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股权战争
1676500000002

第2章 阿里巴巴:股东“三角恋”(1)

企业创业往往需要资本助推,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资本是天使还是魔鬼?创始人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驾驭资本、抓牢自己的控制权?

自从阿里巴巴集团形成马云团队与雅虎、软银三足鼎立的股东格局之后,马云便陷入了控制权旁落的潜在威胁之中。

那场引人注目的“支付宝事件”,仅仅是马云与投资人雅虎、软银之间摩擦的一个片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之间的三方恩怨,从软银董事局主席孙正义决定给马云投资时起就已经注定。

马云向来视孙正义为“资本恩人”,但是对于雅虎的入股,马云必定是追悔莫及。如果不是那场交易,马云决不可能失去第一大股东的地位,更不可能有控制权旁落的风险。但是历史不能假设。

在中国,“本命年”向来被视作不吉利的年份,2011年恰好是阿里巴巴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本命年。对于马云来说,这个本命年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支付宝争夺战”了。

如今,支付宝已经成功地从以雅虎为第一大股东的阿里巴巴单飞出来,落入了马云的私人口袋。对此,雅虎抨击马云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了支付宝,而马云则回应说虽然“不完美但唯一正确”。他所说的“不完美”指的是,单方面取消阿里巴巴与支付宝之间的“协议控制”有违约之嫌;他所说的“唯一正确”指的是,100%遵守了国家法律。

这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风波,成为2011年度中国最大的商业新闻之一。虽然事件最终以马云与雅虎及软银达成补偿协议而告终,但马云在此次事件中的是非对错依然众说纷纭。不可否认的是,马云在此次事件中赔上了惨重的声誉代价。

“支付宝事件”仅仅是马云与投资人雅虎、软银之间摩擦的一个片段。他们之间的三方恩怨,从软银董事局主席孙正义决定给马云投资时起就已经注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软银当年的投资,或许不会有今日的马云,也不会有日后孙正义牵线搭桥引雅虎入局阿里巴巴,更不会有马云与雅虎之间旷日持久的矛盾纷争。

因而可以说,马云与资本方冲突的种子,从马云创业首次融资之时起就已经埋下了。

马云创业,蔡崇信助力

据说从马云创业开始,阿里巴巴的每次内部会议都会录下视频,以作为阿里巴巴的史料供后来者看。

1999年2月20日,马云带领“十八罗汉”创立阿里巴巴时的演讲视频至今仍被保存着。在杭州湖畔花园马云那间150平方米居住兼办公的房子里,在这种简陋的办公条件下,马云以他那与生俱来的极具感染力的演讲口才向他的团队宣布:我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不做门户,我们要做B2B,B2B将成为互联网的下一轮革命性模式。

当时,“十八罗汉”之中还没几个人能弄明白马云说的B2B究竟是什么,大概他们只能根据B2C的亚马逊与C2C的eBay去猜想B2B的模样。他们之中也不知有几个人深信马云说的是美好前景而不是“一个美丽的饼”,但无论是深信不疑还是半信半疑,总之,17个人跟随马云踏上了创业的道路。

1999年3月,阿里巴巴网站正式上线。其实,马云在1997—1999年协助外经贸部做网站时就已经将网站的商业模式酝酿出来了:架设一个连接国内外贸企业与国外进口商之间的业务联系平台,即所谓的B2B(BusinessToBusiness)。

当时马云团队能够凑出的资金只有50万元,这样的投资额对于1999年的互联网行业来说,只能用“杯水车薪”来形容。那年的三大网站—搜狐网、新浪网、ChinaRen的烧钱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互联网的创业门槛也水涨船高至百万美元级别。

因此,马云靠这50万元资本窝在自己家里“省吃俭用”办公决不是出路,寻求融资成为马云当时唯一的选择。

那时候的马云团队被称为“三无团队”(一无显赫出身,二无成功案例,三无技术优势),这种团队背景是难以入投资人法眼的。马云回忆:“我记得1999年到硅谷寻找资金,跟很多风投、资本家接洽,但是没有人有兴趣投资阿里巴巴,我被一一回拒。”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出现,对阿里巴巴的首轮融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999年6月,具有华尔街显赫背景的蔡崇信加盟阿里巴巴出任CFO。蔡崇信生于中国台湾,13岁到美国求学,最终获得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之后长期在华尔街任职。蔡崇信原本是代表InvestorAB公司去阿里巴巴考察投资项目的,他当时看到《福布斯》等美国媒体对阿里巴巴的报道,甚至“雅虎酋长”杨致远都对蔡崇信提起过马云(马云1997年帮外经贸部建网站时结识了杨致远),便对这家新生的互联网公司产生了兴趣。

