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药学知识问答
16701000000065

第65章 中药趣话(8)

现代研究分析,玉竹含粘液质、维生素A和生物碱等成分。药理实验表明,玉竹有双相调节血糖作用,还有加强心肌收缩力、提高抗血氧能力、抗心肌缺血、降血脂及减轻结核病变的作用。故可治疗糖尿病,又能适用于心力衰竭的心脏患者。实验用玉竹水煎液(0.2克/毫升)浸泡桑叶半小时,拭干后喂家蚕,能明显延长家蚕的幼虫期和延长其寿命,说明玉竹确有较好的抗衰老作用。

玉竹,又名葳、山姜、铃铛菜、黄蔓菁,为百合科植物玉竹之根茎。味甘,性平微寒。生用养阴润燥;制熟补中和胃。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之功。属滋阴养气补血之品,古人称玉竹平补而润,兼有除风热之功,故能驻颜润肤,祛病延年。常用于肺阴受伤,肺燥咳嗽,干咳少痰以及胃热炽盛,津伤口渴,消谷易饥等症。常与沙参、麦冬、天冬等配伍同用。

玉竹味甘多汁,补阴而不留邪,故对热邪伤阴者亦可使用。但它毕竟味甘多脂,故脾虚痰湿偏重者需慎服。

四十四、护身灵药话红花

宋代顾文荐《船窗夜话》载,有一姓徐的妇女产后病危,家人请来名医陆日严诊治,待他赶到病家,患者气已将绝,惟有胸膛微热,陆日严诊后考虑再三说:“此乃血闷之病,速购数十斤红花方可奏效。”主人如数购来,陆日严用大锅煮红花,沸腾后倒入三只木桶,取窗格放在木桶上,让病人躺在窗格上用药气熏之。药汤冷后再加温倒入桶中,如此反复,过了一会儿,病人僵硬的手指开始伸动。半天左右,病人渐渐苏醒,脱离了险境。家人不胜感激。有人问陆日严,此药为何如此神效?“盖以红花活血之故也。”据记载,在古代埃及,红花只有贵族阶层使用权用,当法老的木乃伊下葬,用它来染外用的寿衣,以显示其高贵。据说王后克巴特拉的化妆品中也使用过此花。早在罗马厄禄王朝时期已作为药用,并将其视为一种“护身灵药”而流传。

红花,又名草红花、杜红花,为菊科植物。性味辛、微甘,性温,归心、肝经,有活血通经、去瘀止痛之功。治经闭、瘢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打损伤。红花含红花黄色素及红花甙。红花油有降低血脂作用。红花还有兴奋子宫、肠道、支气管平滑肌作用,能使子宫产生紧张性或节律性收缩,并可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红花还可改善皮肤色素斑,营养皮肤,使皮肤变得更富有弹性,延缓皮肤衰老。红花有较强活血作用,故出血倾向者不宜用。因可兴奋子宫,所以孕妇忌用。

四十五、补血调经话当归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十分恩爱,但不幸妻子患病,多次求医无效,丈夫便决定亲自去一座人迹罕至的深山采药,发誓一定要治好妻子的病,临行前对爱妻说:“我如三年不归,那就是我死了,你可以改嫁他人。”不料他果然三年未归,可怜的妻子为生活所逼,不得已就改嫁了。谁知事隔不久前夫采药归来,妻子后悔不已,觉得对不起前夫,便将前夫采来的药大量服下,意欲自杀,结果反而把病治好了。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药草取名为“当归。”正如唐诗所云:“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古人取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恩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当归含有挥发油,维生素B12、蔗糖、脂肪酸、烟酸、生物素、亚叶酸等成分。对中枢神经有镇静止痛作用、对子宫有调节舒缩作用、还有抗贫血作用,临床常用于痛经及月经不调。

当归,又名秦归、云归、西归、全归。味甘辛,性温,无毒。入心、肝、脾经。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为妇科要药,由于许多传统的中药方剂中使用当归,有“十方九归”之说,并被称为“药王”。当归全身都是药,但药性各不相同。当归头止血,当归身补血,当归尾行血,全当归和血。

四十六、散寒止痛用肉桂

相传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抚琴吟唱自编的《梧叶落》时,忽感咽喉疼痛,遂用大量清热泻火之药,症状得以缓和,但药停即发。后另请一名医,见其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六脉沉细,乃开肉桂一斤。药店老板对西施之病略有所知,看罢处方,不禁冷笑:“喉间肿痛溃烂,乃大热之症,岂能食辛温之肉桂?”便不予捡药,侍人只得空手而归。西施道:“此人医术高明,当无戏言。眼下别无他法,先用少量试之。”

