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内科疾病的诊治与护理
16701600000023

第23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与护理(1)

(第一节)急性单纯性胃炎的诊治与护理

【病因和发病机理】急性单纯性胃炎(acute simple gastritis)可由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微生物感染或细菌毒素等引起。化学因素有药物(如水杨酸盐类、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利血平、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药物)、烈酒、胆汁酸盐和胰酶等;物理因素如进食过热、过冷或粗糙的食物,损伤胃黏膜引起炎症;微生物有沙门氏菌属、嗜盐杆菌(vib rio parahemolyticus)和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以及某些流感病毒和肠道病毒等;细菌毒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为多见,偶为肉毒杆菌毒素。细菌和(或)其毒素常同时累及肠道,引起急性胃肠炎(acute gastroenteritis);误服某些毒植物如毒蕈等也可引起急性胃肠炎。

【病理】胃黏膜病变主要是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表面覆盖白色或黄色渗物,可有血和(或)。黏膜有性细。

【临床表现】临床上以感染或细菌毒素所致急性单纯性胃炎为多见。一般起病急,在进食污染食物后数小时至24小时发病,表现为上腹不适、疼痛、厌食和恶心、呕吐等,因常伴发肠炎而有腹泻,粪便呈水样;由沙门氏菌感染所引起者常有发热。上腹或有,肠进。病,症。有药物或物理因素所致急性单纯性胃炎一般主要限于上腹部。

【治疗】应除去病因,卧床休息,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或药物,酌情暂时禁食或给流质饮食,多饮水,腹泻较重者可饮糖盐水。腹痛者可予局部热敷,或用解痉剂,如阿托品、普鲁本辛、复方颠茄片、654一、,或山莨菪碱等。有剧烈呕吐或明显失水时,必须静脉输液予以纠正。有时可给甲氰咪胍,减少胃酸分泌,以减轻黏膜炎症,也可应用制酸剂。一般不用抗生素,但对沙门氏菌、幽门螺旋杆菌和嗜盐菌感染则需应用。

【护理】

1.休息: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嘱患者要多饮水,腹泻较重者应饮糖盐水;恢复期,患者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休息。

2.饮食护理:急性发作期患者可给予无渣、半流的温热饮食。恢复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食用过咸、过甜、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定期进餐、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疼痛的护理:遵医嘱给予局部热敷、按摩、针灸或镇痛药物缓解疼痛。

4.如为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时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5.停用一切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水杨酸盐类、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利血平及某些抗生素等。

(第二节)急性糜烂性胃炎的诊治与护理

【病因和发病机理】急性糜烂性胃炎(actue erosive gastritis)是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炎,常伴有出血,故又称为急性出血性胃炎(actue hemorrhagic gastritis),也可伴有急性溃疡形成。本病又称急性胃黏膜病变,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20%。能引起急性单纯性胃炎的各种外源性病因,均可严重地破坏胃黏膜屏障而导致及胃蛋白酶的返弥散,引起胃黏膜的损伤而发生出血及糜烂。一些危重疾病如败血症、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大手术后、创伤、休克,或肺、心、肾或肝衰竭等严重应激状态是更为常见的病因。目前对其确切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但一般认为胃黏膜缺血和胃酸分泌是两个重要的发病原因:应激时,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虽增多,但在上述严重疾病时,仍不足以维持胃黏膜微循环的运行;反之,黏,前成,黏膜而前成却使血栓素(TXA)及白三烯的合成相应增多,此二者具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结果加剧了黏膜的缺血缺氧,从而导致H加的返弥散,致使黏膜发生糜烂、出血。

【病理】胃黏膜呈多发性糜烂,伴有点状或片状出血,有时见浅小溃疡。病变多见胃及胃,胃也可。有性单的,因肿或出血而扭曲,糜烂处表面上皮细胞有灶性剥落。

【临床表现和诊断】起病前可无明显不适,或仅有消化不良的症状,但常为原发的严重疾病所掩盖。往往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有呕血和(或)黑粪,但出血量一般不大,且常呈间歇性,可自止。大多数患者可找到病因。诊断主要依靠病前服用消炎药(如阿司匹林)、酗酒,或上述各种严重疾病的应激状态的病史;但确诊有赖于急症显微胃镜检查,一般在出血24—48小时内进行,可见多发性糜烂和出血灶的特征性急性胃黏膜病变。

【治疗】应针对病因采取预防措施,如给阿司匹林时,宜同时服制酸剂。阿司匹林在酸性环境下不离子化,原药能以被动扩散方式被胃黏膜上皮细胞吸收,而在中性的胞浆中离子化,致使细胞损伤。如与制酸剂同服,可使之在胃内即离子化而不被吸收。或上述严重疾病状态,亦可预服制酸剂和(或)私—受体拮抗剂来预防。制酸剂多采用铝—镁胶体合剂,可每4—6小时口服20ml;氏—受体拮抗剂则可用甲氰咪狐(cimetidine)或块喃硝胺(ranitidine)。也可用硫糖铝或前列腺素E2。如一旦发生急性出血,应先止血,并同时采用上述措施。

