这都是一些片面、错误地认识,所以很久以来中药一直被认为是安全有效,而对其不良反应则往往重视不够,但随着中医药走向世界,我们应该重视和研究中药的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首剂效应、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传素质、依赖性、停药综合征、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等。构成药品不良反应的四个前提,一是合格药品,二是必须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三是必须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反应,四必须是有害的反应。药品不良反应定义排除了意向性和意外性过量用药与用药不当所致的不良后果,即不包括错误用药引起的作用,给药剂量不当引起的作用,患者不合作、滥用而导致的意外事故等。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疾病,改善其生理功能而给予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

1.中药的自身因素

(1)中药本身所含的成分。一般中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除了发挥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外,所含的其他成分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比如生物碱类——乌头碱、雷公藤碱、莨菪碱、麻黄碱等,毒理作用主要损害神经系统;苷类——苷元具有毒性,强心苷中的甾体苷类如洋地黄苷,小剂量有强心作用,较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可使心跳骤停及停搏;含氰苷类如银杏、苦杏仁水解后析出氢氰酸,能损害并抑制呼吸中枢导致死亡;皂苷类对局部有刺激作用、损害心脏肾脏及溶血作用;黄酮苷刺激胃肠道对肝脏有损害;毒蛋白类可引起呕吐、血尿、惊厥;萜类及内酯类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刺激胃肠道,并可引起肝损害;重金属类腐蚀及刺激作用使体内失去平衡;如苍耳子、望江南含有毒蛋白类能引起呕吐、血尿、惊厥;石菖蒲、水菖蒲挥发油中含有的α—细辛醚对妊娠大鼠和胚胎有一定毒性。尤其是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合并用药时可因化学成分、pH值等变化使微粒数聚增,大量不溶性微粒沉积在人体毛细血管中,可以引起毛细血管堵塞、缺血、缺氧,导致静脉炎、水肿和肉芽肿。

(2)中药材饮片质量。中药材饮片的质量受产地、采收季节和炮制加工的影响很大。不同产地、不同采收季节和炮制加工,是否按规范操作等将直接影响中药材的质量,与中药的不良反应有直接关系。如桑寄生本身毒性很小,但是寄生于有毒的植物上的就会含有相应的毒性成分,不能药用。中药材品种的混乱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例如,防己科的北豆根,可清热解毒,利咽镇咳,无不良反应,而豆科的广豆根,含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阿则具有毒性。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皮属于五加科无毒;北五加皮属于萝摩科,含强心苷而有毒。

(3)很难制订出客观、完善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中药存在有重金属污染、微生物污染、农药残留污染以及掺假等现象,而在检查项目中基本上没有“杂质”的检查项目。

(4)中药炮制方法不当。中药材在使用或用于制剂前,大多需炮制加工,炮制不当或不经炮制可致中药质量不合格,从而发生不良反应。有毒中药经相应的炮制可减其毒性,消除或减少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若未经炮制或炮制不规范,不但不能发挥疗效,还会发生不良反应。如服用炮制不规范的马兜铃会致吐;大黄,若用于虚劳吐血,内有瘀积,须经炒炭。经炒炭后,泻下的作用极弱,而收敛和吸附作用相对增强,有止血、止泻的效果。若炮制不当,未达到炭化标准,它的止血、止泻作用相对减弱,润肠通便作用相对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病情,产生了不良反应。中药汤剂煎煮方法不当也会引起不良反应。附子宜久煎,煎煮时间不足可引起毒性反应。

(5)中药的制剂工艺不合理:中药多需经过加工处理或制成制剂后供药用,如果制备工艺不合理,可直接影响中药的内在质量,导致不良反应。如静脉滴注四季青注射液引起黄疸,可能与其成分中糅质未除尽有关。中药组成成分复杂,每味中药就含有多种成分,有些中药在其有效成分、药理、毒理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轻易改变剂型,或中药注射剂提纯程度不够或杂质过多常引起不良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死亡等严重不良反应。