西施先嚼一小块肉桂,感觉香甜可口,嚼完半斤,疼痛消失,进食无碍,大喜。药店老板闻讯,专程求教名医。名医答曰:“西施之患,乃虚寒阴火之喉疾,非用引火归元之法不能治也。肉桂用于治喉间痈疮,属特殊情况。

肉桂中含有桂皮醛,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作用;附子、肉桂复方对肾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所含桂皮油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效果尤佳。外敷可治胃病,胃肠胀气等;内服可用健胃和驱风剂。治虚寒胃痛,用肉桂单味研末,开水送服。用肉桂治喉疾却不多见,巧用肉桂治喉痈便有了这一段传奇故事。

肉桂,又名玉桂、桂皮,为樟科植物常绿科乔木桂树的干燥树皮,有浓烈的特殊香气。味甜、微辛,性大热。温中补阳,散寒止痛。但它确有补元阳,暖脾胃,除冷积,通血脉之功。

四十七、延年益寿话灵芝

据传说,秦始皇为了长生不死,派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到蓬莱仙岛去寻找不死之药“灵芝仙草”。流传至今的脍炙人口的《白蛇传·盗仙草》中,更是绘声绘色描述白蛇白素贞上仙山盗来灵芝仙草,给许仙一吃便“死而复生”。从这个传说中反映出古人对灵芝的信奉,认为灵芝是世间不可多得的还魂仙草;同时也可看出古人早就知道灵芝能救危急病人,起死回生,临床应用抢救惊厥昏迷过度者(假死),这与灵芝有明显的强心作用有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灵芝视作珍贵药物,由来已久。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把灵芝列为上品,认为它有益心气、增智慧、补精气、坚筋骨、好颜色的功效。现代药理实验也证明,灵芝确有一定的滋养强壮作用。但对于健康人来说,没有必要服用灵芝,久服之后还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灵芝,又名灵芝草,其实并不是草,而是一种无毒菌,为多孔菌科植物。味苦,性平,无毒。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文献《神农本草经》即有记载,分为紫芝、赤芝、青芝、黄芝、白芝、黑芝等六种,现代所见的灵芝,主要是紫芝和赤芝两种。郭沫若在《题灵芝草》中写道:“茎高四十九公分,枝茎处处有斑纹。根部如髹光夺目,乳白青绿间紫金。”正因为灵芝形状奇特,光彩夺目,加之生长环境特殊,采集不易,使人感到神秘,各种神话传说也就应运而生。

四十八、驻颜养生用茯苓

传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年少时体弱多病,夏天因为脾胃弱而饮食不消,食欲不振;冬天则因为肺肾气虚而经常感冒、咳嗽。请了许多大夫,服了许多药物也未能根除。直到苏辙过了而立之年,他向人学习养生之道,练习导引气功,经常服用茯苓,一年之后,以前多年的疾病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后,他便专心研究起药物养生来,并写了《服茯苓赋并引》一文。文中写道:服茯苓可以固形养气,延年而却老者。久服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颜如处子,神止气定。

我国魏晋时期,茯苓就被当作养生佳品,王公大臣们常用茯苓与白蜜同服。而清宫中,慈禧长年让御厨为她制作茯苓饼食用。

其药用价值最好的当属云南出产的茯苓,称为云苓。茯苓因其药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和功用。赤茯苓利湿作用强,治疗小便黄赤,尿涩痛。茯苓皮其利水作用较好,用于治疗水肿、小便短赤。茯神安神利水作用较强,治疗心悸健忘,小便不利。茯神木能平肝安神,用于治疗心区憋闷、失眠等。

茯苓,又名松腴、不死面,为寄生于松树根下的腐生真菌。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肺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作用。古代把茯苓列为上品,有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作用。老人常用白茯苓粉与粳米同煮粥服用,有养生之效。

四十九、止咳化痰话桔梗

动听的桔梗谣

朝鲜族对桔梗特别有感情。在朝鲜、韩国、日本把桔梗当作食用蔬菜十分普遍。韩国人素有食用鲜桔梗的习俗,韩国超级市场等处常有小包装的保鲜、冷藏或腌制桔梗出售,把它当作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种菜肴。韩国过去曾大量地栽培和加工过桔梗,但精明的韩国人发现我国的桔梗质优价廉,因而转向从我国大量进口桔梗,并把它加工成药菜产品销往日本、美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利匪浅。桔梗原产我国,各地都有野生。我国的许多地区也用桔梗根制作腌菜,颇具风味,并深得人们的喜爱。此外,桔梗可酿酒、制粉做糕点,种子可榨油食用。