【护理】

1.休息: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患者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休息。

2.饮食护理:急性发作期患者可给予无渣、半流的温热饮食,如患者有少量出血可给予牛奶、米汤等以中和胃酸,利于黏膜的恢复。剧烈呕吐、呕血的患者应禁食,静脉补充营养。恢复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食用过、生性。期进、量多,成良的饮食卫生习惯。如胃酸缺乏者可酌情使用酸性食物如山楂、食醋、浓肉汤、鸡汤。

3.心理护理:应注意安慰患者使其精神放松,消除症状反复发作而产生的紧张、焦虑、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从而增强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应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地自我护理和保健,减少本病的复发次数。

(第三节)慢性胃炎的诊治与护理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tis)是指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症病变。本病常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慢性胃炎一般可分为:(1)浅表性胃炎(superficial gastrtis),炎症仅累及胃黏膜的表层上皮;(2)萎缩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炎症已累及胃黏膜深处的腺体并引起萎缩;(3)肥厚性胃炎(hypertrophic gastrtis),尚无上皮细胞肥大的证,胃炎有。

【病因和发病机理】

急性胃炎的继续急性胃炎病因未能去除,致反复发作而持续不愈,逐演变成慢性胃炎。诸如反复的机械磨损(由粗糖食物)、烫食、咸食、食物中某些化学制剂刺激、长期服用非留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以及酒癖,均可使胃黏膜反复损伤而转化为慢性炎症。也有人认为营养缺乏,特别是B族维生素的缺乏也是一个诱因。

十二指肠液的反流研究发现慢性胃炎患者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常引起胆汁反流,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胰液中的磷脂酶A与胆汁中的卵磷脂相互作用形成的溶血卵磷脂,具有极强的黏膜损伤作用。溶血卵磷脂与胆汁和胰消化酶一起,能溶解黏液,并破坏胃黏膜屏障,促使H加及胃蛋白酶反弥散人黏膜,进一步引起损伤。由此引起的慢性胃炎主要在胃窦部。消化道溃疡一般都伴有慢性胃窦炎,因此有人认为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有关。烟草中的尼古丁能使幽门括约肌松弛,故长期吸烟者可助长胆汁反流而造成胃窦炎。

免疫因素胃体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自身免疫反应明显,80%—90%患者的血中可找到抗内因子抗体(FA),在血液、胃液、和萎缩性黏膜的浆细胞中,也常可检出抗壁细胞抗体(PCA)。研究发现少数胃窦胃炎者,血中有特异性的抗胃泌素分泌细胞(G细胞)抗体。此外,研究还发现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内有弥漫性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糖尿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都可伴有慢性胃炎,可能与免疫有关。

感染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而胃酸分泌功能减退,胃内有细菌和真菌的繁殖,认为可能导致胃炎。目前认为慢性胃炎约90%有幽螺杆菌(ca m pylobacter pylori)存在,幽门螺杆菌具有鞭毛,能穿过胃的黏液层到胃黏膜,通过其产氨作用、分泌空泡毒素A物质其相关蛋炎性反应杆菌壁可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以上因素长期存在致使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

【病理】浅表性胃炎的炎症限于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的表层。肉眼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或伴有渗出物,主要见于胃窦,也可见于胃体,有时见少量糜烂出血。镜下见黏膜浅层中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深层的胃腺体保持完整。此外,某些患者在胃窦部有较多的糜烂灶,或伴有数目较多的疣状凸起,称慢性糜烂性或疣状胃炎。

炎症深人黏膜固有层影响腺体,使之萎缩,称为胃萎缩性胃炎。此时黏膜层变薄,黏膜皱襞平坦甚或消失,可以弥漫性,但也可呈局限性。镜下见胃腺体部分消失或个别完全消失,黏膜层、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有时黏膜萎缩可并发胃小凹上皮细胞增生,致使局部黏膜层反而变厚,称萎缩性胃炎伴过形成。

如炎症蔓延广泛,破坏大量腺体,使整个胃体黏膜萎缩变薄,称胃萎缩。镜下示所有胃体腺完全消失,炎症细胞已很难见到。隐窝上皮肠化,为杯状细胞或具有刷状缘的肠型细胞所代替。胃窦部基本正常。

萎缩性胃炎时常发生肠腺上皮化生和假性幽门腺化生。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肠化上皮可发生发育异常(粘蛋白缺乏伴核极性异常,核增大,分化不良和有丝分裂象增多),形成所谓不典型增生(dysplasia),不典型增生是一种不正常黏膜具有不典型细胞、分化不良和黏膜结构紊乱的特点,认为极可能是癌前病变。

