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碧波使者:航海设备与舰只
16876600000023

第23章 源远流长——中国古代船文化(2)

从文献记载来看,船舶的雕饰也愈趋精美。公元222年,魏将曹休准备进攻吴国新市,见吴将贺齐军营兵甲器械极为精好,所乘船舶雕镂彩绘,精美绝伦,武器充足,故而不敢妄动,只得引军而还。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所绘双体画舫,两条船身并列,艏有船亭,中间彩亭四个翼角飞翘,亭顶雕刻一条金龙,腾挪欲飞,横梁、甲板、亭柱、楼台等都装饰得富丽堂皇。船上重楼高阁,精雕细刻,极尽华美。而雕饰最为精美的船舶莫过于隋炀帝所乘坐的龙舟了,人称“凤阁龙楼”。北宋张择端所绘《金明池争标图》中的龙船,也可说是船舶雕饰的典范。该龙舟高大威猛,艏艉高翘,船身为龙形,龙头、龙尾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整个船体规模宏大,巍峨壮观,船体上层宫殿,雕梁画栋,采用了大量宫廷彩绘,装饰华美。

另外有一种特别的装饰部件——船眼睛,一般雕饰在船艏两侧,给船舶增加了不少威猛与灵异之气,这在东南沿海一带的船舶上比较常见。安船眼睛,是一项古老而有趣的风俗,它包括“定彩”、“封眼”、“启眼”三个程序。当新船的船壳打好后,首先要举行一个颇为隆重的“定彩”仪式,请风水先生挑选吉日良辰,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别在钉船眼睛的银钉上拴系五色丝线。船眼睛由樟木雕刻而成,呈半球形,眼珠微凸,中间漆成黑色,周围漆成白色,由船主把它们嵌钉在船头两侧。眼珠的视线也有讲究,一律朝下,远远望去,乌溜溜的眼珠正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海面。当船主将船眼钉好后,还要用簇新的红布条或红纸将其覆盖,俗称“封眼”。当新船下海时,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声中,船主要摆上供品,祭拜河伯,再亲自揭去红布,称为“启眼”。于是,新船上的这对眼睛就具有灵性了,恰似一对圆睁的龙眼,探明鱼群暗礁,为渔民引航,震慑海域妖魔鬼怪,吓退海妖进犯,保丰收求太平。

船旗与联

船旗俗称“定风旗”、“鳌鱼旗”。古代船舶的旗帜名称不一,五颜六色,形状多变,有四方旗、帅旗、旌旗等。船旗不仅有美化船舶的作用,而且可以强化船舶的独特氛围。在巨型战船上,兵甲森然,旗帜猎猎,可以更壮军威。船旗的使用,在水战阵法上也十分有用。据史料记载,明代抗倭名将行军布阵时就很注重应用船旗。先从主将到队长各级军官都有相互区别的令旗,且各类旗帜旗面、旗形各异,级别越高旗越大,旗帜悬挂得也越高。五方旗的朱雀旗、玄武旗、青龙旗、白虎旗,按前后左右次序排列,重要的中军旗采用腾蛇旗。另外还设五方神旗,东方温元帅,西方马元帅,南方关元帅,北方赵元帅,中央王灵官,五方各配一面尾(幡),称为“五方高照”。黄旗为中营中军所用,旗的主色调又有五种,即前红、左蓝、右白、后黑和中黄。整个船旗阵法灵活多变,旗帜各异,色彩缤纷,十分威严。