1999年5月,蔡崇信从香港飞到杭州面见马云。谁知,首次见面,蔡崇信便被马云那极富感染力的演说打动了,与马云一连聊了四天。特别是当蔡崇信看到那简陋办公条件下马云团队的创业激情时,他开始确信马云将会是一位独具领袖气质的企业家。

聊着聊着,蔡崇信干脆就直接跟马云提出:“Jack(马云英文名),那边的工作我不干了,我加盟阿里巴巴。”就这样,蔡崇信成为阿里巴巴的新员工。蔡崇信放弃了自己6位数的年薪,而去当一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的CFO,并且月薪是几乎可以忽略的500元,他当时的决定至今仍令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马云能在创业之初就有一位华尔街背景的CFO加盟显然是太幸运了,相比而言,众多知名企业都是在上市前才能有幸请到如此背景CFO的,比如搜狐网的古永锵、当当网的杨嘉宏、乡村基的戎胜文等。

蔡崇信上任之初,干了两件关键的事情:其一是明确并落实了十八罗汉的股权协议,其二是帮助阿里巴巴引进了首轮融资。

在湖畔花园炎热的夏夜,蔡崇信挥洒着汗水在白板前向十八罗汉讲解股份权益,并将18份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英文合同,让马云及其他成员分别签字画押。这意味着阿里巴巴创始人的股东地位已经在法律上得到完全约定,十八罗汉的团队利益从此绑到了一起。如果没有蔡崇信,阿里巴巴也许将成为一家只属于马云两口子的家族企业,而难再有现代公司制度的色彩。正是蔡崇信的出现,改变了“三无团队”的性质,将阿里巴巴做成了公司,并找到了投资,这对阿里巴巴的长久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1999年10月,在蔡崇信的牵线下,由高盛牵头,联合蔡崇信的原东家InvestorAB公司以及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等VC,共同向阿里巴巴投资500万美元。

拿到融资之后,资金稍显宽裕的阿里巴巴终于告别了马云自住的居民楼,搬到了华星大厦写字楼办公。

孙正义相马,慷慨解囊

就在马云获得第一轮融资之后,日本软银主席孙正义来到中国物色投资项目。当时的孙正义在互联网界可谓如雷贯耳,因为他投资了当时如日中天的雅虎,并且是雅虎的第一大股东,随着雅虎的上市,软银获得超过百倍的回报。

软银邀请了中国当时最为知名的一些互联网创业者,包括新浪的王志东、搜狐的张朝阳、网易的丁磊等人,孙正义给了每个人20分钟时间推介自己的项目,马云获悉这个信息以后也赶了过去。按照马云的说法,他那次并不是为了融资而去,因为刚刚拿到高盛的500万美元,所以并没有太迫切的再融资需求,他只想去跟孙正义谈谈他的阿里巴巴并且听听孙正义对阿里巴巴的看法。

那天马云迟到了,等他到达软银北京办公室时,黑压压一屋子人看着一个身穿破夹克、手捏半张纸的黑瘦男人推门进来,谁都不知是何方神圣。由于前面的人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主持人便告知马云,他只有6分钟的介绍时间。

马云上去就说,我不缺钱,如果你们有兴趣,我可以给你们介绍一下阿里巴巴的情况。于是他不时地看看手中半张纸上草草写就的几个英文单词(似乎是他的演讲提纲),对着孙正义侃侃而谈自己的阿里巴巴。

马云的演讲口才又一次出色地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孙正义在内。曾是软银中国区合伙人的吴鹰(孙正义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投资过吴鹰创立的UT斯达康)回忆道:

他大概写了主要几点,马云是学英文的,所以英文很好,他的语言天赋还是用上了。他在那儿讲电子商务,我当时听得云山雾罩,也不太懂电子商务,就是觉得这个人很有热情,讲得也还是很清楚。他非常自信地讲,“我不缺钱”。

孙正义事后一打听,马云居然已经获得高盛的投资,而且还有一位华尔街投资银行家背景的蔡崇信做他的CFO。孙正义立马决定要投资马云,而且是“必须投”。

随即,孙正义告知马云准备投3000万美元,占股30%。马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只接受了孙正义2000万美元,他担心自己的股份被过分稀释。于是在2000年1月,软银联合富达、汇亚资本、日本亚洲投资、瑞典投资、TDF等六家,共同向阿里巴巴投资2500万美元,其中软银投资2000万美元。

外界都说孙正义是马云的第一位伯乐,自从他发现马云之后就一直支持马云,并且持续给马云追加投资。其实,蔡崇信才能称得上是马云的第一位伯乐。在蔡崇信加盟阿里巴巴之前,马云在投资人面前几乎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筹码。如果没有蔡崇信的加盟,就不会有来自高盛的第一轮融资,如果没有蔡崇信的身份背景及高盛首轮注资,孙正义当时即使再欣赏马云的口才及思维,也不至于如此斩钉截铁地给马云投资。

