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内科疾病的诊治与护理
16701600000069

第69章 风湿性疾病的诊治与护理(1)

(第一节)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与护理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是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全身性疾病。病因尚不明了。但一般认为是感染后引起的自体免疫反应,导致以滑膜炎为基础的关节病变。常见的症状是关节肿痛,晚期可引起关节的强直、崎形和功能严重受损。

【病因】迄今不明。感染因素中过去对支原体、EB病毒研究较多,但都不能予以肯定。发病与机体素质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典型类风湿因子阳性的病例,多与组织相关抗原型另有密切关系。本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若干倍,因此性激素与发病可能也有一定的关联。

【发病机理】类风湿关节炎最基本的病变是滑膜炎,其产生是机体对抗原刺激免疫反应的结果,其中既包括体液免疫,也包括细胞免疫反应。

抗原局限于滑膜后,滑膜细胞将其吞噬,早期滑膜水肿、增生,滑膜内小血管增,炎性。滑膜组织经细胞培养及免疫突光法证实能大量产生免疫球蛋白,其中包括gM、gG甚或—gA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关节炎滑膜B细胞经体外培养可测出其免疫球蛋白产量远高于常的的免疫性。

类风湿因子是对很多动物(尤其是人和兔)的gGFc段决定簇的抗体。一般临床测定的是血中gM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阴性的患者,部分可由于类风湿因子量少,不用更敏感的方法不易测出,另一部分乃由于与自身gG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后,不能被测出,但当离解后,仍可测得gM类风湿因子存在,被称为隐匿的类风湿因子。除gM类风湿因子外,滑液中主要含gG类风湿因子。

血中gG类风湿因子由于检测方法复杂,一般不作为常规化验项目。据估计,滑膜中60%浆细胞产生gG类风湿因子。本病被认为是一自体免疫病,主要是与类风湿因子有关。血中gM类风湿因子与gG结合,形成大的免疫复合物,可能被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统所清除。滑液中的gG类风湿因子可自身聚合而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具有更重要的致病意义。

本病属免疫复合物疾病,滑液中用多种方法皆可测得免疫复合物。滑液中补体减低、与免疫复合物量平行。滑液中的渗出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且细胞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包涵体。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虽有免疫复合物,血中补体一般不减低,但有明显血管炎者,由于免疫复合物水平高,血中补体多减低。

由于上述滑膜对抗原刺激的反应,不少学者认为可将滑膜看成一免疫器官,具有像淋巴结一样的免疫反应功能。滑液增生中,有时可见到生发中心形成。

本病发病机理中除体液免疫外,细胞免疫也占重要位置。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患者,也可患本病,可为例证。本病患者滑液中大量淋巴细胞集聚,经分离检查大部分为T细胞。患者滑液中,以及滑膜体外培养的上清液中均可查见不同的淋巴因子。70%类风湿关节炎查有对n型胶原(软骨)和m型胶原(滑膜)的细胞免疫反应,是原发或继发反应,尚不明确。对一些久治无效的病例,行胸管引流以去除其中主要的t淋巴细胞,病情好转,但将引流出之活淋巴细胞再输回血或关节中,病情又复加重。这也说明胸导管内的淋巴细胞与本病的持续炎症活动性有关。

本病免疫反应的,免疫节和淋巴细胞的。滑膜中可查见有辅助性t细胞(cd4),也可查见抑制性t细胞(cd3),且很多细胞表面有i,(dr)抗原,说明皆被活化,有报告抑制性t细胞功能低下。此外,滑膜中有大量巨噬细胞及分支细胞,细胞膜上皆有大量i,(dr)抗原。这些细胞是供体抗原的细胞,分泌白介素,可引起抗体产生及刺激滑膜。软骨细胞、破骨细胞产生化学物质,而破坏软组织、软骨和骨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病的炎性反应,是前述免疫反应产生后的一系列介质作用的结果。这些介质包括激活补体后的产物;如匕,、花生四烯酸代谢物、激肽等;滑液中中性粒细胞吞噬免疫复合物后释放的溶酶类物质;以及由淋巴因子及单核细胞因子诱发产生的胶原酶、弹性硬蛋白酶、水解酶、前列腺素、破骨细胞活化因子等。这些介质渗透到软骨及骨、产生侵蚀和脱钙。

【病理】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是滑膜炎,由急性转为慢性。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滑膜大致出现炎症(渗出、浸润)、增生、肉芽组织形成诸阶段。早期滑膜充血水肿,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也可有浆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偶可见生发中心。以后滑膜增生、肉芽组织形成,其中除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使滑膜绒毛变得粗大外,并有淋巴滤泡形成,还可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炎。滑膜细胞增生形成肉芽血管翳(pannus)。