直到今天,我国一些地区还有插船旗的习俗。如在福建一带,有“举鬃悬旗”的习俗。为了奖励渔民多捕鱼,每年冬春汛散海(歇季)后,渔民都要根据捕鱼产量的高低授予红色三角形的“蜈蚣旗”。区别名次主要看旗帜上波浪形的镶边,镶黄边为头名,镶绿边为第二名,镶白边或蓝边为第三名。旗帜上还配有同镶边一样颜色的长丝绦。把获奖的旗帜插在船头上,福建方言称为“举鬃”。获奖名额根据人数而定,最多可评定十五名。第一名被称为“头鬃”,第二名被称为“二鬃”,第三名被称为“三鬃”,以此类推。等这些旗帜都悬挂于船舶上,旗帜飘飞,获奖渔民兴高采烈,这样一种习俗称为“举鬃悬旗”。在浙江坎门,还有一种在桅顶上飘飞的风向旗,被当地人称为“鸦旗”。该旗长约1米,前半部分为木雕凤凰头,后半部分为红布,用竹篾连接两部分预报天气并用铁棒贯穿凤头于桅杆上。当地有一个乌鸦知恩图报的传说,渔民认为乌鸦心肠好,具有提前预报凶兆的能力,故而被渔民奉为神灵,后来从艺术审美角度考虑,桅顶乌鸦头改为凤凰头。在舟山地区,在船尾都装有船旗杆,供升旗所用。每艘船舶一般都备有一面四方形彩旗,旗帜上一般绣龙,旗上常写有“顺风得利”、“四海平安”等吉利的彩头。旗帜材料一般为布料和绸缎。在特殊的日子,如鱼汛“开洋”前或“谢洋”后,渔民一般都要去普陀寺或附近寺庙,求得一面印有“佛”字的杏黄旗,虔诚地悬挂于船尾旗杆上。这种习俗表达了民众祈求佛祖保佑渔民海上平安,捕鱼顺利的美好心愿。

§§§第三节名人的船舶情结

汉武帝与楼船

汉武帝继位时,西汉国力日盛,为了长远解决匈奴威胁问题,他筹划了一个雄伟的作战计划:一是向北正面进攻匈奴;二是通使西域,切断匈奴的右臂;三是东伐朝鲜,切断匈奴的左臂。

为了通使西域,打通进入昆明的道路,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在长安的西郊修凿方圆四十里的昆明池,操练水军,积极备战。当时建造了一种外观似楼的战船,称为楼船。据《史记》记载,楼船高30多米,分三层,第一层称为庐,即房屋意;第二层因高居于上,故称为飞庐;第三层因从里面候望如警觉的鸟雀,故称为雀室,是船上的望台。庐、飞庐和雀室这三层每层都设有防御敌人弓箭矢石进攻的女墙,女墙上还开有射击的窗口。为了防御敌人的刀枪火攻,有时船上还蒙上皮革等物。楼船上设备齐全,兵戈林立,战旗猎猎,威武雄壮。又据《太平御览》记载,汉武帝时打造的豫章大船,“可载万人,舡上起宫室”。一船可载万人,显然是夸张,但亦可从中推测当时楼船的高大巍峨及造船技术的发达。操练时,昆明池中有近百艘高大的楼船。作战时,舰队配备有各种作战船只。位于最前列的战船叫“先登”;还有狭而长的冲击敌船的战船“艨艟”;有又轻又快如奔马的赤色快船叫“赤马”还有主力战舰露栈、冒突、戈船等。西汉的水师主要基地有豫章、浔阳、庐江、会稽、句章、博昌等处。重要的造船基地设在庐江、会稽等郡。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进行精心准备之后,终于战败滇王,设立益州郡,并赐其金印。这一军事行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滇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西南民族地区正式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

公元前110年至公元前89年,为了求见神仙求取不老之术,汉武帝前后七次率领大规模船队巡海。

汉武帝时期,南征昆明、西征朝鲜的成功及七次巡海的实现与其建造了强盛的水军船队是分不开的。虽然这些行动耗费了国库大量的钱财,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强盛、用船舰装备的水军部队的强大。

郑和与宝船

郑和(1371-1433),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中亚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她从小就聪明伶俐、才智过人,10岁时,被掳入明营。在靖难之变中,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后来被赐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1431年,又被钦封为三保太监。郑和深受明成祖的宠幸,在35岁时便被委以率领庞大船队出使西洋的重任。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人数之多,船舰之强,堪称世界之最。据史料记载,郑和出使每次拥有100~200艘大小船舶,最多一次有船208艘。船队的主体船舶为宝船、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五类海船,相当于现代意义设备齐全的“混合舰队”。