2.患者的因素

(1)过敏性体质。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比例最高的为变态反应,其中又以过敏反应最常见,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出现过敏反应通常与药品质量和剂量无关,该类患者在正常剂量或小于正常剂量的情况下用药亦可发生不良反应。

(2)年龄、性别、种族差异。年龄不同,对药物吸收、转化、排泄存在较大差异。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往往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其中女性药物不良反应比男性多,婴幼儿、老年人不良反应比中青年多。婴幼儿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药物的半衰期相对延长,容易在体内蓄积,故极易受到药物的损害;老年人由于各脏腑生理机能活动衰退,对药物难以及时代谢,对某些药物易发生中毒,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这些中药对个体的不同影响均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特别注意。

3.中药及制剂应用方面的因素

(1)用药不合理。在我国,不合理用药者占用药比例的12%—32%,每年5000余万住院患者中,至少有250万人与药物不良反应或使用不当有关。中医辨证施治是正确应用中药的首要条件,在临床应用中药时辨证错误易导致不良反应的情况发生。如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如果辨证不对感冒不但治不好,反而加重症状甚至发生不良反应。

(2)剂量过大。中药药性理论中有“大毒、小毒、无毒”之分,有毒性者应严格掌握用量。据报道3例擅自给新生儿喂服六神丸,一次剂量少则10粒,多则30粒,分别于服药后4.10.5h内死于呼吸道循环衰竭。六神丸处方中的蟾酥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毒性较大。因此,对新生儿应禁用,对小儿应慎用为好,对用药剂量应深入研究并从严掌握。

(3)疗程过长。有的药物应用时间过长,有毒成分在体内蓄积,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牛黄解毒片长期应用引起汞中毒。另外根据中医经验,人参虽可益气健脾,但如长期过量服用,亦可引起肠腹胀满,食欲减退。据病例证实,一些患者在长期服用人参后,常出现失眠、易激动等现象,需要停药一段时间才能好转。

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与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有很大的影响。许多患者认为中药是天然药物,无不良反应,大量服用或长时间服用不会像西药的不良反应那么明显,因此擅自加大剂量或延长服用时间,容易出现依赖性和蓄积中毒。在中成药毒副反应的病例中,由于超量用药引起中毒的约占85%以上,中毒死亡病例中约75%系超量所致。如患者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可引起人体心血管系统、肝脏、肾脏、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多方面的不良反应。如人参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滋补身体的上品,长期服用会引起心烦意乱、头痛、眩晕、失眠、心律不齐、血压升高和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4)剂型不当。随着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大量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出现的种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问题,十分严重。有人统计2732例中药药品不良反应(ADR)个案报道,其中,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居第l位,共1156例。中药注射剂是否提纯,其中的杂质是否去除干净,注射液中微料的污染情况对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着直接影响。

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变态反应为主,约占45.23%,包括全身过敏、皮肤过敏、局部过敏。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常伴有发抖、寒战、高热。过敏性休克在危重过敏反应中占首位,能引起此类过敏反应的中药注射剂主要有板蓝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5)联合用药,配伍禁忌。中药合用、中西药多种药物合用,会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这是因为合并用药可因化学成分、pH值改变使得药理性质改变而引发不良反应。一些中药所含的部分有效成分与西药有相似之处,其作用和效应都十分相似,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增强。如麻黄制剂与氨茶碱联合应用,不良反应同类相加,不良反应增强。如中成药消渴丸中,除含黄芪、地黄、花粉外,还含有优降糖,如被误认为纯中药制剂,应用中出现低血糖昏迷的报道较多。

三、中药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

1.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首先要停用一切药物,并同时禁食。如轻微的不良反应停药后无需特殊处理,症状即可逐渐缓解。但若遇到严重的不良反应时应立即采取对症治疗,最大程度地减轻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

2.大部分中药都是经口服用,因此可通过洗胃、灌肠来排除毒物。但如果是对消化道粘膜有腐蚀作用的中药中毒者,则不可洗胃;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应禁止洗胃;年老体弱有慢性疾病者也不宜洗胃。