也正是在此次融资时,马云表达出了对控制权的在意,“你要买我股份没问题,但一定要我来掌控这家公司,否则的话,我也不需要你这样的投资”。这也是马云选择只要孙正义2000万美元而不要3000万美元的重要原因。

马云对控制权的在意,除了身为创始人的天然控制欲之外,还与他曾经的经历有关。马云在1995年时曾经创办过一个叫“中国黄页”的网站,后来杭州电信收购并成为该网站的大股东,失去了控制权的马云随之也失去了话语权,最终被迫套现离场。

资本撑腰,冲昏头脑

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马云先后获得3000万美元的融资,那时候的马云觉得“全世界的钱估计也就这么多了”。被巨额资金冲昏头脑的马云,开始了疯狂的扩张。不仅在上海、北京、香港四处设立办公机构,总部也从杭州迁到了上海,海外办事处更是遍地开花般地开到13个国家和地区。跟随这种地域扩张而来的,便是大规模的市场推广投入。

阿里巴巴这种大规模扩张维持了近一年时间,据说那时平均每月烧掉200万美元,而同期业务因为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并没有任何的起色。如此算下来,到2000年10月时,马云融得的资金已经耗去2/3,如果再按照相同的烧钱速度,阿里巴巴半年也维持不了了。

此时,马云意识到必须急刹车,否则企业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他脑子里开始闪现裁员的念头,甚至在此前一个月马云主办第一次“西湖论剑”时,在与王志东、张朝阳、丁磊、王峻涛的私密会议上,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你们如何开除人”。

关键时刻,马云选择了向包括投资人在内的董事会开诚布公,说明阿里巴巴面临崩盘危局。马云的坦诚获得了董事会的谅解及协助,其中高盛就协助物色到了时任通用电气大中华区高管的关明生,并且说服关明生空降至阿里巴巴出任COO,以协助阿里巴巴渡过难关。

在关明生的参与之下,马云与众高管连续开了三天的闭门会议,这次会议被阿里人称为阿里巴巴的“遵义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阿里巴巴管理层最终做出了“B2C”的战略决策,即“BacktoChina(回到中国)”、“BacktoCoast(回到沿海)”、“BacktoCenter(回到中心)”。

接着,在关明生的主持之下,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办事处被大规模裁撤,美国办事处更是从40人压缩至3人,阿里巴巴的总部也从上海回迁杭州。关明生同时宣布,留下来的员工工资减半但股票期权加倍。经过这一轮的压缩裁员,阿里巴巴的月度运营费用从200万美元成功降低至50万美元。如此下来,阿里巴巴账上的1000万美元至少还能熬一年半以上。

“节流”之后,“开源”成为关明生2001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时的阿里巴巴不知道该如何向用户收费,在阿里人的概念里,一旦收费就预示着用户流失,而用户流失是互联网公司不能承受的风险。关明生强力主张推出向会员收费的“中国供应商”产品,他认为这种有助于卖家的产品被买家找到的服务,即使收取费用也能被会员接受。按照“谁拍板谁担责任”的逻辑,关明生还是不敢冒如此风险拍板实施,最终马云拍板定调。

为了促进“中国供应商”这项服务的销售,阿里巴巴决定通过人海战术进行地面的强势推广,为此马云与关明生对员工进行了一系列销售培训。凭借一张三寸不烂之舌,马云鼓动人心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于有人觉得马云太像搞传销的了。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外界觉得阿里巴巴不像是一家纯正的互联网公司,因为其营销文化浓于技术文化。

通过这种“节流与开源”双管齐下之策,阿里巴巴在熬过2001年这最艰难的一年后,竟然在2002年奇迹般地盈利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这样一个极具传播力的段子广为流传,据说马云当时说:“2001年我们一定能做到盈利1块钱,而且只盈利1块钱。”在众人还在互联网的冬天里煎熬时,马云却说自己能盈利,这的确是个奇迹。

2003年,阿里巴巴更是借助“非典”的机遇(人们无法外出只能借助网络谈生意)强势崛起。阿里巴巴的内部统计数据显示,在“非典”最严重的2003年第一季度,网站的注册用户增长了50%,流量增长了30%。因而阿里巴巴全年实现盈利1个亿,比其他互联网企业更早走出冬天。

现在回过头来看阿里巴巴头两轮融资,马云与资本方之间有哪些得与失呢?

对于马云来说,融资可谓“福祸相倚”。

没有资本方的支持显然不行,但是融资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不是头两轮密集融资获得巨额资金,马云也不可能在2000年进行如此疯狂的扩张。马云这种头脑发热的行为,毫无疑问是绝对错误的。但是如果马云少融一些钱的话,哪怕少融500万美元,或许马云就完全没有机会纠正他的错误并且熬过3年漫长的互联网冬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