肉芽血管翳也如急性滑膜炎,在增生的滑膜细胞或淋巴、浆细胞中,可检出类风湿因子、7球蛋白或抗原—抗体复合物,且可向关节腔内的软骨面生长,发生粘连、软骨因不与滑液接触,影响其正常代谢;另外,血管翳释放某些水解酶,对关节软骨、骨、韧带和肌腱的胶原基质产生侵蚀作用,其最终结果使关节腔遭到破坏,相对面融合,发生纤维化强直、错位,甚或骨化。

本病关节外表现,多数为局灶性血管炎的结果。类风湿结节多见于受压力或摩擦部位的皮下后骨膜上。其中心是一团坏死组织,含有纤维素和免疫复合物沉积,边缘为栅状排列的组织细胞,外层为有单核细胞浸润的肉芽组织。同样的肉芽肿结节也见于内脏器官。类风湿血管炎不少见,也是本病基础病变之一。血管炎为全层动脉炎,有单核细胞浸润,内膜增生可引起栓塞。少数病例较大动脉受侵,与结节性多动脉炎难以区别。关节外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可呈甲床的裂片样出血(末梢动脉炎)、下肢皮肤慢性溃疡、周围神经炎、无菌性骨坏死等。

【临床表现】

一、周身及关节症状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多缓慢,关节症状出现前,可有乏力、低热、食欲减退、手足发冷等全身前驱症状。虽然少数患者最初症状可为单一的关节痛或关节炎,但大多数患者为对称性的多关节炎。受累的关节以双手关节(尤其近端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腕、膝、足关节最为多见,其次为肘、踝、髋关节等。关节肿胀,伴有疼痛、压痛和僵硬。关节肿乃由于不同程度的滑膜增生变厚和滑膜积液,以浮沉触诊法可区分二者不同程度。关节僵硬以晨间起床后最为明显,活动后减轻,称为晨僵。晨僵程度及持续时间可作为对病情活动性判断指标之一。关节肿时温度升高,但表皮很少发红。近端指间关节肿使手指呈梭形肿胀。由于疾病本身对肌肉的侵犯或废用,关节周围肌肉(尤其是大小鱼际)呈现萎缩、肌力减退。慢性晚期患者,由于关节软骨丧失,韧带、腱鞘和关节被膜的破坏或减弱,肌力的不平衡,以及患者关节活动时用力不同,出现关节的不同畸形。最常见的是掌指关节的半脱位和手指的尺侧偏斜。近端指间关节过度伸展,可使手呈所谓之“天鹅颈”畸形。重症病例关节最终出现纤维性强直,膝、肘、腕多固定在屈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除四肢关节,关节及关及。

二、关节外症状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除关节炎及一般周身症状外,关节外的表现主有以。

1.类风湿结节:15%一25%的患者,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经常受压处(如肘关节鹰嘴突)。结节可粘附于骨膜、肌腱或腱膜上。结节直径自数这毫米至数厘米,数量不多,有时只有一个。结节存在时间较长,可达数月或数年之久,治疗后几天至几周可消失。结节多出现于类风湿因子效价高的患者,多反映病情有活动性。

2.类风湿血管炎:除病理一段中述及外,少数病例血管炎可影响内脏,引起肠穿孔、心包炎、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血管炎多发生于病情严重、关节炎表现明显、类风湿因子效价高的患者。由于严重血管炎,患者血补体可减低,冷球蛋白增加,血管壁可查见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血管炎被认为是免疫复合物引起。

3.心:虽然本病引起临床上的心脏病不多见,但尸检及超声波检查发现心脏异常并不少见。例如尸体示约一半患者,超声检查示1/3患者有心包炎,但临床明显心包积液或缩窄性心包炎并不多见。心肌、传导系统、心内膜(主动脉瓣、二尖瓣)也可受损。冠状动脉炎及栓塞可引起心肌梗死。

4.肺:通常有以下四种病变:胸膜炎及胸腔积液最为常见。胸水葡萄糖含量明显减低,补体减低,可见所谓“类风湿细胞’’,即吞噬类风湿因子免疫复合物及补体的吞噬细胞(滑膜中亦有之),不应误认为瘤细胞。胸水中可查见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渐进坏死性结节(necrobiotic nodule)多发于类风湿因子效价高、同时有皮下结节的患者。结节多位于肺的外周,故常无症状。结节大小不一呈多发性,但也可为单一的,结节很大或形成空洞,或腐蚀至气管、胸腔时,可引起咳嗽、咯血或胸腔积液。类风湿尘肺(Caplan综合征)最初于患本病的煤矿工人中发现,但从事石棉、矽尘、陶瓷、电焊等业的工人中也能发生。肺中有多发性结节,大小不一,可融合、空洞形成或钙化。结节可在关节炎之前,同时或其后出现。80%患者血中有高效价类风湿因子。结节的病理类似风湿肉芽肿。粉尘可能有佐剂作用,刺激抗体(类风湿因子)产生,同时又可能是一局部反应的刺激与损伤,有利于类风湿肉芽肿的形成。慢性纤维肺泡炎多发生于晚期病例,预后不良。轻型病例症状及X线表现不明显,靠肺功能测定帮助诊断。晚期病例呈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5.肾:本病很少引起肾损伤。有肾损伤者应首先排除淀粉样变及治疗后药物(金、青霉胺等)引起的可能。有严重血管炎者肾也可累及。