3.在救治口服药物中毒时,活性炭也较为常用。其常用剂量为成人一次30—50g,儿童一次30g。但要注意,用量不宜过大。

4.中毒症状较轻时,可以甘草、绿豆煎汤饮用,以解其毒。

四、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对策

1.要保证中药的质量。(1)严格控制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中药要提倡“绿色栽培”,选取合格优质地道的中药,生产部门规范中药生产工艺,确保中药质量;药材的采收、加工、炮制和贮藏条件必须符合GAP的要求,避免外界环境对中药的污染;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认真把好中药鉴定及加工炮制质量关,保证中药安全有效;(2)提高中药生产制剂的设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药制剂的内在质量,减少中药的不良反应,生产过程也必须在GMP的要求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控制中药新剂型质量标准,要全面考虑中药所含成分包括添加剂在制剂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3)保证中药在药品的流通领域的质量,严格按照GSP的要求加强中药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中药调剂人员一定要遵守操作规程,中药处方按照“四查十对”调配中药。

2.加强医师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医师首先要做到辨证论治,对症用药,合理用方,各种中药都有一定的适应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通过四诊合参,明确病因病机,然后确定治疗方案。临床医师应熟悉中药的性能主治、用法用量,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辨证施治是正确应用中药的首要条件,对患者要认真仔细的辨证施治,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对证,就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严格控制中药的使用剂量。许多中药有较大甚至强烈毒性,如川乌、草乌、朱砂、雄黄等。这些药物在使用时应慎重斟酌,严格控制用量,如果忽视药物的限量,甚至不知限量使用,必然会产生毒性。即使是毒性较低的药物,如果超剂量应用或者长期服用也可因在体内大量长时间蓄积,而易导致中毒,轻者造成不适,重者亦可损害脏器,甚至死亡。

4.合理用药。(1)给患者用药时要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对高过敏体质的患者选药应慎重,用药时要严密观察用药的反应,一旦出现过敏先兆或早期症状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患者的痛苦。要做到合理使用中药,对中药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加强研究,特别是中药多成分,多种单味药配伍的相互影响;(2)中药的不良反应有些可通过药理、毒理研究预测和预防,正确认识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让其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些异常反应的产生与药理作用、用法用量无关,同样的药物在不同的患者体内作用也不完全一样,所以严密观察用药后反应是非常必要的,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早期症状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患者的痛苦;(3)给患者用药时注意剂量,需要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可避免造成不良反应,并应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如老年人和婴幼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时应要慎重;(4)中西药合理配伍,在中西药配伍使用时,要了解所使用的中西药成分,是否存在配伍禁忌,避免联合用药后产生物理化学配伍禁忌和药理性配伍禁忌,严格遵守中药的服药方法、食物禁忌及用量,如患哮喘、过敏性皮炎等患者,在服药的同时,不能吃鸡、羊、鱼、虾等发食,易产生过敏反应,使病情加重。

5.加强现代中药的研究,保证药品的质量。药品监督部门应对中药组方、工艺、质检标准、药理、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的研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严格审查待上市新药,追踪已上市新药,以逐渐发现新的不良反应,保证药品的质量。药品的质量是治疗的基础,因此规范中药质量是中药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更要严格控制,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逐步规范中药、中成药的使用说明书。在药品市场上,许多中药生产企业在说明书上淡化了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提示。管理部门应特别要求生产企业实事求是地写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给医师提供准确的开药依据。

6.要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控制。加强中药的不良反应监测,进一步提高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监测水平,通过行政手段对中药不良反应进行严格的监测控制。中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应当充分了解其不良反应,这样才能预防中药的不良反应。首先要提高药剂人员、医护人员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使其相互配合,及时准确地收集资科进行系统分析,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资料,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要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宣传教育和监察报告工作。并全面了解中药尤其新药、新剂型的成分、适应证、禁忌证。

7.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制度。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只有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和逐级申报、管理和分析系统,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各种预防、诊断和分析手段,充分调动医护人员和患者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识别和防卫能力,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