【临床表现】慢性胃炎的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的症状,部分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包括上腹饱胀不适(特别是在餐后)、无规律性腹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并无特异性。胃体胃炎和胃窦胃炎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胃体胃炎消化道症较,但可的和体,可有,多性。数可发生性缺血。胃窦性胃炎的胃肠道症状较明显,特别是有胆汁反流较多,或伴有胆囊结石的患者。有时颇似消化道溃疡,可有反复小量的上消化道出血,甚至呕血,系发生急性糜烂致。

慢性胃炎大多数无明显的症状,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压痛。胃体胃炎严重者可有舌炎及贫血。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胃液分泌慢性萎缩性胃体胃炎时胃酸分泌下降,病变严重时胃酸缺乏,此可用五肽胃泌素刺激试验来确定。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不影响胃酸分泌,但后者如有大量G细胞丧失,则因胃泌素的缺乏而胃酸分泌偏低。

血清学检测慢性萎缩性胃体炎时血清胃泌素常中度升高,这是因为胃酸缺乏不能抑制G细胞分泌胃泌素之故,若病变严重,不但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内因子分泌也减少,因而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血清维生素B12也下降;血清PCA常呈阳性(75%以上)。慢性胃窦胃炎时血清胃泌素下降,下降程度随G细胞破坏程度而定;血清PCA也有一定的阳性率(30%—40%),但不如慢性萎缩性胃体炎者高。慢性浅表性胃炎时无特殊改变。

胃肠X线钡餐检查通过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可很好显示胃黏膜象。胃黏膜萎缩时可见胃皱襞相对平坦、减少。可根据胃窦黏膜呈钝锯齿状及胃窦部痉挛,可提示胃窦胃炎。少数胃窦胃炎的X线表现为胃窦或幽门前段呈向心性狭窄,并可有结节状充盈缺损,颇似胃癌。

胃镜检查及活组织检查这是最可靠的确诊方法。浅表性胃炎常以胃窦部为最常见,多为弥漫性,也可局限而分散,病变黏膜呈红白相间或呈花斑状,有时可见散在糜烂,黏液分泌增多,常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活检示浅表炎细胞浸润、腺体则完整。

萎缩性胃炎者其黏膜多呈苍白或灰白色,但也可呈红白相间,皱襞变平或平坦,黏膜外观薄而能透见其下紫蓝色血管纹。病变可以弥漫,也可以轻重不均匀而使黏膜外观高低不平,有些地方因上皮的过度形成而使黏膜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凸起。黏膜表面无炎性渗液,黏液分泌也少。

对活检标本应同时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可先置一标本于含酚红的尿素液中做尿素酶试验,阳性者于30—60分钟内试液变成粉红色;另一标本置特殊的培养液中,在微氧环境下培养;再一标本制成切片,以HE或arthin—Starry或Giemsa染色,切片上可见在黏液层中(贴邻上皮细胞)有成堆形态微弯的杆菌,呈鱼贯状排列。切片结果与相。

【诊断】病史和症状并无特异,X线检查也只能提示本病,而确诊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在我国有50%—80%患者在胃黏膜中可找到幽门螺旋杆菌。

【治疗】

消除病因应去除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如戒烟酒、减少食盐摄人、避免对胃有刺激的饮食及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以及停服药物,特别是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消炎药。胆汁反流明显者特别要戒烟,可服消胆胺(cholestyramine)以吸附胆汁,每次3—4g,每日4次,饭后1小时或睡前服;亦可服氢氧化铝凝胶吸附之,饭后1小时服,每日34次,胃复安(metochopramide)和多潘立酬(domperidone)亦能加强幽门张力和胃妻之收缩,防止胆汁反流。胃黏膜活检发现幽门螺旋杆菌须加服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痢特灵或tinidazole等,以2—3周为1疗程,之后应重复胃镜检查细菌是否被完全清除。胶体秘(denol)既能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又对炎症黏膜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可形成一层保护膜,兼有防治作用,可以试用。

其他药物治疗对已形成的胃黏膜炎症,无特殊治疗,主要作对症处理。上腹痛用解痉剂如普鲁本辛或颠茄合剂;上腹饱胀用胃复安或多潘立酮等。硫糖铝和哌吡氨平(pyrenzepine)联用。氏—受体拮抗剂也可试用,有减少胃酸分泌和促进胃泌素释放之作用。

手术治疗肠黏膜肠化并非癌前病变,但不典型增生则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时,应考虑手术治疗,但如只是轻度,属可逆性,无需手术。

【预后】预后一般佳,浅表性胃炎可逆转至正常,但常演变为萎缩性胃炎,少数萎缩性胃炎有可能演变为胃癌。

【护理】

1.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食用过咸、过甜、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定期进餐、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养成良好的饮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