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世纪的中国对外关系卷
1711200000085

第85章 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最新判断(1)

一、关于和平与发展是两大时代主题

80年代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各方面的力量此消彼长,变化多端;各方面的问题千头万绪,错综复杂。面对如此纷繁的形势和矛盾,如何才能把握世界的最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领导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紧紧把握当今世界范围内最根本的问题,在1985年,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理论。

邓小平从政治和经济这两个角度指出:“当今世界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或叫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战争危险是存在的。但是现在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第三世界,特别是人口最多的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重要因素。中国发展起来,制约战争的力量就能大大增强。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政府一直呼吁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发展问题。这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问题。解决发展问题有利于和平;实现和平也是为了发展。”

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呢?这是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浩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40多年了。在战后也没有发生那样规模的人间惨祸。但是,从当今世界形势看来,还不能说世界大战的危险已经消除。局部战争一天也没有停过,美苏核军备竞赛发展到危险的高度,一旦发生核战争,将造成数十亿人民的死亡,人类文明将遭受无法想象的摧残。因此,保卫世界和平,制止世界大战是全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人类发展所必须的,也是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说,保卫世界和平是人类头等重要的大事。

现在,中国领导人认为:随着和平力量的壮大,新的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战争是可以阻止的,至少是可以推迟的。和平之所以有希望,是因为和平力量有很大发展,和平力量首先是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国家。全世界四分之三的人不愿意打仗,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即使是发达国家中,多数国家也不愿意战争,这包括欧洲国家。这些国家的人民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人民和他们的政府都希望和平。就是两个超级大国的人民也是希望和平,所以说,全世界人民都希望和平,和平是有希望的。

但是,和平能否维护还有赖于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因为第三世界国家处于贫困、动乱之中,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南方国家富裕不起来,就不可能成为维护和平的主导力量。所以,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曾指出:“发达国家的繁荣不可能长期地建筑在发展中国家继续贫困的基础上。如果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发展中国家得不到发展,不仅发达国家的资源供应、商品市场和资金出路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可能引起国际政治局势的动荡。”他认为:如何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调整南北关系,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与世界和平与繁荣密切相关的世界性问题。

因此,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但两者之间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也有标本之分。诚然,没有和平不能有发展。但是,如果只抓和平而忽略发展,那么这种和平即使取得也只能维持一时,而不可能持久和巩固。而如果为了和平而大力促进发展,那么持久和巩固的和平则将会早日到来。

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主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使世界各国能够更注意急迫解决的最重要问题,用更多的精力保证人类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领导人首先提出了对世界战争与和平的新认识,中国领导人力求更加客观和准确地分析国际形势现状以及未来变化,并对国际关系予以合乎实际的总结。

1978年11月,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外交政策除了同一切国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友好关系以外,就是如何推迟战争的爆发。只要我们做得好,就可以延续战争的爆发。”1981年,邓小平又指出:“实现和平的手段,只有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这样才能争取更长时间的和平,延缓战争的爆发。”1982年以后,我国对世界局势的认识进一步深刻,并进行了外交战略的大调整,强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反对一切形式的的霸权主义,坚决站在第三世界人民和世界上爱好和平人民的一边。

对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党的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理论新观点:“世界大战的危险由于超级大国的争夺而越来越严重。但是,经验也表明,世界人民能够以坚持不懈的斗争打乱它们的战略部署。如果全世界人民真正团结一致,同霸权主义、扩张主义的一切表现进行坚决的斗争,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维护的。”中国的这一观点在经过一二年的国际形势变化后,到1985年以后就更加明确了。

1985年,邓小平指出:“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和平的力量、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相当的发展。只要全世界人民一起争取,战争可以避免,和平可以赢得。”他又说:“对战争危险不能掉以轻心。但是和平的力量、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两个超级大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那么,和平的前景会持续多长时间呢?邓小平的分析是:如果本世纪战争打不起来,下个世纪的世界和平就更有希望。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和平还要靠争取才能赢得。因此,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前景,邓小平持乐观态度。他说:“我们是真诚地希望和平的。如果真是20年、30年不打仗,50年之间不打仗,这个战争就有可能避免。”在另一个场合,邓小平又指出:“如果中国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那么制约战争的力量将有很大的增长。如果中国在经过30年50年的建设,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那时战争就更难打起来,不是完全没有可能,而是更难打起来。”

中国认为第三世界,东欧、西欧、日本,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国内的人民都是争取和平的力量。如李先念主席曾指出:“现在和平力量大于战争力量,第三世界人民、欧洲人民需要和平,美苏两国人民也需要和平。”邓小平也指出:“制约战争的力量有比较可喜的发展,世界上不愿意打仗的国家增多了。日本不希望有战争,欧洲人民不希望有战争,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希望自己发展起来。所以战争对他们来说毫无好处。包括美苏两国人民在内,人民的大多数都不愿意打仗。我们对和平事业增强了信心。”

因此,我们深信,通过世界各国人民和各种和平力量的共同努力,世界和平是可以维护的。在党的十三大决议中提出了当前的国际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我们将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努力推进国际形势朝着有利于世界人民、有利于世界和平的方向继续发展。

1988年初,邓小平再次明确指出:我们希望缓和。我们的判断是,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和平力量的发展超过战争力量,中国确定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这一论点代表了中国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对世界和平与战争问题的总看法。

三、中国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定了自己的外交路线为和平外交路线,并在理论上进行了一定的阐述。文化大革命前后,和平外交路线受到“左”的错误思潮的严重冲击,长期不作公开宣传。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特别是1980年以后,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发展,中国领导人和研究界人士加强了对中国外交总路线、总方针的研究,重新提出中国的外交路线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并且在内容上不断地充实完善,在理论高度上超过以前的水平,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确认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总方针、总原则。

经过几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到1986年由中国政府总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予以总结,形成了在世界范围内有重大影响、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和平外交路线理论。