美丽的桔梗花

桔梗又名苦根菜、梗草、铃铛花、包袱花,属桔梗科桔梗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桔梗”。

桔梗花蓝紫色的花朵,花形美丽,非常惹人注目。不少地方用作观赏植物栽培于公园庭院之中,清幽淡雅,别具情趣。

止咳化痰良药

桔梗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临床常用药,味苦、辛,性平,归肺经。功能开宣肺气、祛痰止咳、利咽散结、宽胸排脓,常用以治疗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等病症。

桔梗以作用于肺经为主,主治以咳嗽、咽痛、肺痈等上部病症为主。

宣肺止咳——桔梗专入肺经,药性平和,无论外感或内伤所致寒热虚实之咳嗽皆可选用。

利咽散结——自从《伤寒论》用桔梗治疗少阴咽痛以来,在气滞、血瘀、热结、痰阻所致的各种咽痛中皆可配用桔梗。

消痈排脓——《金匮要略》的桔梗汤,适用于肺痈之溃脓期。桔梗用于肺痈早期可以散邪宣壅,脓成可以托毒排脓,治疗肺痈几乎无它药可以替代。动物实验也证实,桔梗汤能通过增加肺和呼吸道的排泄量,使脓液稀释而易于排出。

除以上主要的功效,桔梗还可用于以下方面:

宣畅上焦,解表祛邪——外邪困表易致肺气郁闭,宣降失常。而宣畅肺气则利于解表祛邪。桔梗性平,能开宣肺气,故无论风寒表证、风热表证均可应用。

宣通肺气,畅利二便——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郁闭则大肠不能承肺气下行而致便秘。当肺气通畅,则可间接疏通肠胃,下输膀胱,因而对肠道疾病、小便不利等也有良好效果。据报道,用竹桔饮(淡竹叶、桔梗各10g)治疗痔瘘术后癃闭20例,获得满意疗效。桔梗能开肺气之结,与淡竹叶相配一开一利,一升一降,调理气机,宣导淡渗,轻剂以祛实邪。此属“欲降先升”之治法,实乃《内经》“病在下取之上”以及“提壶揭盖”之法。

五十、中医三典故

“堂”——凡是历史悠久的中药店都称作“堂”,比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的九芝堂,宁波的寿仁堂,济南的宏剂堂,沈阳的天益堂,贵阳的同济堂等等。这个典故为何而来呢?它是出自名医张仲景。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其人医术高明,深受百姓好评。汉献帝建安中期,他被调任长沙太守,当时这里瘟疫流行,死人很多,他很痛心,工作之余,就在他的“办公室”接诊病人,自称“坐堂医生”,以表示自己藐视功名、为民治病的决心。后人为了学习这位名医的高深品德,就沿用这个名称,一些行医者也把自己的中药店叫“某某堂”,意为像张仲景那样不计名利、救死扶伤。

“杏林”——我们常常看到有人赠送给某某中医师的锦旗或者匾上这么写着:“誉满杏林”或“杏林春满”,这是为何呢?《三国志·卷四十九》记载了这个典故的来历:相传三国名医董奉,隐居江西庐山期间,对众多慕名而来求医的百姓,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但要求被治愈者种植杏树作为纪念,患重病而被治愈者种五株,轻病治愈者种一株。数年后,被他治愈者不计其数,种得杏树数十万株,蔚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读书看病,很是惬意。杏熟以后,来购买者一律不收钱,只用米交换。一担杏子换一担米,他得了米,就用这些米救济山上山下穷困百姓。董奉死后,庐山的百姓们非常怀念他,就把他的精湛医术和高深医德称之为“誉满杏林”。此后,那些类似董奉的医生也受到了此尊称,相沿至今,久传不衰。

“药葫芦”——许多人不明白一些正宗的中药店门前都挂着一个药葫芦是何意思?其实这也有一段来历。《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坊》里记载着这样一个典故:相传汉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带闹瘟疫,死了许多人,无法医治。有一天,一个神奇的老人来到长安,他在一条巷子里开了一个小小中药店,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里面盛了药丸,专治这种瘟疫。凡是来求医者,老人就从药葫芦里摸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温开水冲服,就这样,喝了他的药的人,一个一个都好了起来。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便在许多地方传开了,后来一些行医者就以药葫芦作为中药店的标志,这一习俗一直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