船队的船舶按其大小和作用大致可分为五个等级。宝船是船队中最大的船,是船队的核心,也叫“帅船”,按现在的度量单位衡量,长达138米,宽56米,树9桅,张12帆。宝船船首镶嵌着中华民族神圣的龙目,船尾雕刻龙凤呈祥等图饰,船体巍然,恢弘壮观。宝船在上海崇明岛制造,又叫沙船,是我国古代优良的船型之一。宝船主要用于使团领导成员和外国使节乘坐,以及装载彼此互赠的礼物和交易的货物。

马船,是快速的运输船,主要是保障2.7万多人的生活和作战需要,长123米,宽50米,立8桅,并能用于作战。

粮船,装载粮食和副食品,保证整个船队供给。长93米,宽40米,立7桅。

坐船,是士兵所乘坐的船。长80米,宽31米,立5桅。

战船,装载船队的护航兵力。长60米,宽23米,它有5桅,吨位小,机动灵活,配有火器和战斗人员,保障整个船队航行安全。

郑和船队除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后勤保障之外,船上配有交通艇、音响信号、旗帜等装备,保证对整个船队进行有效及时的指挥和调度。

郑和下西洋所率领的船队,规模之盛,世所罕见,这也是和当时造船业发达分不开的。明代的官办著名造船厂,如明珠船厂、龙江船厂、清江船厂等规模宏大,技术先进,分工细致,还附设有帆篷作坊、缆索作坊和铁铸作坊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造船业体系。

从1405~1433年,郑和率领他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加强了明王朝与沿途国家的交往和联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交流,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郑和及其船队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除了其自身具备的智慧与勇猛等个人因素以外,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当时明王朝具备强大的国力及先进的造船业、航海技术。

徐寿与“黄鹄”号

徐寿(1818-1884),江苏无锡人,著名科学家,中国近代科学家,我国第一艘轮船的制造者。徐寿年幼时就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先受“四书五经”的传统教育,后逐步扩大视野,精研西方自然科学,吸收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研读各种西方科技著作。

1862年初,徐寿父子同往安庆湘军大营,参与筹建安庆军械所。1863年10月,他们协同华衡芳等制造出了一艘木质暗轮(螺旋桨推进)的小轮船。稍后,徐寿对小火轮蒸汽动力的供应做了改进,两小时可航行25千米。之后,曾国藩做出批示“试造此船,将以此放大,续造多只”。

1864年9月,徐寿父子随同军械所由安庆迁往金陵。

1865年4月,经过反复实验,徐寿父子、华衡芳等人终于制造出了一艘明轮式蒸汽机轮船“黄鹄”号。该船长18米多,载重25吨,排水量45吨,航速7节。“黄鹄”号动力采用高压蒸汽机,双联卧式蒸汽往复机,单式汽缸,锅炉为苏格兰式回烟烟管汽锅。该船试航于扬子江,在不到14小时内逆流行驶了112.5千米,时速约8千米;而返回时顺流仅用了8小时,时速约14千米。曾国藩长子曾纪泽对轮船的性能十分为满意,于是将轮船命名为“黄鹄”号。“黄鹄”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蒸汽机轮船,虽然航速、载重量、排水量等与当时西方大型轮船相比还很落后,但在当时我国技术设备及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们凭借最原始的手工劳动制造出各种零部件,是非常不容易的。因而,“黄鹄”的试航成功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科学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发展的帷幕。

江南制造总局成立后,徐寿父子和华衡芳等也调到该局任事。1868年8月,徐寿等人建造出中国第一艘明轮兵船。此船在大小、航速及建造周期上都较“黄鹄”号有显著提高。曾国藩亲自命名为“恬吉”号,后来为了避光绪皇帝载湉的名讳,改为“惠吉”。此后,又陆续建造了“操江”、“测海”、“威靖”、“海安”等暗轮兵船。

徐寿父子、华衡芳等人的苦心钻研,独立设计制造成功我国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具有西方科技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科学家,为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