三、其他类型

1.Felty综合征:患者除类风湿关节炎外,有脾肿大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关节外表现多见,免疫异常明显。患者一般年龄较大,关节炎病程长。有时还可出现贫血及血小板减少。

2.少年型类风湿关节炎:1/3少年及儿童的类风湿关节炎,起病呈多关节炎,与成人相似,但半数发病时,只一个或少数几个关节受侵,且多为大关节(肘、膝、腕)。10%—20%少年型患者,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弛张性高热,淋巴结、肝、脾肿大,皮疹及血白细胞增高,又称Still病。关节炎可与周身表现同时出现,但也可在全身症状后数周、数月以至2—3年出现。这种无关节症状的患者,常长时间被误诊为原因不明的发热,需与多种发热疾病相鉴别。

一般而言,少年型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很低,类风湿结节少见。以多关节炎起病者,半数先累及颈椎的骨突关节,影响颈椎活动。以单关节或少数关节发病者,尤其是女性年幼患者,慢性葡萄膜炎多见,甚至可引起失明。Still病并不仅限于少年及儿童,也可于成年人中发病。少年型慢性关节炎中4%—8%,虽开始表现为周围关节炎,主要影响髋及下肢关节,但最终出现腰椎、骶髂关节受牵连的症状。多见于男孩,90%为HLA—B27型,其他表现与成人强直性关节炎相同。这组患者应视为少年型强直性脊柱炎,而非少年型类风湿关节炎。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患者一般有轻、中度贫血。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或低色素性。白细胞正常或增高,少数重症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活动期血沉增速,缓解期可降至正常。血浆蛋白电泳早期;2增加,进展至慢性者,7球蛋白增高。

类风湿因子,患者阳性,但正常人亦有阳性。阳性率及效价高低视检查方法而异。常用的乳胶凝集法阳性率及效价较羊血球凝集法为高,但特异性略差。曙红法假阳性及假阴性率皆高,故不足取。单纯类风湿因子阳性,不足以诊断本病,但与其他临床资料综合考虑,有辅助诊断的意义。重症患者常有高效价类风湿因子,但单纯以效价高低尚不能据以判断病情轻重或活动性的高低。

血补体多不减少。有类风湿结节或明显血管炎者,补体C,可减低。免疫复合物测定如冷球蛋白在病情活动时多增高,改善后下降。

对类风湿结节可做活组织检查。

手关节的X线检查,早期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附近有轻度骨质稀疏;稍后由于关节面软骨破坏,关节隙变窄,关节面不规则,关节边缘有骨质破坏或囊状透亮区,骨质稀疏明显;晚期可有关节半脱位或骨性强直。

【诊断】典型病例根据其发病多在青壮年,关节炎呈对称性,最常侵及四肢小关节特别是掌指关节及近端指间关节,感晨僵,有类风湿结节,血中类风湿因子阳性,以及典型的X线表现,诊断并不困难。晚期病例除上述表现外,更有关节畸形,如掌指关节尺侧偏斜,更易诊断。美国风湿学会1987年推荐的分类标准,有下述体七项中之四项者,可以诊为类风湿关节炎:(1)晨僵至少1小时,6周;(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3)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4)对称性关节肿;(5)皮下结节;(6)手X线象改变(至少有骨质稀疏及关节隙狭窄);(7)类风湿因子阳性(所用方法正常人群中不超过5%阳性)。国内初步检试此标准敏感性为91%,特异性88%。但国内小部分确诊者可无晨僵,或晨僵不到1小时,持续不足6周。早期轻型或不典型病例,如开始为单关节炎者,起病急并发高热者,则需行更多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并进行追查。有认为如果侵及远端指间关节,即可排除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但此点并对。

【鉴别诊断】

骨关节炎本病为非炎性、退行性的关节炎疾病。鉴别点为骨关节炎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年老者多见;一般营养状况好,无全身症状;多为负重关节如膝、脊柱等受累;关节无红肿,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不多见;X线示关节边缘呈唇样增生或骨剌形成,关节周围骨质有钙化沉着;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

强直性脊柱炎本病主要侵犯脊柱,但也可有周围关节被累及,因之与类风湿关节炎有相似处。但有研究发现无论从患者临床表现、遗传因素、免疫反应、病理改变诸方面,本病与类风湿关节炎有明显的不同(表7一、一、)。

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本病多发生于青少年,病前常有咽痛,关节痛为游走性,多累及四肢大关节,极少出现畸形,可伴有心肌炎。血抗链球菌溶血素0效价增高,而类风湿因子阴性。水杨酸制剂疗效迅速而显著。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尚无特殊疗法。内科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炎症、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骨破坏和关节畸形;选择适当病例进行手术治疗。

一、一般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